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工程院2024年12月官方**消息,中国工程院能源矿业系共有院士129人(其中资深院士65人),即日起分阶段引进。 今天是第一期,介绍8位院士(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勇,2024年6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能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
陈勇,2024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2024年获得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并加入江苏化工学院他于2024年在名古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2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24年加入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2024年任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至2024年)。2024年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至2024年)。2024年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长(至2024年)。202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24年获何良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任广东省科协理事长。
陈勇主要从事有机固废资源能源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热化学转化、物理转化、 化学转化和生化转化。在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矿山”和“城乡矿山云”的概念,建立了“农村代谢共产产业”新模式,创建了“副产品控制清洁生产机理”和“基于能量流、物质流、环境流和经济流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4F-LCA)”。 参与能源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咨询研究。
程杰成,男,汉族,2024年9月3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武昌市,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庆油田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国家能源陆相砂岩老油田可持续开发研发中心主任, 中国石油三次采油中试基地主任。
202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化学系2024年至今,先后在大庆油田担任大庆油田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2024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24年至2024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杰成一直致力于化学驱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大大提高了油田采收率。 他提出了聚合物驱的配套原理,开发了工业应用的核心技术,主持建立了工业应用技术体系,首次实现了聚合物驱的规模化高效应用他发现了三元复合驱的新协同机理,发明了高效表面活性剂,开发了关键技术,主持创建了产业化应用技术体系,首次实现了三元复合驱的产业化应用他与团队一起发明了泡沫复合驱法,为化学驱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邓建军,男,汉族,2024年4月出生,江西省吉安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强电流脉冲加速器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2024年,邓建军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主修军用夜视仪设计与制造习2024年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加速器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24年11月至2024年6月,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与应用研究室主任2024年6月至2024年6月,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24年获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技术与应用博士学位202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6月,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总工程师。
邓建军长期从事脉冲电源技术、大功率加速器研制等国防研究。 主持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兆赫兹多脉冲大功率加速器和中国第一台超高功率脉冲加速器。 他完成的863高新技术项目自由电子激光实验研究被评为2024年中国十大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和十大科技新闻之一神龙一号直线感应加速器是国防重大科学工程,已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最高水平作为技术龙头和主要完成者,25kg TNT当量集装箱系统是国内最大的可重复使用集装箱系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负责多项重大国防加速器项目的开发工作。
邓云华,男,汉族,2024年2月20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石油地质学家,海洋石油勘探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学家,总研究院副院长。
2024年,邓云华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2024年获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2024年至2024年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师2024年至2024年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组长、项目经理2024年至2024年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学家2024年至2024年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经理2024年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家研究院副院长、中海油(中国)副总地质师。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云华长期从事油气地质勘探研究。 参与并负责渤海石油勘探技术工作,首创了以断砂体“中转站”为主要运移方式、控制富集地点的地层-断层组合关系、断层-活动带关键盖层质量控制与储层形成等7个学术思想支撑的浅层油气运集机制在勘探实践方面,他带领团队在9年内发现了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27亿立方米地质储量,为渤海年产油3000万立方米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通过对南海构造、沉积、古生物学、烃源岩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南海两条油气带,内带天然气搜索、外带石油搜索”的地质思路,准确分析了南海深水天然气的区域分布, 通过钻探证实了这一点在海外勘探过程中,通过对世界主要油气盆地的深入研究,运用了“生物量决定油气产量,养分控制生物量,河流是主要养分,河湾系统是世界海洋石油分布的主要场所”的理论进行勘探, 并带领团队在非洲和南美洲发现了多个大中型油气田。
