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根据监管规定,一些房地产公司已经披露了业绩预测,尤其是那些亏损重大的公司,必须进行预测。 有很多房地产公司,业绩简直太难看了,比如金科的预亏损4.8-78亿元,比如世茂的预亏损2.6-4亿元。
这些房企的亏损还在意料之中,但一些国企的亏损却有点出乎意料。
根据业绩预测,部分国有企业亏损较大,如:
华侨城预亏损5.1-72亿元,第一股预亏损5.8-68亿元,绿地预亏损70-9亿元,中交预亏17亿元,扭亏为盈。
除了这些国有企业出现净亏损外,部分国有企业的净利润也出现了明显下滑,比如保利归母净利润下降了35%,金地集团归母净利润下降了85%。
作为房地产行业的最后一块压舱石,国有企业现在已经经历了净利润的下滑,或者说是大额亏损,这还是很挫伤大家对这个行业的信心。 自2021年民营房企债务违约浪潮以来,大家纷纷把房企的未来寄托在国企身上,都觉得国企不会有大问题。
去年,多家国企净利润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在第一块土地之前,现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资产都缩水了,房价也下跌了。 征地之初第一次见面的销售早已无法实现,净利润下滑在所难免。 即使在2022年下半年,**所占的土地似乎仍然很贵。
二是去年以来,整个房地产行业降价大卖,民营房企主动打第一仗,国企只能跟着降价走。 去年,业主报告了几个中央企业的项目,这些项目以80%甚至7%的折扣出售。 国企项目大多在一二线城市,销售单价比较高,总价也高,稍有折扣就会对损益表产生很大影响。
三是坏账拨备。 近两年来,很多房地产合作项目都因为合作伙伴问题不得不选择并购或退出。 虽然部分国有企业在三四线城市的项目中占比不大,但仍有一些国有企业在三四线城市的项目较多,必须保持正常的行政费用,这些项目对整个集团的利润影响仍然很大。
目前房地产行业的问题是整个销售市场信心不足,导致一些原本财务稳健的企业,逐渐开始遭受血腥的困境。 比如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处于舆论视野中的万科和金地就是最好的例子。
2023年上半年,由于对房地产业复苏寄予厚望,基于政治任务,不少国有企业大规模扩容资产负债表,大量上半年发行的短期债券逆势扩张和收购土地。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扩建和收购土地存在很大的商业风险,很多项目的收款情况并不理想。
不过,一些国有企业暂时还是安全的,毕竟国企的融资渠道还是畅通的,销售现金流不好,融资现金流是顶的。 不过,借来的钱最终会用销售收益来偿还,关键要看楼什么时候回暖,时间真的不多了。
如何让房地产复苏,目前的政策有待加强,希望好的政策能尽快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