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凌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枚43米长的火箭喷出滚滚火焰,在空中划出一道耀眼的光芒。
在13分钟内,火箭与卫星完成了卫星与火箭的分离,在顶部的1颗卫星和顶部的5颗卫星同时释放后,底部的5颗卫星立即与火箭分离,11颗卫星成功进入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卫星发射的背后,是由汪洋博士创立的商业航天公司世空道宇。
这次任务其实就是全轨部署方式上的“吉利未来行星星座”11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完成星座第二轨道平面的组网和部署。时空道宇CEO、首席系统工程专家王洋解释道。
吉利未来行星星座是地球上空的低轨卫星网络,是全球首个由时空道宇建造和运营的通信、导航和遥感商业综合星座。
凭借过硬的实力,时空道宇跻身商业航天赛道前列,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估值超过100亿元。
太空之梦
道宇正在做的事情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航空航天是最浪漫的行业,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 “汪洋说。 2018年,他创立了时空道宇。
据官网介绍,时空道宇定位为航天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及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覆盖从卫星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全产业链。
打个通俗的比方,华为提供地基信息通信(ICT)产品,时空道宇提供天基信息通信产品(AICT),两者都致力于人类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 汪洋解释了公司的定位。
公司自成立以来,在浩瀚的星空中迅速发展汪洋团队全程送出20颗卫星进行全轨道部署完成两个轨道平面的部署。
2022年6月,时空道宇在吉利未来旅行星座首轨成功发射9颗卫星,完成星座首轨平面部署,顺利完成卫星量产、轨道表面级部署、星座级跟踪控制、应用测试等一系列工作。
汪洋表示,2024年初发射11颗卫星完成二次轨道平面部署,虽然听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每个轨道平面都是一个单独的系统。 与第一轨道平面相比,第二轨道平面涉及的工作更多,包括两个轨道平面的相位同步、地面测量和运行控制、星群的在轨管理以及空间碎片的规避等。 “汪洋说。
我国商用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商用航天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卫星的大规模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汪洋团队降低了卫星制造成本,解决了卫星量产和商业化应用的问题。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计,SpaceX Starlink卫星的制造成本约为100万美元。
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透露,一颗卫星的成本可以降至50万美元。
另一方面,在中国,根据浙商的研究报告,中国的低轨通信卫星平均成本约3000万元,其中劳动力加上制造成本占一半。
面对高成本的痛点,时空道宇建造了卫星超级工厂。
借鉴汽车产业智能化、自动化的量产制造模式,通过模块化设计、柔性化生产、智能制造等技术,大幅压缩卫星的设计和生产周期,目前可实现卫星的日常生产,生产成本降低45%左右。
随着两个轨道平面的成功部署,拥有卫星超级工厂的时空道宇,成为继铱星、GlobalStar、Orbcomm、OneWeb、SpaceX之后具备独立搭建运营商用卫星星座能力的企业,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星座全轨部署的商业航天企业。
汪洋透露,未来两年,公司将在星座一期完成72颗卫星的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二期将扩容至168颗卫星,实现全球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
我们希望为人类出行提供可靠、低成本的服务,如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电子行业等。
我认为,在未来,每个人和每辆车都将配备卫星通信。 “汪洋说。
它已经蓄势待发了很长时间
时空道宇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绝非偶然。 在商业航天的道路上,其核心团队已经探索了10年。
王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就职于华为和中科院微卫星创新研究所。
2014年,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系统内的工作,创办了一家商业卫星公司。
在科研机构和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数十年的工作历程中,王洋团队主导了整颗卫星和星载有效载荷的开发、卫星量产AITs、星座建设和大型系统规划、......卫星应用终端产品研发在航空航天系统工程项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8年11月,王洋带领团队历时四年主导研制的“嘉定一号”物联网通信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首个物联网通信星座布局。
时空道宇成立后,这支队伍就成为了它的技术团队。
截至目前,团队逐步壮大,团队现有员工近500人,其中技术人员占7%以上。
