统筹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小夏 财经 更新 2024-02-03

**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基于我国经济运行规律和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巩固和加强经济复苏,增强经济复苏势头,不断推动经济实现有效的质的提升和合理的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始终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供求关系是经济发展的两面性,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带动供给,供求关系在对立的统一中不断推动经济发展。 新时代以来,中国的供求关系和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需求由国内需求和外部需求组成。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通过不断扩大外需,充分发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市场和资源“两端”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销往世界各地。 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出现反全球化趋势,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各种遏制和打压,包括抵制中国生产的产品,导致外需增长势头不如以前强劲。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积累了巨大的内需潜力。 但我国超大市场的消费潜力和投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总需求不足问题依然突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还不够。

从供给侧看,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构建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产业类别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类别、207个工业类别、666个工业子类别,产能巨大。 但存在“全不优”和“全不强”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如水泥、钢铁等建材,由于房地产投资疲软; 一些新兴产业存在重复布局,投资增速过快,但相应的下游消费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内卷竞争和过剩; 由于外部需求的变化,原计划出口的部分产能已经过剩。 二是供给体系质量不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供给在创造需求中的作用不够明显。 此外,供应体系的安全稳定有待提升,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供应严重依赖国外,出现“卡脖子”现象。

这种新的供需变化意味着影响供需动态平衡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为此,要把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与供需两端并举、协调一致,形成需求驱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促进经济稳定长远发展。

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要统筹一致

**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扩大内需,优化供给,打通二者结合的断点和堵点,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强产能。 “因此,统筹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促进供需做强做优,促进供需深度融合,畅通供需高质量循环。

着力扩大内需。 需求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需求就在那里,力量就在那里; 当需求强劲时,动力就会增强。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GDP超过120,000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和最具潜力的市场,有很好的条件扩大内需。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多次受到打击,比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 2022年,中共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渐显现,内需持续回升,2023年经济呈现反弹态势,但基础尚不牢固,有待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消费在国内需求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对拉动经济增长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要不断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渠道,增强消费意愿,稳定做大传统消费,培育做大新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内“潮品”等消费新增长点,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要更好地发挥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关键作用,扩大效益投资。 要处理好投资与社会投资的关系。 投资对社会投资有挤出效应,也存在溢出效应,当社会预期较弱时,投资在建立信心方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投资和政策激励来有效带动全社会的投资。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以科技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升级的动态适应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 要继续以实体经济为主,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创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基础。 系统布局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利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新质量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能够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是能够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是能够不断开拓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生产力。 新的质量生产率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方向,也是检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准。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供求关系要循环,在循环中,要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新的突破。 2020年4月,总书记在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国内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发展、安全、全面发展 战略部署,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具有强大的内循环潜力。 统筹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影响二者结合的断点,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不断释放国内周期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效率。 这是因为市场半径决定了分工的程度,而分工的程度又决定了效率的高低。 我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市场分割会抑制分工,不利于需求的释放和供给体系质量的提高。 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国际循环在促进供需结合中的作用,因为国际周期虽然现在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但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美好世界的过程中,国际周期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机遇大于挑战。

统筹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

统筹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化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一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自力更生。 **经济工作会议把“引领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放在九项重点任务的首位,既突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的必要性,也突出了科技创新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原创创新不断加强,但关键核心技术被他人控制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因此,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保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决定创新的众多因素中,人才是关键。 2个以上4亿人,这是推动创新的信心所在。 为了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提高人力资本密度,既要在国家层面形成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又要结合各地产业条件,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从而形成鹅一样的创新格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对现代产业发展的引领力。

二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的目标雄心勃勃,简单明了,归根结底,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 因此,在建设强国、振兴民族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在发展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保护和改善民生将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 就业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因此,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特别是要保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 和农民工,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要编织密密麻麻的社会保障网,分级、分分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民生底线。 同时,民生领域也是投资的富矿。 新时代、新征程下,人们对教育、养老、生态等优质民生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为扩大投资需求创造了难得的机会,进而真正实现消费与投资的相互促进。

三是深化供需领域改革。 释放需求潜力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仍存在一些制度性、制度性障碍,需要深化改革。 就需求领域的改革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进一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民工人口城镇化进程,特别是促进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使亿万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并降低城市生活成本。一方面,这将有助于稳定和增强流动人口在常住地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另一方面有助于打破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促进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就供给领域改革而言,要不断完善和落实“两个坚定不移”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特别是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公平的环境,在市场准入、要素准入、公正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出台更加包容和稳定的措施。 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更好孵化新的优质生产力,推动构建动态创新链产业链。

四是完善宏观调控。 宏观政策在转变模式、调整结构、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加强宏观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整,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协调重大政策计划、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生产力的布局。 要继续实施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协调,特别要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增强宏观政策导向的一致性,将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导向一致性评估; 防止“合成谬误”,加强政策协调,确保同向强制,形成合力,放大政策组合效应。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党校社会生态文明教研室副主任。

相似文章

    确定扩大内需的重点

    大国经济的特征以内需和内循环为主。中国拥有亿多人口和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大 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从消费角度看,居民对衣 食 住 行 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潜力巨大从投资角度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在短板 薄弱环节 新产业领域 新赛道等方面,投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总体来看,...

    扩大内需的障碍是什么?

    主要感受如下。一是经济振兴势头滞后于民意预期。经过三年的大流行,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将在大流行后迅速复苏。但现在看来,事情远没有看起来那么乐观。尤其是社会底层人士,大多已经进入了 过苦日子 的状态。既然是 艰苦的生活 生活的需求就会被压抑。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我们怎么要求扩大内需,恐怕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全面扩大内需,实现数字经济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已成为实现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扩大内需不仅可以刺激消费需求,...

    如何扩大内需,盘活CPI?中国经济已找到突破口,2024年将加油

    今年,中国的cpi持续的低迷导致许多人对价格没有期望。那么为什么是今年cpi这样的低迷呢?有很多人想出各种原因,例如 经济经济低迷导致信心不足,太多低收入人群导致消费低迷,疫情减少了家庭储蓄。然而,这些原因只是表面的解释cpi经济下滑的原因并没有深入到根本原因。实际上,今年的cpi经济低迷不是由于中...

    如何扩大内需以挽救CPI?中国经济已经找到了出路,并将在2024年增添动力

    今年的cpi持续的低迷导致人们对价格的预期落空。那么为什么是今年cpi这样的低迷呢?这有几个原因。首先,国内经济经济低迷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不愿大规模消费。二是低收入人群数量增加,导致消费水平下降。有大流行病这导致家庭储蓄枯竭,进一步削弱了消费动力。但是,尽管这些理由是合理的,但它们并没有明确说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