杜世贵,男,汉族,2024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中国致公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山工程地质专家,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主任, 深部煤矿开采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杜世贵,2024年7月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获地质学学士学位2024年7月至2024年9月,历任中国地质大学助教、讲师2024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工程地质学硕士学位2024年2月加入中国致公党2024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24年5月至2024年1月,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2024年2月至2024年9月,任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2024年10月至2024年2月,任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2024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百人云集151人2024年3月至2024年10月,任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2024年10月至2024年6月,任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2024年10月至今,任浙江省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主任2024年7月至今,任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所长2024年11月至今,任深部煤矿开采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副主任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世贵主要从事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岩体滑移面抗剪强度研究是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核心技术。 在岩石力学领域,他从源头创新。 例如,他出版了国内外第一本关于抗剪强度的学术专著,发现并命名了抗剪强度的“三种性质”,并结合世界顶级岩石力学专家N巴顿发现的尺寸效应,完全认识了剪切强度的“四大特征”,成功解开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剪切强度离散之谜建立了内在抗剪强度理论,实现了“从0到1”精确获取抗剪强度的突破。 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单机多尺寸剪切强度测试设备,发明了等精度分级技术来测试剪切强度,这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载荷差1000倍的国家。
多吉,藏族,2024年12月生于噶查,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
多吉于2024年7月加入工作,担任**自治区嘎查县电影队的放映员;2024年成都地质研究所毕业后,在**自治区地质矿业厅地热地质大队工作,历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2024年赴意大利比萨大学国际地热研究所学习习地热勘探技术20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至2024年,任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副书记、局长、总工程师2024年至2024年,任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副厅长,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副书记、局长、总工程师2024年至2024年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公司主要从事地热、矿产、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探和科学研究。 参与完成羊八井热场浅层储热资源勘查与评价,填补了我国高温地热成因机理领域的空白,建立了羊八井高温地热系统模型,提出了变质岩芯复合体高温地热系统形成与热流体运移的新理论, 并确定了大陆新型非火山高温热场。参与完成重点地热田含铯硅硅酸盐地质调查,参编专著《新型热液矿化——有机硅铯》,获地质矿产部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 负责开展西部第一批矿产的勘查工作,在岩金勘查中取得重大线索。 他主持了在中部地区主要交通路线沿线寻找天然饮用水矿泉水的地质工程,发现并评估了特拉马多优质天然矿泉水的来源。 全面负责国内地质勘查技术管理工作,争取国家地质勘查基金投入,发现和评价国内多个大型、超大型铜矿等多金属矿床。 此后,地质勘查成果为我国建设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葛世荣,2024年4月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情报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2024年7月,葛世荣毕业于黑龙江矿业职业技术学院煤矿机械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24年7月,他获得中国矿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院采矿机械工程硕士学位2024年7月获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系工学博士学位2024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2024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2024年8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2024年4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24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 2024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葛世荣长期从事煤矿运输理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 提出了摩擦运输传动可靠性的理论方法,创建了深井提升和重载及巷道运输自动化关键技术装备,攻克了煤矿井下智能采采运输协调控制关键技术,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我国煤矿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大型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可靠的运输能力保障,推动我国煤矿智能开采运输技术的发展。
顾大钊,2024年5月1日出生于江苏滨海,矿业工程和水文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煤矿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顾大钊2024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矿山建设专业,获学士学位,并考入中国矿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24年博士毕业后,留修中国矿业大学土木工程系2024年至2024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24年晋升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2024年调入神华集团有限公司担任科技带头人2024年至2024年,任神华集团科技信息部部长2024年至2024年,任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部长2024年任神华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科技发展部部长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大钊一直从事西部地区煤矿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实践。 他提出了煤矿井下水库储矿井的技术思路,建立了煤矿井下库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 该技术首先在神东矿区全面应用,地下水库提供了矿区用水量的95%以上,为在干旱缺水的神东矿区建设世界上唯一的2亿吨级超大型煤矿提供了水资源。 为矿区周边发电、煤制油企业供水,使西部煤矿区从用水大户成为供水基地,奠定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该技术正在西部地区其他矿区推广,为保护和利用中国每年因煤炭开采而损失的数十亿吨矿井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组织高盐度矿井水低成本处理技术研发,为宁东、哈密等西部缺水矿区高盐度矿井水高效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未完待续)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