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经济的特征以内需和内循环为主。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大、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 从消费角度看,居民对衣、食、住、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潜力巨大从投资角度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在短板、薄弱环节、新产业领域、新赛道等方面,投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体来看,内需持续扩大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 经济工作会议对扎实做好经济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激发潜在消费,扩大盈利性投资,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指明了方向。
消费和投资从来都不是分开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标,是生产的驱动力,而投资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 消费需求产生生产和供给,而生产和供给又需要投资形成相应的产能;消费需求规模的增加会促进供给规模的增加,进而会促进投资规模的扩大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也要求供给结构的变化与之相匹配,从而导致投资结构的相应变化。 同时,投资并非完全被动地由消费驱动,一些投资,尤其是创新投资,也可以刺激新的消费需求。 因此,要正确认识国民经济周期中消费与投资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促进消费与投资的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更有效、更可持续地扩大内需。 对此,既要刺激潜在消费,又要扩大生产性投资,找准扩大内需的重点。
一方面,要刺激潜在消费。 要顺应消费升级、下沉、融合的趋势,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建立健全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让居民消费稳定,敢于消费无忧,拥有良好的消费环境,消费意愿强, 努力推动消费从疫后复苏到持续扩张。
一是重点领域刺激消费。 加快汽车消费从购置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汽车更新消费推动可穿戴设备和智能产品加速更新迭代,打造电子产品消费应用新场景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带动相关行业和消费场景投资聚焦中老年人新需求,挖掘释放相关消费潜力。 同时,加快推进消费下沉从扩大面积向提质转变,促进农村消费需求更好释放。 继续深化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中高端消费品国内供给,以优质供给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二是夯实消费增长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 不断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居民消费意愿、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有效手段。 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多渠道推进灵活就业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体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监管力度,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断提升住房、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要加快培育多层次消费中心,完善城市商业体系,合理布局养老、育儿、餐饮、家政等便民生活服务业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提高居民消费便利性加强县级商业体系建设,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业中心、集市、农村新便利店,推进重点商业街巷转型升级全面开展放心消费行动,提高重点消费领域服务水平,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全面推行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节日消费。 此外,还要加快梳理限制消费的各类法规和做法,有序破除消费领域的制度性、制度性障碍和隐性壁垒。
另一方面,有必要扩大有利可图的投资。 要把消费和投资统统起来,瞄准实际需要和未来需要,扩大投资。
聚焦重点领域,扩大投资。 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 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普通和应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加快补齐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基础设施短板和薄弱环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加大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投入,加快节能减碳等技术改造,加大先进制造业投入,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提质增效。 落实促进消费专项投资政策,支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生产线设备改造升级,引导各方加大教育、医疗等领域投入。 加大绿色消费领域投入,推动大型设备更新换代和以旧换新。 加大投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高端新材料、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的投入,抢占战略制高点。 加大对新兴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的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转型等领域的投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调动多主体招商积极性。 用好国债增发、预算投资、地方专项债等投资,进一步加快预算投资计划发行实施,优化专项债券资本用范围,有效发挥带动放大效应。 要努力营造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逐点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等领域建设。 推动出台和实施一揽子政策措施,更加积极地吸引外资,解决当前外资在华面临的障碍和困难。 全面解除制造业外商投资限制,继续进一步开放服务业,为外商来华投资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持续优化投资环境。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扩大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保证。 要继续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 抓紧建立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数据库,加强项目融资支持和土地利用保障。 规范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最大限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 积极稳妥推动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健康发展,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加强项目调研论证,高质量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形成“储备一批、启动一批、建设一批、完成一批”的良性循环。 做好投资效益评价工作,加强投资风险防控,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本文**:经济** 作者:李庆斌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