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新职位“9527”的粤语音译意为“没有能力,没有骨气”,这串数字在周星驰的很多电影中随处可见,有影迷将其与周星驰电影中常见的底层视角和小人物叙事联系在一起,进而演变成文化梗。
1月29日,抖音宣布与周星驰达成独家精品微短剧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运营“9527剧场”。 *据报道,《9527剧场》首批作品已经制作中,首部作品《金猪玉叶》由周星驰监制,易晓星监制,首季预计今年5月在抖音上线。
作为目前增长潜力最大的娱乐消费品,顶级玩家似乎对短剧的上限有更多的期待。 1月18日,抖音发布优质微短剧“晨星计划”,将为优质微短剧创作者提供资金和流量支持,影视公司、**机构、MCN机构和个人均可参与。
一周后,快手宣布升级“星光短剧”合作计划,希望通过更高的资金支持、更大的流量支持、更全面的业务赋能服务,构建优质的短剧支撑体系。 此外,据天眼查APP报道,腾讯科技(深圳)**近日申请注册了“国短剧”商标,目前商标状态正在等待实质审查。
微短剧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但仅在2023年,微短剧就迅速完成了一系列爆发、刹车、改组、转折的过程。 进入新周期,行业未来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新生重现,是市场观望的焦点。
01 爆了,但泥沙都下来了 根据Questmobile近日发布的《2023中国移动互联网年报》,移动互联网流量**已经触底反弹,用户网络使用粘性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月均人均使用时长减少114 小时,换算成人均每天 5 小时5小时后,几乎没有改进的余地。
在内容消费的存量竞争中,微短剧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长短**平台在各自台台上丰富了短剧的内容。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微短剧录数为398部,2022年录数接近2800部,同比增长600%。 根据iiMedia Consulting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作为参考,2023年国产电影总票房为549部15亿元。
除了数字之外,短剧的热度还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的辐射上,比如位于内容产业链源头的网络文字平台。 一是制作了大量的微短剧本进行网络文本引流,指的是拓宽其引流渠道,二是网络文本平台拥有大量IP,可以为短剧提供内容适配的蓝图。 一位网络文学从业者告诉《新阵地》,他的网络写作平台从去年7月到年底已经制作了几十个短剧剧本,单价在2-8万元之间,只要库房够用,几乎没有入门门槛。
但在激动人心的背后,微短剧爆火的前半段,几乎一路冲向了彻底沉沦的方向。
与传统影视剧不同,微短剧的叙事逻辑在压缩时长的同时进行了改造,新的创作主题是快节奏、信息密度高,如业内流传的“前6秒”**创作原则。 快手娱乐事业部戏剧商务中心负责人于珂认为,讲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其实比较困难,很多传统创意方都失败了,因为这是一个新场景,“一部微短剧怎么能在6秒内吸引顾客? 这很难,内容物需要脱水,一针见血。”
虽然体积短并不意味着内容质量低,但“短”确实意味着制作成本更低,内容更刺激、更“爽”,这就引出了大量噱头大、制作粗糙的短剧被量产。 据南方***报道,一位演员曾透露,微剧(微短剧)的制作周期是“五六天100集,一天20小时”。 低级短剧以每集几角到一元的平均价格卖出去后,可以让制片人赚很多钱。
伴随着第一波短剧掘金的混乱迅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2023年11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公告称,在完成前期专项整治工作后,网络微短剧治理常态化,常态化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几家主要短剧平台也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快手于当月14日发布了非法微短剧小程序专项治理公告,两天后,抖音发布了关于打击非法微短剧的公告。
此前,热播的微短剧《黑莲上手册》曾被誉为短剧市场风头火爆的最好例子,因为其背后的制作人与网红米萌的公司有投资关系。 去年11月21日,该剧被全网下架,几大平台相关声明提到其内容“夸大极端复仇,以暴反暴,带来负面价值取向”。
