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汽车工业已经从燃油时代转向电动智能时代。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汽车行业作为最能代表中国的行业之一,市场化程度高,全球联系紧密,机遇巨大,也是行业40 主战场。
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快速演进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升级。 新能源汽车将进入竞争更加激烈、优胜劣汰更加明显的状态。
|行业背景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预计24年内将超过40%
2023年11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突破40%,预计2024年渗透率将超过40%。 2022年,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的渗透率将仅为4%左右,如果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预计3-5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60%以上。
1-10月,国产乘用车PHEV销量为177万辆,同比增长91辆6%,远超BEV24预计同比增长4%将占新能源的一半。
拉力赛:政策向农村市场倾斜(汽车下乡); 车企竞争和技术升级,推动了产品性价比的提升,“油电同价”。推力:比亚迪、华为、理想等24年推出大量新车型; 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自主品牌占据强势地位,本土化成为重要驱动力
2023年国产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50%,达到52%,较2022年增长4%6%。其中,2023年12月,自主品牌乘用车批发销量市场份额达到582%,距离60%仅一步之遥。 与日本类似,国产品牌的远期市场占有率可以达到80%左右。
韩国和法国基本退出市场,日美份额受到严重挤压。 德国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主要由奢侈品牌支撑。 随着自主品牌高端化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华为、小米、理想等新生力量的涌现,自主品牌的高端化有望快速增长。
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业链走向海外成为新的增长点
2023年1-10月,出口销量为392辆2万辆,同比增长59辆7%,预计全年出口销量为475万台,同比增长52台8%。燃油车仍是出口主力军,占比75%。 新能源出口增长较快,年出口119个10,000辆,同比增长76%。
产品实力强:自主品牌与外资产品实力的巨大差距,本质上是阶段不同(国内销量份额明确,海外供需格局稳定)。
东南亚等非**限制国家奠定了基础:产品实力+海外产能释放,推动出口端快速增加。 车企全面加快海外产能部署,进入“全球车产、全球销售”阶段。 以比亚迪为例,24年来,该公司的海外产能释放速度加快。
汽车行业正式进入淘汰赛,产业格局初步清晰
2020年,前10名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为68%,2023年1-10月将上升到78%。
消费: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主流,受众将从追求创新和差异化的人完全转变为大众,客户将聚集到头部品牌,马修效应明显。
供给端:汽车制造内卷严重,打第一场仗,造血板块不少新生力量因缺乏规模优势,持续遭受巨大损失。
比亚迪、特斯拉、华为基本锁定了最后三个位置,印证了生态建设在车企竞争中的重要性。 产业清关的路径是新生力量的破产、合资车企数量的下滑、并购的浪潮。
上半年的电动化
上半年基本完成电气化,短期内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创新,降本为主路径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逐步提高,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气化前半期基本成功实现弯道超车,行业属性逐渐减弱。 行业内一大批龙头企业已实现IPO,一级市场投资风险逐渐加大,剩下的少数赛道和头部标的也面临无利可图或倒挂。
第三代半导体重塑汽车功率器件,电驱动和电控创新机遇
功率半导体是电子器件中功率转换和电路控制的核心,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功率半导体仍以硅基IGBT和MOSFET为主,搭载SiC的车辆损耗将降低80%,充电速度可提升2倍。 碳化硅在新能源汽车中的主要应用场景是逆变器、车载充电器和直流直流转换器、车外充电桩等核心电控领域。
800V平台架构已成为高压快充的重要解决方案,成为主流车企的旗舰标配。 要想实现“5分钟充电,200km续航”,必须采用高压快充,原厂硅基IGBT芯片已经达到材料极限,只能靠SiC支撑。
比亚迪期待推出颠覆性的四轮驱动解决方案。 电动汽车的电驱动有两种类型:集中式和分布式。 集中式是指一个电机控制左右两个轮子甚至四个轮子,分布式电机是四个轮子,每个轮子都装有电机用于驱动,每个轮子可以单独驱动和控制。 分布式驱动的优点是传动距离短、效率高、结构相对紧凑、可控制多种车辆动态。
“双碳”目标和电动化驱动汽车轻量化
汽车轻量化是节能减排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也是增加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有效手段之一。
结构轻量化:在原设计的基础上,利用CAE软件分析物体的轴承状态和工艺特性,进一步优化原有结构,常用的结构优化方法有拓扑优化、尺寸优化、形状优化和形貌优化。
材料轻量化:在各种轻质材料中,铝合金的成本仅高于高强度钢,但远低于镁合金、塑料和碳纤维。
工艺轻量化:一体式压铸车身是轻量化技术的升级版,可以减少车身零件数量,简化一流的链节,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汽车装配效率。 继特斯拉之后,小鹏、小米、文捷也纷纷推出一体化压铸。
国产品牌弯道超车,国产零部件迎来增量机会
传统的海外零部件巨头通过支持外资主流车企实现了崛起,智能电动车时代的独立零部件厂商有望通过自主品牌的崛起实现国内替代。 在传统汽车时代,欧洲实现了博世和大陆,而日本则带动了电装等日本零部件巨头的快速发展,而领先的燃油车企业的发展与零部件一级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德日零部件厂商的全球化路径来看,零部件供应商的崛起往往伴随着以下两个条件的实现:
1)本地***技术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
2)本土龙头车企涌现并率先崛起,寻求新的海外增量市场。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已初步达到这两个前提条件。
景泰投资建议
【行业特点】。
汽车总销量趋于稳定,但销售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1)2023年11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单月突破40%。在3-5年内,新能源汽车成为主导地位的概率很高。
2)2023年,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50%。国产品牌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至70%-80%,带动零部件国产化。
3)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首次位居世界第一。走出去,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新增量。
从竞争格局来看,行业将加速清算,破产、并购重组将成为2024年的常态。
1)内卷升级:与以往清仓导致的降价不同,自主与合资、电动与燃料竞争加剧。
2)加速清关:2018年,487家电动汽车企业中只剩下50家左右,尾部企业陷入困境,2023年亏损车企将超过100家。
【投资逻辑】。
无论是电气化还是智能化,主赛道已经非常拥挤,竞争格局基本确定或进入门槛极高。 基于电动化下国产品牌强势崛起的产业特点,以及智能化发展趋势带来的巨大增量,汽车产业上游零部件具有三个逻辑:市场增长逻辑、渗透率提升逻辑和国产化率提升。 其一流的海量增量基本适用于所有部分,部分细分航迹适用于低穿透率或低定位率逻辑。
1)上游投资:整车甚至一级主要是巨头与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二级甚至三级细分领域则专注于挖矿机会。在庞大的市场规模基数下,大量的三线细分赛道也有足够的上限。
2)渗透率低、国产化率低:主要聚焦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新零部件,如轻量化材料、空气悬架等;除了传统上在海外具有优势的智能底盘和汽车半导体外,除了硬技术属性外,中国劳动力和制造成本占比高的领域也值得关注。
3)投资领先强绑定项目: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竞争,领先绑定保证性能稳定,华为产业链比亚迪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