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21688GW创历史新高! 几十年后,中国终于摆脱了三头局面,成为全球公认的光伏制造和光伏应用大国。
在风云变幻之中,中国光伏企业凭借创新研发,终于跻身世界前列,经历了许多一流浪潮和沙子般的残酷洗牌。 曾经的海外巨头在竞争中逐渐衰落甚至退出市场。
1. 多晶硅
多晶硅位于光伏产业链上游,是光伏的重要原材料,也是技术门槛最高、投资高、周期性特征最强的环节。 10多年前,生产技术一度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公司手中,如德国的瓦克、韩国的OCI、挪威的REC、美国的Hemlock and Sunediso(MEMC)和日本的Tokuyama。
2008年,中国多晶硅产量不足5%,而全球约95%的多晶硅由德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生产。
从全球多晶硅产能前十名来看,2010年铁杉、Waker、OCI位列全球前三,只有保利协鑫位列前五。 在TOP10榜单中,外资企业占据了6个席位,除保利协鑫外,中国企业还包括江西赛威、四川瑞能和洛阳中硅。
十年后,随着我国多晶硅生产成本的下降以及产品质量和量产能力的提高,我国多晶硅企业终于突破了海外巨头的桎梏,保利协鑫、永祥(通威)位列全球前二,瓦克位居第三,新特能源、大全、东方希望、亚企、 天虹瑞科和鄂尔多斯在舞台上。全球TOP10榜单中,中国光伏企业一举占据8席!
近十年来,海外巨头纷纷退出,全球市场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多晶硅产量已占全球总量的95%-97%。 通威、协鑫、新特、大全新牢牢占据全球头把交椅。 此外,青海丽豪等新兴势力正在迅速发展。
2023 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了 45%。
2023 年 11 月,新加坡 REC 集团宣布关闭其位于挪威克里斯蒂安桑和波什格伦的多晶硅工厂,这些工厂直到 2023 年 3 月才重新启动。
2020年初,韩国多晶硅厂OCI宣布关闭韩国两家非竞争性多晶硅工厂,只剩下马来西亚工厂。 2021 年年中,有报道称 OCI 正在考虑将其在马来西亚的多晶硅工厂从目前的 30,000 吨扩大到 9 个50,000吨。 但是,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2. 光伏组件
在终端组件环节,我国光伏企业也上演了逆袭神话。
2011年,药明尚德以2GW组件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其次是First Solar,其次是英利、天合光能和阿特斯。 在后五名中,除晶科外,其余分别是美国的Sunpower、日本的夏普、京瓷和韩国的韩华。
十几年来,欧美为了保护本土企业,打压中国光伏企业,先后推出了光伏双反转等多种一级保护措施,但中国光伏崛起的大趋势依然难以改变。
2022年,全球十大公司中只剩下两家外国公司,即First Solar和Hanwha QCELLS。
据国外**消息,2023年底,韩华QCELLS决定平仓韩国35GW组件晶圆厂,但仍保留韩国TOPCON工厂进行生产,并运营钙钛矿串联试验线。
自2020年以来,First Solar已投资41亿美元,到2023年底将其运营能力从6GW扩大到16GW。
2023 年 7 月,First Solar 宣布计划在美国开设第五家工厂,计划于 2026 年开始生产。 2024 年 1 月,First Solar 宣布将投资 7 亿美元建造 33GW组件工厂。 根据计划,First Solar预计到2026年将实现26GW的产能。
尽管First Solar有很强的扩产意愿,但与中国光伏企业的数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结合2023年的出货规模,First Solar预计年度出货目标为118-12.3GW,而根据北极星光伏网络的研究,包括英利能源、横店东磁、尚德电力和协鑫集成,出货规模在12GW左右,这意味着在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前10名中,海外光伏企业可能会全部退出。
而最终的排名会是什么,等待公司财报的揭晓。
事实上,海外光伏巨头影响力的消退不仅仅体现在制造过程中,比如光伏逆变器领域,曾经的海外老巨头艾默生、ABB、GE等都退出了逆变器业务,而不久前,微型逆变巨头SolarEdge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900人。
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包括美国、印度、欧盟等,相继出台了相应的针对本土制造的激烈政策,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坚持长远仍为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