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后的淮海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用60多个昼夜的装备击败了国民党军队的80万精锐部队。
这场规模空前的战斗是三次主要解放战争的一部分,有 140 万人参加。 抗日战争一结束,中国经济尚未复苏,国民党就胆敢撕毁“双十”协议,引发内战。
那么,国民党为何在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如此嚣张呢? 据资料显示,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军事装备主要来自美国,这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会如此鲁莽行事。
为了应付战争,共产党竭尽全力装备了60万解放军的战斗**,解决了军粮和保暖衣物的问题,但一顿饭和一件军衣却要花费数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是购买先进装备,还是保证士兵的衣食,就成了难题,没有装备的士兵可能会死去,吃不暖的士兵也会失去战斗力。
1949年,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下,我军是如何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 当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两万兵马,靠的是时机、地点、人,打败了袁绍的十万兵马。
那么我们依靠什么呢? **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小车推动的。 1948年9月,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苏煜要求上级率军南下,继续歼灭国民党的黄柏涛第七军。
为了尽可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淮海战役的战略部署计划从大局出发,进行了数天。 最后,苏羽奉命分三个阶段完成淮海战役,以期通过淮海战役解放整个中原。
1948年11月1日,中共决定出动60万兵马,从不同方向暗攻徐州。 国民党接到消息后,立即调集华中剿匪本部第十二兵团支援徐州,此时驻扎在徐州的兵力已达70万。
尽管我军进行了战略部署,但这场战斗并不容易。 6日傍晚,华东野战军按计划逼近黄白涛的战略要地,然后发起进攻。
但是,由于装备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加上我炮兵部队未能及时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导致我军在战斗中多次严重缺乏炮兵支援。
在反击的前三天,我军不仅没有取得进展,反而遭受了严重的人员**。 面对装备先进、兵力优势的敌军威胁,中共主力士气高涨。
早在淮海战役部署战略时,中共就对战役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根据当前国内形势和部队的思想情绪,我军取得胜利的几率远远大于失败的几率。
虽然历史上只有少数几场弱者战胜强者的战斗,但每一次胜利都源于人民的普遍支持。 在中队里,他们无疑是最受人民欢迎的军队,无论他们当初做什么,都能得到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包括在淮海战役中。
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的。 ”
这种观点非常准确,可以说,淮海战役胜利的一半功劳归功于人民解放军,另一半功劳归于人民群众。首先,后勤保障是战争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战争中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饿死在寒冷中。 由于淮海地区的粮食长期被驻扎的**掠夺,再加上持续不断的饥荒,当地的粮食储备根本不足以满足近百万大军的巨额开支。
一旦淮海战役战线拉长,军队中极有可能出现粮食短缺危机。
战争力量最深的根源在于人民。 这在淮海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的老百姓积极捐物,甚至打出了“求人要粮,要东西,全力支援前线”的口号。
为了给前线战士吃穿,家家户户都没日没夜忙着,有的人甚至手指残疾。 这些努力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物资解决后,如何及时送到前线战士手中成为新的课题。 随着淮海战役规模的不断扩大,兵力不断增加,粮食供应问题日益严重。
据保守估计,按每人每天两斤粮食计算,军营后勤部每天需要准备1200万斤粮食。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最大吨位的卡车每天至少需要往返28次。
此外,由于战区地形崎岖复杂,水网、平原、丘陵等地形交织在一起,使得粮食运输更加困难。 在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部队的军粮主要来自鲁中南部,毗邻战区。
第四、第五、第六特区,以及渤海、胶东后方,总计亿多斤。
** 强调,“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向前线运送弹药和食物。 ”
面对如此庞大的物资运输任务,我们想到了山东解放运动中民用站的建设。 民用站的建设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大规模运动战而建立的,是调配人力物力的重要中央机构。
