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国家应该有的自信,今年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支持科技发展,全球格局从工业革命中走出来,谁掌握了更先进的制造业,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无一例外,即使战败国,也因为工业基础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崛起, 科技及其所带动的生产力不同于金融和政治,始终起到提升普通人生活质量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是越来越便宜的工业产品,汽车是很有代表性的,前几天,我刚看到90年代的**进口车,如果看一下现在的价值, 一辆桑塔纳现在可以购买十几辆同级别的更高配置的汽车,毕竟是 90 年代的 AR
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在过去的十年里,在2000年初加入了世界领先的WTO组织,从此走上了经济全球化的列车,注意到这是双向运行的结果,世界需要廉价工厂,中国需要世界市场提供的发展机会, 从此开启了快速增量的时代,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国,老读者应该不陌生文章经常用到的人口线和发展线,2000年之后正好是第二波人口红利释放下义务教育的世界节点,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全球最具成本效益的劳动红利区,注意人口不等于红利,需要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印度现阶段的经济数据不足以与我们国家创造的经济奇迹相提并论的原因,同样处于发展阶段(人均GDP接近该时期的增长率),相比之下,中国的增长率更高,波动性更低, 印度近十年的波动很大,平均增速达不到中国近40年增速的10%。
回到正题,发展是一个过程,全球化的优势自然是更高的外资和产业承接,以及更广阔的全球需求市场,中国的成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完全不受内需不足的限制,因为欧美外部市场是超10亿极高消费能力的存量市场,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最大的顺差国长期是美国和欧洲的原因。当然,也有必须摒弃的东西,最典型的两个:欧美掌握的技术壁垒和货币地位,你必须在别人的框架下赚钱,这意味着欧美在分配利润时要拿走廉价商品,也要拿走技术和金融红利, 当然,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本身就是一种互利的合作关系,欧美是经济全球化的奠基者,当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这也体现在中美几十年来贡献了世界一半左右的增长率。
经过几十年的产业积累和技术积累,中国有能力冲击高端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让之前高端市场的龙破技术有了平行关系,产业链更完整,劳动力更便宜,让中国的大宗商品竞争力足够强,现在唯一的区别可能不是质量, 但品牌效应,毕竟老一辈的惯性思维太显著了,短期内很难改变,但年轻人的接受度却要高得多,惯性思维的烙印并没有那么深刻,其实说那么多也没用,一看真实的驾驶体验, 另一个看市场的反馈,市场永远是测试商品的最终环节,国产车不管是内部还是
ps,我不仅是国产车变化的观察者,更是用户,更是近十年国产车快速发展的亲眼见证人,我一直相信科技的发展,更愿意打破惯性思维去接受新事物, 国产车的崛起已经足够显著,背后很可能会逐渐改变一些市场的固有思维,从低质低价到高质价的品牌认知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