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图、意象图、能指、形音图是我们熟悉的四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图应该是最古老的,是古人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一种汉字。 在遥远的远古时期,太阳、月亮、山峦、石头、鸟、兽、虫、鱼等自然事物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汉字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们也可以说象形文字是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古人画的简笔画。
象形文字一般都比较容易阅读,即使没有学过汉字的人看到汉字也能猜出字的意思。 下图展示了“雨”字的演变,我们可以从它的甲骨文中猜出这个词的含义,上面有一条横线代表天空,然后是连续的三线点画,代表从天而降的雨滴。 后来,金温和萧印将雨滴的数量减少到四个,并增加了一个方框来代表四点之外的房子,这样“雨”字的含义更加丰富。 看到《小印》中的“雨”字,我们仿佛看到了雨滴从天而降,落在屋顶上,然后从屋檐上滑落的场景。
雨滴汇聚成汹涌的河流,为古人创造“水”字提供了灵感。 下图是“水”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到小篆,在“水”字中间有一支长长的波浪形弯笔,古人用这种弯曲的笔画来表示水流的特征,然后用四笔来表示水流也是由水滴汇合而成的。 因为甲骨文是雕刻文字,它的线条比较硬,小印章是用毛笔书写的,所以能更好地体现水的柔和外观。 在常规字体中,中间的弯曲笔变成了笔,周围的圆点变成了撇号,“水”字的出现最终被冻结,但水流的柔和特性完全看不见。
古人最初称这条河为“川”,下图显示了“川”字的演变,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中间是“水”字,外面有两条曲线,分别代表河岸。 那么“川”字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如果把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不就是一条河(河)吗?古人能够用如此简单的笔触来定义这些自然场景的能力,绝对令人印象深刻。
有些象形文字很难猜,但如果你将它们与其他汉字进行比较,你就可以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川”和“周”是一对相似的词,“周”字的演变如下图所示,甲骨文的文字与“水”和“川”非常接近,但中间有一个小圆圈,如果我们知道甲骨文中的“水”字和“川”字, 不难猜测,“国家”一词中间的小圆圈实际上代表的是水中的岛屿,所以“国家”一词的原意是指水中的土地。小篆书写中间变成了三个小圆圈,而官字和正字把这些难的圆圈变成了三个“点”,于是“国”字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甲骨文的象形文字中,比较难辨的是“冰”字。 下图显示了“冰”一词的演变,它是水结冰时冰的形状产生的两条向上凸起的曲线。 因为甲骨文中的“冰”字不易辨认,所以小篆中的“冰”字在两点水的右边加了水,说明冰是由水变化而成的。
“水”字和“冰”字后来都成为重要的汉字,一个是“氵”,被称为“三甸水”;一种是“冫”,称为“两点水”。 因为“氵”是从“水”字简化而来的,所以带有“氵”的字与水有关,如“河、河、湖、海”等。 “冫”字是以“冰”字的甲骨文为基础的,所以几乎所有带有“冫”的字都与寒冷的天气有关。 如“凉、冷、冷、冷”等。 如果我们遇到“三点水”或“两点水”这两个词,却分不清该用哪一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词的意思来猜测。
在汉字中,还有一种完全由“点”画组成的面,“灬”,称为“四点底”。 它的创造与“水”无关,而是与它的“死敌”——火有关。 下图为“火”字的演变,“火”字的甲骨文是古人根据火焰的形状创作的。
小篆的字迹变化很大,笔画减少到四笔。 现在使用的“灬”是将“火”字扁平化,放在字下(如下图),所以有四点底的词都与“火”有关,如“热、煮、亮、熟”等。
带有“冫”、“氵”和“灬”的字符实际上可以根据温度高低来区分。 最低温度是“两点水”旁边的字,几乎都在冰点以下;不冷不热是“三点水”旁边的词;“四点钟底部”这几个字像火一样炽热。
有一个象形文字,它的甲骨文写法类似于“火”字,这个字就是“山”字,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它的甲骨文文字就像三座高度相同的山峰并排站立,下方笔直的横画代表大地,这是甲骨文中“山”字与“火”字(下部)最大的区别的甲骨文中写着“火”字是圆的)。
大多数象形文字的演变与“水”和“火”相同,早期的字体(甲骨文、金字、小篆等)仍然保留着图画特征,后来因为书写的需要,不再注重文字的图画特征,而是利用线条的变化来突出文字的象征特征。 所以现在很难看出有些字符也是象形文字,想要了解他们的“前世今生”,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写这些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