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系院士介绍(四)》(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李兆申,男,汉族,1956年10月13日出生于河北宁津市,胃肠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科主任,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军事消化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
1980年,李兆申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 1985年至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获硕士学位。 1988年至1990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担任主治医师。 1990年至1992年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1992年至1999年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1994年至1994年,彼为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教授。 1999年至2006年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2006年至2012年,任陆军胃肠病研究所所长; 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 2012年至2014年,担任陆军消化内窥镜中心主任; 2014年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2015年任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1年,担任消化内镜国家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李兆申主要在消化内镜和胰腺疾病诊疗领域开展系统创新工作。
林东欣,1955年10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肿瘤遗传学家、分子流行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与致癌研究室主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
林东欣198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后任福建医科大学助教。 1986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硕士学位。 1988年至1990年,先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肿瘤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学习和工作。 1990年至1994年在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从事肿瘤基础研究。 1994年至1995年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5年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任肿瘤学**与致癌研究室主任。 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林东新的研究兴趣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易感性。
刘超,男,汉族,1963年3月出生,湖北省丹江口人,中学部成员,法医主任医师,警察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药物实验技术中心(国家药物检验局广东分局)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警用技术二级警务主管级, 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超于1985年获得云阳医学院(现湖北医学院)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8年考入中山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 1991年被分配到广州市公安局工作; 2007年6月获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2017年至2020年任广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队长; 2020年任广东省药物实验技术中心(国家药物检验局广东分局)主任; 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超长期从事法医学研究和鉴定工作。
刘德培,1950年5月4日出生于安徽省富阳市扶南县,医学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委员会名誉主席。
1975年,刘德培从安徽省蚌埠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1年获湖南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 1986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 1997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8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 1999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 2001年至2012年,他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 2002年至2010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刘德培的研究重点是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刘亮,1957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中医内科知名专家,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一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医药综合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院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澳门科技大学第三任校长、名誉校长、讲座教授。
刘亮分别于1982年、1985年和1990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药学士学位、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和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并自1986年起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任教。 1992年至1994年,他在汉诺威医学院分子药理学研究所和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马克斯·普朗克临床免疫学和风湿病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97年至2000年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2000年至2011年,他担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常务副校长兼院长,并于2009年创立香港浸会大学深耀光顺碧邨纪念癌症及炎症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 2011年至2012年,他担任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主任。 2013年至2020年,任澳门科技大学第三任校长。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发明家院首位院士。 2020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自2021年1月起,他一直担任澳门科技大学名誉校长兼讲座教授。
刘亮主要从事风湿病的诊疗、临床中医药、抗关节炎、抗癌药物等工作。
刘志宏,1958年12月生于新疆库尔勒,肾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东部战区总医院肾脏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
1982年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医学系; 1989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硕士学位,进入南京军区总医院肾病研究所。 1993年,他前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 1995年赴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 1997年回到南京军区总医院肾病研究所,任副所长、副所长。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 2018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
刘志宏主要从事肾脏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在世界上率先根据肾脏组织病变和遗传背景**,为肾脏疾病创造多靶点疾病选择等肾脏疾病的新方法和策略**,并制定了多项疾病诊疗指南,为提高肾脏疾病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创建了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肾脏疾病的预后模型和标准值,为肾脏疾病诊疗标准的制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发现了多个足细胞损伤的关键分子、干预靶点和诊断标志物,在基因诊断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2021年,刘志宏主持的“肾小球肾炎诊疗策略与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Martin,1957年4月出生于云南昆明,妇产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 湖北省医学会副会长。
1982年12月,获得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学士学位。 1990年7月获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1988年7月任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主任住院医师。 1990年12月任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93年3月,他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担任客座助理教授。 1995年1月,他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担任助理教授。 1997年11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Martin主要从事**肿瘤和**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宁光,1963年6月生于山东滨州,内分泌代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主任代谢疾病研究中心,糖尿病联合主编,国际内分泌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曾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
1987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进入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内科。 1994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后在上海内分泌研究所工作,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资助,并被任命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1997年至1999年在贝勒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2年至2019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担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
凝光长期致力于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在内分泌肿瘤和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 同时,他致力于遗传机制的研究,发现多种内分泌肿瘤1型、胰岛细胞瘤和肾上腺库欣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致病基因。 通过大队列创建生物样本库的研究模式,揭示了我国糖尿病的严峻形势和危险因素,提出了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疾病新的临床防治方案。
未完待续)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