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12日,在国民党与共产党签订停战协定前夕,**命令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军撤退时,对盘踞在通辽的土匪发起进攻。
经过一番激战,新四军第3师成功攻占通辽城。 通辽城虽然面积不大,但城里的粮食却足够两万大军吃一整年。
于是,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决定在这里设立西满基地。 建立西满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让开、两边占”决定的具体实践,也是这一决定的重要成果之一。
刚到东北时,黄克诚向**汇报,东北的形势是“七一”,即“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食无资、无药、无衣不穿鞋袜”。 ”
在这一点上,实际情况比黄的报道还要糟糕。 美国用**将国民党军队运送到东北,他们装备了先进的美**,一路向北,东北人民自治军只能暂时撤退。
同时,苏联出于自身利益与国民党当局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支持中共和八路军在东北的开放发展,东北局势陷入极其困难的局面。
* 在一封长电报中,他回顾了我军在东北的弱点,并建议为东北的斗争制定长期计划。 他提出了“忍、等、狠”的策略。 “隐忍”是一种迷惑敌人的策略,忍受大城市和通讯干线的暂时损失,忍受部队面临的各种困难。
“等待”就是等待敌人的战线拉长,主力分散,背负重担,暴露弱点,等待时机对我们有利。 “狠”就是在“忍耐”和“等待”的过程中寻找机会,最终给敌人致命一击。
鉴于东北地区形势严峻不利,党东北局决定在东北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开展土匪斗争,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在东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分为北满洲、南满洲、东满洲和西满洲四个区域。 南满地区位于沈阳和辽东半岛以南,人口众多,城市大,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国民党占据优势的地区。
但是,我军东北在南满地区进行了拼命抵抗,在松花江南岸坚决压制了国民党的主力。 北、东、西满地区相对安全,除了少数土匪和伪满残余,正规国民党军队随处可见。
这为我军东北地区实现后方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根据***“让开,占领两个隔间”的决定,东北局决定重点在北满、东满、西满地区建立根据地。
西满地区地处黑龙江西部和北部,北接辽宁,西接吉林,东接内蒙古,土地广阔,物产丰富,有大产粮县、重要林区和优质蒙古战马资源。
这里曾是中共西满支部和东北民主同盟西满军区的发源地,黄克诚将军曾任西满支部副书记、西满军区副政委,卢正操调任后任西满军区司令员。
黄克诚上台后,按照黄克诚提出的“以团为单位,分散到广大村庄打土匪,做群众工作”的指示,主要做了三件事:建立革命政权、开展镇压土匪的斗争和进行土地改革。
中共西满分局通过动员群众,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先后在嫩江、黑龙江、辽济、兴安等地设立政权机关,在辽宁、辽北、桃东等地设立地方军区组织,根据地人口770多万。
在黄克成将军的领导下,西满根据地展开了全面的反土匪行动,仅1946年就打了825场战斗,击毙了数千名土匪、伪兵和顽固的士兵,缴获了大量武器物资。
同時,各地也開發了清敵資貨和賽錢的運動,動員群眾擊敵和賽錢,改善了人民人民的生活,為軍隊的財政基礎和財政基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黄克诚将军随后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46年10月,70%的农村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150万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
这次改革使东北长期受苦受难的农民彻底扭转了局面,他们在土地改革中培养了一大批党员,在农村建立了大量的党支部。 这不仅驱散了广大群众对国民党的正统观念,而且使人民的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彻底铲除了“封建根”、“间谍根”和“胡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