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省市停止基础设施建设,三驾马车迎来大变革

小夏 财经 更新 2024-02-16

12个高风险债务省份应全面暂停基础设施项目。

2024年初,一枚政策“核弹”落地。

同时,一线城市上海也将暂停商场、写字楼、工业、研发项目的审批。 有关部门强调:“不再大规模拆建”,提高存量资产利用效率。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基础设施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房地产更大。

2023年,中国基础设施行业将投入高达2023年3万亿元”。,是房地产投资1万亿元”。正好是两倍,占我们GDP的18%。

如此庞大的产业的停产,将对......产生深远的影响

1、12个省市暂停基础设施建设

据财联社多方报道,近日,一份关于《重点省份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政策文件引起多方关注。

该文件要求,包括天津和内蒙古在内的中国12个重点省份要严格控制新投资项目。 包括交通、市政、工业园区、各类楼宇和大厅及棚户区改造。

学校、医院、煤气、供水和其他生活设施不包括在内。

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这12个省份,除非国家批准,否则不能再在地方层面开展高速、地铁、轻轨等项目。

该文件进一步要求根据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完成率对现有项目进行清算:

其中,项目总投资完成率低于50%的,原则上将推迟或停止建设,高于50%但存在重大问题的,不得继续建设。

根据财联社的统计,政策文件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以重庆为例,截至1月29日,重庆官网已有16个项目招标终止公告,远超往年。

为什么基础设施项目会大规模停工?

当然,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很大的债务压力。

与上述12个省份一样,它们都是地方债务杠杆率较高的省份。 文件要求,地方债务风险降低到中低水平后,发展改革部门向最高管理层汇报,然后调整相关政策。

地方债问题在薄熙来年之前就已经发行过很多次了。

比如去年1月讲“税改月”“国企改革”,6月讲城市投资债,10月讲国债专项,都与地方财政有关。

有兴趣的可以跟着我回看,这里就不赘述了。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像上海这样负债率低、财政资金充裕的地区,也呼吁放慢基础设施建设。

那么这一轮政策调整的意义,就不是“还债”那么简单了。

这也牵涉到以“三驾马车”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深刻调整。

第二节和第三节车厢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什么是“三驾马车”?

它指的是GDP、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个组成部分。

其中,2022年投资占中国GDP的43%。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GDP的投入太重了。

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异常低——2022年仅为53%,自2019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相比之下,在美国,这个数字是80%。 甚至越南也比我们高出10个百分点。

为什么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占比如此之大?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直处于“基础设施匮乏”的状态。

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应该经历过家里频繁停电的情况。

据统计,1992年,即使是首都北京这样的地方,一年也有100多天,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停电。

这背后是中国缺乏电力基础设施。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20年前,中国的绿色列车在春节期间,经常有“压人致死”的新闻。

这背后是缺乏道路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匮乏制约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不得不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 上述所有条件在新世纪后都出现了明显的好转,也获得了中国“基础设施疯狂”的称号。

然而,在过去的5到10年里,中国的基础设施已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缺乏基础设施”到“基础设施过剩”。

根据国家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在2011年及之前,中国平均增长了05个单位的GDP,经济效益更好。

然而,2012年后,新基建对GDP的带动效应显著下降。

从2013年到2014年,基础设施的边际拉动下降到013个单位的GDP,2015年和2016年几乎为零。

基础设施在促进经济方面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那么为什么我们从那时起就这样做了这么多年呢?

这有两个重要原因。

在宏观层面,该国需要依靠基础设施来促进就业。

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很容易达到数十亿或数百亿,这可以带来大量的相关工作。 当经济不景气时,国家通常会启动一些重大项目。

这种思路最早出现在大萧条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中。

我们也可以称基础设施为“夜锅”,一种比房地产更大的“夜锅”。

在微观层面上,白年认为,更关键的原因是,经过三四十年国家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大量的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利益集团”。

包括基础设施审批人员、建筑施工单位、建材商、土方老板和承包商。 因此,致富的人不在少数。

基础设施项目的承包商通常有一个总承包商、第二个承包商和第三个承包商。 有些甚至有四包、五包、六包或七包,这并不新鲜。

一些承包商只是转过手,手里拿着一把猪肉,他们就利用了油腻。

他们围绕基础设施项目瓜分蛋糕,甚至影响地方决策。

显然,在一些地方,他们“太高兴了”,喜欢样板项目,而这些基础设施利益在他们旁边唱歌和奉承。

暗地里,甚至还有腐败分子搞权力寻租,侵蚀国家财政资金。

根据国家审计署2023年6月发布的《2022年审计报告》,全国49个地区通过承诺回购、推进国企建设资金等方式,违规增加隐性债务415亿元。

也就是说,在某个基础设施项目领域,不允许投资建设,增加债务负担。

然而,为了强行启动项目,相关人员暗中出卖职务,通过承诺出资和国企垫资等方式推动项目建设。

同时,根据通知,20个地区通过虚报项目收益、少报成本等方式,发行198亿元专项债券,将项目“打包”为收于融资规模平衡。

换句话说,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不会因为收入太低而通过审查。

然而,为了通过项目,相关人员公然造假财务,称这是一个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

此外,5个地区违规在园林工程、商业项目等禁区领域投资50亿元; 非法挪用专项债券158亿元的地区有47个; 这涉及非法使用基础设施资金。

这些基础设施违规行为虽然不普遍,但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审计署查查时,却是几十个地区**,不能说是“个别现象”。

因此,今天国家发布文件,全面暂停基础设施建设。

许多项目现在必须重新开放、晒干和清洗。

3. 对普通人的影响

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暂停后的下一个影响是什么?

