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独家报道。
正文|“小康”,中国的小康网络。
2023年1号文件提出“培育壮大县级富集产业”和“实施'一县一业'工程,强县富民”。 不难看出,特色产业是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全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能为全县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能。
*米。 县域经济是典型的区域经济,覆盖了国民经济。
第一、二、三产业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流通等各种经济活动,具有较为完备的经济运行体系。 根据《中国县统计年鉴》数据,2022年我国县域经济GDP将达到46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8%32%,凸显了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义忠介绍,工业增加值约占我国县域经济总量的40%,说明工业经济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对于如何巩固和发展县域经济,如何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他说,要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 要实施企业培育试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要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县级工业企业基本能力。
近年来,县域层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价值创造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小康》杂志和中国小康网注意到,2022-2023年工信部公布的两批200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县(市)有81个,占40个5%;2020年至2023年,农业农村部批复创建四批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仅前三批就覆盖全国1024个县(区、农场),其中以县(市)为主力。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以一个或几个企业家为龙头,相互依托,以一个或几个企业家为主导,共同目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数百家关联企业形成的上、中、下游产业链。 这些最新数据反映了我国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
农业农村部首席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艳德表示,当前,我国特色农村产业竞相发展,形成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和产业,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更加丰富,产业链也在延伸和扩大。 除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外,政府支持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00个、农业产业强镇1509个,政策整合、要素集聚、企业集中趋势加快。
县域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根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县域经济GDP已从2018万亿元,升至4638万亿元,GDP绝对值逐年上升,同时县域经济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从2011年的412022 年,36% 略微下降至 38 个32%。
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来看,纵向比较,2010—2021年,我国县域第三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54:29变化至2021年的14:40:46,第二产业占全国县域经济的比重从54%下降到40%,下降幅度较大,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占比从29%提高到46%,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第三产业已成为该县经济活动的指标之一。 横向比较,2021年全国县域经济第三产比重为7:39:53,全国“千亿县”第三产比重为4:52:44。 中国“千亿县”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第二产业是“千亿县”经济的支柱产业。 如果把“千亿县”作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和必要阶段,虽然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县域经济县域发展的强大引擎。 可以预见,这样的产业结构将长期存在。 因此,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仍将依托第二产业,必须加快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每年都会发布《中国百强县域经济体研究报告》。 其中,2023年7月2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工业和制造业仍将是经济百强县的支柱产业。 针对经济百强县的产业分布情况,李毅忠表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县县市和县级市来说,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把工业和制造业放在重要位置; 同时,也要提供分类引导,充分释放县域经济潜力,鼓励一批转型发展经济强县、专业县、农业强县、生态强县、强县发展。 “县域经济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基石。 到2035年,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工业仍将发挥支撑、带动和保障作用。 ”
曾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的李毅忠强调,“新型工业化”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2023年9月20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学习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分析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新型工业化阶段性特点,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全面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紧接着,9月22日至23日,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届高层会议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多项部署,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性的跟踪和行动指南。
据统计,美国工业占GDP的比重不到20%,但70%的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地基于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没有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更好地发挥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经济发展的重点要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 一个网络强国,一个数字中国。
中国梦是工业战线特有的,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阵地。 李毅忠介绍,“目前,我国有1871个县县级市(不含市辖区),县级经济对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县经济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4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45%,专精特新“小巨人”占全国1 3家,制造业个人冠军占比近40%。 在全国200家中小企业中,有81家位于县城。 “近年来,我国县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有9家8万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优化结构。
全县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
2023年1号文件提出“培育壮大县级富集产业”和“实施'一县一业'工程,强县富民”。 由此不难看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能。
2022年以来,在工信部牵头下,全国确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其中县(市)所有81个。 据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指以县(区、市)或工业园区集中管理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产业为支柱,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具体到国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认定,重点从主导产业、创新能力、数字化升级、绿色转型、开放合作等多方面进行考核,遴选条件严格,竞争力强。
当前,我国特色乡村产业竞相发展,形成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等特色产品和产业,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更加丰富,产业链也在延伸和扩大。 *米。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发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200个特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各有11个集群上榜,并列第一; 广东、浙江、江西、重庆各有10个集群上榜,位居第二梯队(不包括单独规划的城市)。 如果将单独规划状态的城市数据相加,则各省份的排名发生了显著变化。 “山东+青岛”榜单上的集群数量为15个,位居全国第一; “浙江+宁波”和“广东+深圳”各有14个集群上榜,并列第二。