一些基本车站已经有了原型,但谁来运输它们? 这不是几十万人就能解决的交通任务。 根据当时的运输和交通状况,如果没有一支百万人的运输队伍,很难保证前期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结果,我们党在群众中发动了动员。 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投身于支持淮海运动的工作,引导和激励了亿万群众加入支持队伍。
据统计,淮海战役共动员543万人支援前线,其中驻军文职工22万人,二线过境农民工130万人,临时后方农民工391万人。
农民组织劳务互助团,村里出现了中青年外出支援远征、后方群众在家生产的壮观场面。
为了更好地支持前线后勤,中共在原住民站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主要站之间相隔30英里,分站之间设置了15英里。 淮海战役前后,山东交通线上有100多个民工站,都是由农民工日夜打工组成。
即便如此,运输农民工仍然需要长途跋涉近1000英里才能将物资运送到前线。 在行动中,农民工们有序地推着小推车奔赴前线,形成了一道流动的景观。
经过与敌人的拼命搏斗,我军在第一阶段成功歼灭了黄百涛的十万军团。 此时,国民党内内纷争不断,蒋介石担心淮海战争的局势,担心李宗仁等人篡位。
随着淮海战场的接连失败,蒋介石不得不召唤白崇禧指挥。 不过,蒋介石曾多次得罪人,党内外很多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白崇禧也对他怀恨在心,礼貌地拒绝参战,限制蒋介石从华中派兵增援。
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我军兵力与日俱增,达到了惊人的140万人。 为了满足前线军队对粮食等物资的需求,徐州解放后,我军采用了两种新的粮食运输方式——汽车运输和火车运输。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花到这个时间才能使用火车? 要知道,以前我国的交通条件极其落后,大部分地区都没有铁路。
不过,这次火车运输的成功开通,全是由于前农民工们日以继夜地修建铁轨。 新的运输方式投入粮食运输后,在短短16天的时间里,原农民工们就成功地将400多万斤粮食从徐州运到萧县,顺利完成了追击部队的粮食任务。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后,苏煜、陈世宇、钟启光、张震等华业将领认为,前线部队日夜不停作战,经常吃不上油盐,应该好好安慰一下,于是建议华东局组织慰问。
中央军委获悉此事后,周副主席亲自致电华东局,说凡参加华东、中原地区参战的部队,都可得到5包香烟和1斤猪肉。
对于不吸烟的战士,还给予其他同等价值的物品作为安慰。
在淮海战役中,中野和华野的军队增加到了80多万人,每人一斤猪肉和五包香烟。 虽然香烟可以自给自足,但猪肉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筹集到80万斤猪肉,华东局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组织干部统一采购猪肉,在市场上用四斤小麦换一斤猪肉。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自愿捐献猪肉,有的甚至宁愿自己不吃猪肉,而是把猪肉送给前线的士兵。 经过十多天的艰苦奋斗,终于养了80万斤猪肉,顺利运到前线战壕,让士兵们过上了好年头。
这场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军民团结合作,离不开社会各界人民对国民党的镇压。 此外,国民党的守护神之父美国也对蒋介石失去了信心,拒绝提供任何进一步的援助。
国民党士兵士气低落,甚至出现了丢甲弃甲的现象。
随着战线的延长,**的储备逐渐变得紧张,每个人每周只能收到一小部分粮食。 甚至还为唯一可用的食物而发生内讧。
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国民党没有翻身的机会,他们被人民解放军、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自己打败了。 当时,共产党已经歼灭了34个师,包围了邱庆泉第二兵团第22师和李密第13兵团。
为了配合傅作义集团在平津战役中的分围,中共决定暂时中止对杜玉明部队的进攻,休整20天。 最终,被围困的杜玉明部队于1949年1月10日因粮食弹药枯竭、士气低落被俘,淮海战役宣告胜利。
在淮海战役结束前10天,**亲自前往支援站——河南商丘,满载物资,如炮弹、炸药、食物、布匹、衣物、军鞋等。
看着这些从仓库到站台的大块物料,**忍不住笑得合不拢嘴。
俗话说:“赢得民心者,赢得天下。 “*的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败,即使有美国的援助,其胜利的果实也不会持续太久。
据国民党第18军司令员杨伯涛介绍,当他以解放军俘虏的身份出现时,他看到市场里挤满了车水马龙和行人,解放军和当地民众谈笑风生。
然而,当他率领军队经过这些地方时,那里甚至没有一点猪毛。 当人们看到**时,就像看到一只狼,躲得很远,不敢出来。
谁会愿意追随这样一位领导国家的领导人? “谁赢得了人民的心,谁就赢得了世界。 “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真诚地为人民服务,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就像淮海战役中小车推着的胜利一样。
共产党始终是人民群众的坚强后盾,人民群众也是共产党力量的源泉。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靠人民,希望“小推车”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