从狭义上讲,最具影响力的是“基础设施利益集团”,即泛土木工程行业。

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是房地产投资的两倍。 许多基础设施项目的停工直接影响下游需求。

2024年,很多土方老板的生意很有可能不容易。

再加上房地产行业本身并不好,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将彻底沦为“夕阳产业”。

此外,针对涉及基础设施的腐败问题,国家将在停工期间对该项目进行重大检查。

针对基础设施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一轮反腐败行动已经开始。

刚才,白念提到了2023年6月的审计署通函。 2023年12月,审计署披露了初步整改结果。

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违法新债问题,追究责任428人,公示典型案例24起。 针对非法使用地方政府债券的行为,有44人被追究责任。

而这只是2024年“大检”的开胃菜。

从广义上讲,该国同时在基础设施领域“刮骨治毒”不仅施工被推迟,而且许多项目直接停止了——甚至像上海这样的地区也率先停止了建设。

这证明我国决心放弃“依靠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道路。

基础设施建设的“夜锅”用得很多,而且不小。

“三驾马车”的传统发展模式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

放弃“基建经济”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如何呢?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有关领导人在强调“不再进行大规模拆建”的同时,也要求国有企业提高既有资产的经营效率,加强利润的转移。

什么是“国有企业利润”? 它是金融的“第三账户”。 国有企业的年度利润主要用于:补充社会保障基金

上海是全国第二大“转移支付”地区,仅次于广东。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保经费缺口逐渐扩大。

2023年,中国养老金基数仅为**38%。这个数字不仅是 5 的距离2%的GDP增速遥遥无期,也是养老金历史上最低的增幅,这证明我们的社保亟待补充。

刚才,白念还提到,在中国的GDP结构中,投资过重,消费异常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每年的**支出中,有万亿元(2022年数据)投资于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

这笔钱占“三个账户”(税收、性、国有企业利润)总收入的23%。8%。

相应地,国家每年对社会保障的财政补贴**仅.3万亿元”。

相比之下,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占联邦和州收入的14%5%(2021年,不包括社保收入),比中国低9个百分点。

更直观地说,美国的财政收入,换算成比我们多3%,但人民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却比我们少1%。

其中,盈余资金可以投入到民生等领域。

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美国的基础设施也出现在新闻中。 最后**特朗普一直叫嚣着“从事基础设施”。

但我们不要忘记,在中国之前,美国也是一个“基础设施狂人”。

帝国大厦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于1931年完工,胡佛水坝于1936年完工,当时中国仍处于内战之中。

从那时起,美国“基础设施疯狂”的称号就交给了日本。

从60年代至今,日本已经建造了98个机场,250条新干线,2,800座水坝,10,000条隧道和680,000座桥梁,平均每年投资20万亿日元。

在90年代的巅峰时期,日本的基础设施投资是美国同行的3至5倍。

但从那时起,日本的基础设施也一直在下降。 “疯狂基础设施”的称号已经转移到了中国。

为什么美国和日本将来会停止建设基础设施?

除了债务问题之外,可能是这些国家已经发现了问题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与过度投入基础设施相比,将资金投入到民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可以刺激人们的消费和经济发展。

在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我们普通人从来不缺乏消费意愿,只有消费的保证。

例如,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今年春节期间将有90亿人前往全国各地。

其中,80%是自动驾驶,创历史新高。

轨道交通 48亿人次,2019年同比增长18%,创历史新高。

民航运输量8000万人次,较2019年增加9人次8%,创历史新高。

所有数据创下历史新高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消费欲望。

但是,要真正让老百姓做消费决策,还需要在社会保障上加一手,解决住、教、医的新“三座山”。

要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最关心的地方。

到时候,就算“基建狂人”的称号被扫入史册,又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章

    中国经济“新三驾马车”。

    出口 投资和消费是宏观经济学的传统 三驾马车 瑞银对中国经济 新三驾马车 的分析是 绿色经济 消费和高科技。所谓 绿色经济 是指绿色能源 储能 电动汽车等领域。它们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考虑到中国是能源和交通大国,它们未来的规模更值得期待。所谓 消费 瑞银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中产...

    中国经济迎来新三驾马车

    中国经济的新三驾马车。中国经济在时间的长河中驰骋,不断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风采。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迎来新的三驾马车,它们齐头并进,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运输。第一车 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技术是引领未来的旗帜。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从高科技研发到人工智能 大数...

    江淮一卡通三驾马车驱动未来!

    三年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进入重大调整期,中国商用车产业也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为应对全行业转型压力,江淮轻卡品牌将于年全面升级至江淮卡。一年多来,商用车行业正面临后疫情时代艰难的攀爬阶段江淮卡未来会走哪条路?为此,商用车行业采访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安徽康明斯动力董事长张文根先生 张文根,江淮汽...

    吉利2024新能源猜想三驾马车走向?

    年即将结束。回首全年,新能源市场拉开了特斯拉降价内卷的前奏,长达一年的战争是毁灭性的,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各大品牌的利润空间。随着黑暗战争的升级,明年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只会更加残酷,甚至对于很多车企来说,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作为中国自主品牌向新能源转型的代表企业,吉利年新能源产品计划已开始在互联网上崭...

    三驾马车相继停滞不前! 经济将何去何从?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投资 消费和出口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尽管这些因素的表现近年来有所放缓,但这无疑引发了对未来经济走向的深切担忧。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可能会问,新的经济驱动力是什么?投资曾经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投资步伐有所放缓。随着物价攀升和收入增长滞后,消费者信心受到影响。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