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我国重要的卫星型号不超过100枚时空道宇的工程师们参与了至少50颗卫星的完成
也就是说,一般人对5个以上的国家重点卫星型号有完整的经验。
航空航天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只有 0 和 1。 即使对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仍然存在不可控因素。
2021年底,首次双星发射因火箭原因失败,汪洋对团队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赛道,就要承担这条赛道的一切。 ”
我们的团队打了几场硬仗。 ”
汪洋说,“包括由于火箭飞行异常导致的第一颗双星不幸失败; 吉利未来旅行星座成功发射入轨,首轨一箭九星,进行长期在轨测试与管理; 这一次,我们成功完成了该星座第二轨道平面的发射和部署。 ”
经过多次考验,时空道宇打造了一支敢于思考、敢于战斗的团队,”结构储备和专业能力非常坚实
除了技术实力,公司还具有商业头脑。
通过商业技术创新、产业链垂直整合、市场驱动目标,管理项目、布局业务,成功完成从服务国家任务的高科技团队向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商业运营的商业技术团队的转变。 汪洋介绍。
快速崛起的时空道宇,在短短6年内就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估值飙升。
商业太空轨道上的超级独角兽正在加速。
加速着陆
万亿元商业航天轨道空间广阔,但如何实现商业化却是一大难题。
在世界范围内,像铱星和oneweb这样的公司已经亏损或破产,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无法关闭。 SpaceX通过构建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实现了盈利,证明了这种商业模式是可行的。
在商业化方面,时空道宇走在行业前列。
在商用卫星制造方面,时空道宇除了生产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所需的卫星外,还积极承接外部卫星制造和测试需求。
据《国际空间》数据显示,全球研制发射的航天器数量突飞猛进从十年前的215家到2023年的2945家,增长了13倍
随着小卫星运行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全球掀起了一轮“轨道革命”。
全球低轨卫星星座的大规模部署,推动了全球航天器发射数量持续上升。
数据显示,全球能够容纳低轨道空间的卫星数量约为10万颗。
未来五年,我国低轨卫星制造和发射需求有望进入增长期,低轨卫星发射量有望达到3万-4万颗。
要达到这样的规模,国产微卫星的年产能还有90%的差距。 这一缺口是商业卫星公司的主要市场。
与国内其他商业航天企业相比,拥有自有卫星超级工厂,时空道宇实现卫星量产它具有更快的星座组网建设能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星座建设的同时,时空道宇为汽车出行、消费电子等增量市场提供卫星应用服务,2023年将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车载级卫星通信量产应用的商业企业。
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大规模的商业落地,时空道宇有效地构建了星座服务商业模式。
民营商用航天要想成功,最大的难点是找到合适的商业场景,围绕可行的商业模式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汪洋认为,自我造血能力非常重要。
经过6年的深耕,时空道宇完成了涵盖卫星研发、制造、测控、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航天企业
经过深入的行业研究和市场计算,时空道宇专注于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瞄准未来出行、消费电子等潜在市场。
在大众消费市场,卫星应用仍处于普及初期。
1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联卫星等关键技术研究的前瞻性布局。
在整车监管领域,作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世控道宇拥有广阔的商业生态圈。
去年,时空道宇与极氪推出全球首款量产卫星通信乘用车,相关技术已落地于极氪001FR、极氪007、吉利Galaxy E8等车型的前装量产。
此外,时空道宇卫星高精度定位(PPP-RTK)也实现了全球首次大规模车载服务,将加速高水平自动驾驶的商业化。
随着华为、苹果等主流手机厂商加速进军卫星通信领域,一条属于“智能手机+卫星通信”的新兴赛道已经铺就。
在星座设计之初,Starlink V2 Mini就计划增加与手机卫星通信直接连接的功能,可以提供卫星短信和数据传输服务。 “汪洋透露。
去年年底,道宇在首届链博会上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22nm通信芯片,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准备快速进入卫星通信大众服务市场。
在国外,oneweb与高通合作开发相关产品。
顺应6G时代,时空道宇希望提前锁定产业优势
2023年9月,公司将与北京大学共建实验室,致力于攻克未来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同步同频全双工通信技术,加速工业应用落地。
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可以预见,时空道宇将深度赋能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电子等领域,为未来智慧出行绘制蓝图。
正如火箭专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
时空道宇不止于探索,正在成长为国内商业航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