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事业、情感、人际关系,大到得失,还是小到生活中的琐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当事情不能按照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发展时,最常见的情绪就是抱怨、抱怨、怨恨。
笔者认为,“怨恨”源于心,伤气(怨恨是由怨恨和心组成的,意思是身体侧卧,向身体弯曲,怨恨意味着未表达的愤怒)。 首先受损的器官是心脏、肝脏和肺。 有了“怨恨”,“爱”就失去了。
墨子与爱“说:”世间有烦恼和怨恨的地方,其原因不是相爱。 ”
“怨恨”的不良情绪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向内的,自责,自怜,另一种是向外的,抱怨别人。 长期处于自责状态,最终导致自卑和退缩,导致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
“怨恨”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向内发展的情绪,悲伤和悲伤会伤害心脏和肺部。 外在的“怨恨”会发展成“怨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累积的怨恨”,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主要是伤害心脏和肝脏。
“怨恨”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了“怨恨”的不良情绪后,就要发自内心地调节。 这是心态问题,而“怨恨”的良药就是宽容。 鲁迅在《野草风筝》中有一句话:“你若完全忘记,没有怨恨,还能谈什么宽恕呢? 可见,宽容是可以怨恨的。
中国古琴在平息“怨恨”的不良情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英韶《风声琴》:“修行者,被言语伤害,苦恼穷困潦倒,虽怨心、心灰意冷,仍恪守礼义,不畏惧,不畏惧,不失人心意。 ”
以“怨恨”命名的古琴歌曲有《湘江怨恨》、《常门怨恨》、《昭君怨恨》等。 这些秦歌取材于顺帝的两位嫔妃、吉莲皇后、昭君出城的故事,表达了对女性守寡的怨恨、失宠的恨意、离家的悲哀。 也可以称为古人的自然情感**。
本文以秦曲《昭君怨》(又称《龙朔曹》)为例,分析了其在古琴上的指法排列结构。
1.《昭君的怨恨》表达了“怨恨”的情感,体现在歌曲“平衡对称”的编曲上:
整件作品分为八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
1.第八节是乐曲的引子和尾声。 第二段与第七、三、五、四、六段基本相同,个别指法变化不大。 展示了古琴音乐的对称性和遥远的回声结构。
2.《昭君的怨恨》在弹奏指法时多采用“泻药”手法,可以起到化解“冤屈”的作用。
就作品的泛音而言:第一。
第三节和第五节的泛音段落,曲调基本相同,三节都在。
演奏第九和第十个徽章,五个部分处于同一程度。
四、五回弹奏,整段围绕“羽毛”音(相当于乐谱中的6个)、“号角”音(相当于乐谱中的3个)两个乐句高低相呼应,低沉的唱法,在泛音中从低音到高音快速演奏,突然在“上”音(相当于乐谱中的2)慢了四拍, 再从高音到低音,仿佛是紧张后的放松,用长长的叹息发泄不满,每次泛音奏到这一段都有一种生动、欢快的感觉。
把这一段的音节变化换成中医的**语,就是健脾健肾,舒肝解郁,清心肺。 (锣声进脾,羽声进肾,喇叭声进肝,征音进心,商声进肺)。
第三段和第七段完全相同,两段用从“尚”音(相当于简单乐谱中的2)到七弦九回音的滑音,突出了离家的怨恨和忧虑。 它以第二根弦的三个捏音和九个标志结束,给人一种乡愁和使命感。 中医的理念是舒缓肝气,降肺气。 (中医认为肝气向左上升,肺气向右下降,肝肺气提升器调节,使气血畅通。 如果两人的关系失衡,那么内心就会有一种忧郁的感觉,外面就有一种不用筋的病)。
第四和第六部分分别由相邻的高低音口音主导。
第七行,第六行。 5.完成四根弦之间,突出左手指法“玄”、“音”、“揉”、“阴”,用手指在古琴上反复吟诵。 与中医相对应的概念是镇静心肠,养肝养肾,起到养阴降火的作用。
第一段和第八段,即开头和结尾都回到了“号角”音(相当于简单乐谱中的3个),“号角”音穿过肝脏,肝脏是风木的器官,主要排出和藏血,它的气升,喜乐上去,抑郁是邪恶的, 肝以血为体,用气,用体阴阳,阴阳合二为一,成为阴阳之体,所以经常听歌解肝解郁。
每当这首歌奏响时,手指下都有一首生动而像歌一样的曲调,用“委屈”化解“委屈”,发泄后情绪平静下来,活力逐渐补充,中医滋养肝肾,降心火肺,与当下的情绪**也有异同。
养生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