以山东为例,全省高度重视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从2020年开始全面开展相关工作。 “山东年度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专项行动聚焦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推出一揽子政策,对评价结果最高的集群给予省级财政奖励。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安文健表示,过去三年,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平均每年增加14个8%,高于去年的258万亿元,占总产值的86%,主导产业的支柱作用日益凸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在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山东以特色产业集群为载体,按产业梳理数字化转型供给不足,发展共享工厂、众包和群创、集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体系,提升制造资源共享协同能力。创新资源。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陈宇介绍:“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中,大量中小企业将遇到负担不起、负担不起等痛点。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共打造国家级平台268个,省级平台1572个,其他平台2034个,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3家,构建了具有领先实力的完整创新平台体系。
在培育和建设特色产业集群方面,浙广两省也表现突出。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蓝建平表示,浙江聚焦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民营经济三大主跑道,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集群化发展该国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7工业增加值的2%和6占GDP的4%。 一组数据显示浙江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新成绩单:2023年1-9月,全省工业增加值高于规模增长55%,制造业投资增加168%,产业集群核心区和协同区贡献了90%的产业增量和80%的投资增量;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加102%,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首位。 从广东来看,在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广东占7个,其中4个为跨城市共建,包括广佛惠超高清**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关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佛关泛家居集群; 在纳入国家统计的41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广东有40个,销售产值排名全国前三的行业有25个,尤其是珠三角地区。 正如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陆谦所说,珠三角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完整、集聚度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仅在全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降低了全球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也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建设。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彦德表示,2022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2:1。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突破7000亿元,农产品线上零售额突破5300亿元。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全链条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村服务业多元化,按类别推进援助产业,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西部地区县城经济崛起势头强劲。
中西部腹地广阔,积淀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制造业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中西部地区多层次、大规模实施,使中西部地区不沿边、不近海的内陆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观察点可以发现,近十年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逐渐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延伸,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公开报告称,自2018年以来,随着工厂生产扩展到珠江和长江三角洲以外,制造业迁移的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的出口飙升了94%,远高于东南亚和其他制造业国家的出口。
在国内产业转移方面,也有一些常规认知,如“东部省份全面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根据招商银行研究院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 招商银行研究院副总经理卢晓磊表示,中西部地区发展了汽车、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等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承接形势好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2023年11月23日举行的产业转移金融服务研讨会上,卢晓磊谈到了中国区域经济产业格局的五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成渝都市圈)和第五极(长江经济带中游)正在加速崛起。 中三角(即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虽然湖北受到疫情影响明显,但整体区域改善显著,湖南、湖北、江西三省2022年GDP总量较2018年增长012个百分点至11个百分点2%。很明显,中西部地区正在帮助我国巩固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
湖南作为“中部崛起”的代表,凭借产业韧性、承接潜力、营商环境等优势,正在成为这股产业转移浪潮的引领者。 近年来,湖南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抢抓机遇,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湖南规划优先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智能汽车产业、先进储能、先进计算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功率芯片集成电路产业、移动互联网和5G应用相关产业。 卢晓磊说,决定地方招商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在资源、人才、市场潜力、产业基础、科研实力等因素上,湖南都算得上是优秀学生。
紫兴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2023年被评为中部经济百强县、全国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 去年,资兴市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工程”,制定出台24项援助措施,从实体经济、扩大投资、稳定外贸、产业转型、促进消费等五个方面发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资兴市主要领导带队亲自参与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招商团队定期赴长三角和大湾区招商引资,以行业为第一引擎,推动六大产业发展, 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文旅健康、绿色食品等。2023年,资兴市共签约“三类500强项目”4个,2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9个,总投资145个41亿元,预计145个市级重点项目年完成投资123亿元,完成率105%。
绥宁是四川省西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地处成渝两地交界处,十年前还是一个依靠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地方,近年来迎来了汽车、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今,每天有200多辆汽车在绥宁下线,销往长江经济带多个省市; 每天生产 2 个80,000平方米的印刷电路板通过新的陆海通道销往东南沿海地区和欧美国家。 2023年12月28日,2023年第四季度项目签约仪式在遂宁高新区举行,签约项目5个,涉及数字经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合同总金额近40亿元。
近十年来,一项重大的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使中西部地区非边海、不近海的紫兴、绥宁等内陆地区走在对外开放的前列,开辟了新格局,给我国各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当前,地区已从经济规模争夺转向发展韧性争夺,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进一步聚焦。 产业转移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前,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崛起势头强劲,如何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细分领域创造优势,选择适合地方发展的细分产业吸引投资,已成为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头等大事。
小康“ • 中国小康网独家文章)。
本文刊登于2024年1月下旬的《小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