02 在高质量和业务逻辑的爆发和平静之后,行业对其未来的预测是“高质量转向”,主要面向两个层面:一是确保内容制作的合规和正向; 二是提高内容的“水平”。
前者是行业从野蛮增长向有序增长的必然转变,已经有了官方的基调。 1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携微短剧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肯定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对题目选择提出建议,重点推进春节档即将推出的16部微短剧。
后者是市场的选择,也是平台方正在采取的命题。 iiMedia Consulting的研究表明,5414%的网友会被网络小剧的质量所吸引; 43.90%的网友会被故事的主题所吸引。 从观众口味来看,制作质量和剧情主题是影响网络微短剧成功的关键指标,因此打造优质产品的具体操作主要包括增加制作成本,引入传统影视制作体系的经验和创作者。
制作精良可以通过增加成本来实现,这也是一个相对直接的部分。 创作过多部热门微短剧的导演闫培良在金剧奖论坛上提到,自己公司2023年初的制作成本差不多。
2、30万1,年底达到560万,涨幅两三倍,行业相关人员薪酬也在上涨。
至于内容层面,除了开头提到的合作知名导演开发剧集外,还有不少试水短剧的专业演员,比如《唐代苏无名》主演杨志刚、《二十九》主演杨蓉、《全职主夫训练计划》主演刘云。 此外,传统影视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在影视制作前后期的丰富经验,提升剧集质量。
需要指出的是,高质量的最终目标是激活更成熟的商业模式。
具体来说,用户可以通过**广告解锁后续内容,或者充值消费平台积分支付单集费用; 微短剧提供商通过广告投放、平台会员订阅和热门IP主播变现。
其中,流媒体曾经是微短剧能否取得商业成功的关键环节,其成本远高于制作成本。 因此,在行业爆发的背景下,被发现的是流媒体平台,而不是创作者。 投资流驱动的行业缺乏创意激励,流量和算法过度绑定,容易使内容同质化甚至庸俗化,从长远来看,这不是赚钱之道。
此外,广告变现也需要高质量,打消部分品牌商的疑虑。 《新看台》从一位广告从业者那里了解到,很多品牌主会介意微短剧的产品化程度可能不够高,比如时长太短导致频率太低,或者剧情过于聚焦于酷点,与品牌调性不匹配,会影响品牌植入的最终效果。
如今衍生出的包括命名和定制在内的高级解决方案,如普莱雅的《抵抗背后》《反击妻子》《全职家庭主夫培训计划》相继推出,韩书还与银地MCN经纪公司合作推出定制化短剧《Dress with Growth》,对制作水平要求更高、业务规划更成熟。
但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果说微短剧的成功取决于所谓的下沉、短、平、快、“只是脑子的凉点”,那么按照高质量长剧的类似思路改造短剧,就会消散类型本身的吸引力,最终走向网络大片的老路。 此外,微短剧以低投入高回报为亮点,能否适应升本、商业突破的步伐还有待观察。
03 如何“定位”微短剧的未来问题,或许是从“如何理解微短剧作为一种产品”的问题出发? 来找出答案。
东吴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短剧的便利性和传播性高于中长剧,但低于短剧; 短剧的娱乐强度高于中长剧**,但质量低于中长**。 因此,该行认为,短剧的MAU有望从目前的3亿左右提升到8-9亿,介于长短平台之间。
参考微短剧的定位,是一个符合当前媒体消费趋势的新品类,比短剧更强调叙事**,比中长剧更轻、更轻**。
一方面,微短剧与短剧相似,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几乎只有短信息产品才能嵌入到用户碎片化的媒体使用中,而“短”的形式是其存在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类对故事有消费的天生需求,消费者喜欢被戏剧化和简短**。
以往的内容创作者都对这种需求做出了回应,比如短**创作者有剧本和剧情设计,对影视剧进行切片上传,或者是第二次打造“x分钟看一部电影”。 现在,上述需求被打包融入到微短剧的类型中,从制作端开始适应市场,所以微短剧尤其需要一套新的创作逻辑。
传统影视创作中的空间、节奏、叙事手法,未必能复制到微短剧领域,适应甚至发明新系统的创作者,会率先感受到优质产品的关键。
同时,对于平台来说,这是必须争取的注意力催化剂,关系到互联网流量未来的倾斜方向。 相较于“挣脱沉沦”,优质微短剧需要与大众口味相适应,打造新的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