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系高级院士简介(9)。

小夏 科学 更新 2024-01-19

其次是“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系(八)高级院士简介”(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张中华,男,汉族,2024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共党员,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计量学会一级研究员,电磁计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4年,张中华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修高压技术,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在电机工程系电机工程基础教研组进行研究生习2024年被分配到中国计量学会电磁教研室工作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至2024年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量子部电学参考实验室主任。 2024年在江苏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院担任专家顾问。

张中华长期从事电磁测量国家基准的研究与设计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主持了国家电容基准的设计、试验和运行工作。 2024年,国际计量局(BIPM)组织的10pf电容国际比较与国际平均水平仅相差4 10-8。2024年至2024年,他负责通过低温核磁共振建立了不确定度为6 10-5的国家强磁场标准(2 12特斯拉)。 2024年至2024年,他负责建立了“量化霍尔电阻基准”,解决了一系列国内外未提出的技术难题,使基准精度比国内最佳水平高出十倍以上,并在2024年国际计量委员会组织的重点比对中得到证实。

钟山(原名钟广祥),2024年1月1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制导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院士。

2024年,钟山从重庆大学数学系退居二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2024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2024年毕业后,被选入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所第二分院[2];2024年,他被任命为“红旗-7”地对空导弹的总设计师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安防技术系统总设计师。

钟山一直从事导弹业务,并逐渐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地空导弹上。 他长期在国防科研发展一线工作,特别是在低空防控导弹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是该领域的主要技术带头人。 他曾担任“导弹**系统”的总设计师和“驱逐舰”的副总设计师。

周立伟,男,汉族,2024年9月17日出生于上海,浙江省诸暨市人,中共党员,电子光学与光电成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

2024年,周立伟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仪器系2024年,他获得了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的数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24年至2024年在上海华通电机厂工作2024年至2024年在北京理工大学仪器仪表系学习习2024年至2024年任北京理工大学教研室主任2024年至2024年任北京理工大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名誉院长。

周立伟长期从事宽光束电子光学和光电成像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0世纪初,选择静电聚焦同心球体系的电子光学作为宽束电子光学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明确了大规模宽电子束聚焦成像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了电子聚焦同心球体系的电子光学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了移位系统的电子光学、斜系统的电子光学和宽电子束聚焦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参与了中国夜视技术的规划和论证,并曾带领团队前往英国、荷兰、美国等国家考察图像增强器和夜视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提出了张量分析法来研究旋转运动曲线坐标系中的电子运动,并在更普遍的基础上建立了曲轴宽电子束聚焦和成像的新理论体系与方二伦合作,编制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显像管电子光学设计软件包。 20世纪90年代,周立伟与方二伦、张志全合作,成功研发了ODESI-V像管电子光学系统优化设计软件包。

周寿环,2024年4月3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激光与光电子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后,周守欢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2024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24年至2024年任纽约城市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守环主要从事固体激光工程与应用的研究,在全固体激光器、高光束质量激光器、高亮度激光器、非线性变频等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20世纪70年代初,他提出了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DPSSL)的技术思路,是国内最早开展DPSSL研究的人。 DPSSL全国产组件绿色输出率先突破100瓦,打破国外禁运高重复倍频DPSSL和Q开关单纵模DPSSL突破了环境壁垒,在工程实用性上取得了突破。 在国内率先将不稳定腔用于ND:YAG激光器,并开发了不稳定腔、VRM腔和VWRM腔激光器,设计发展成为高可靠性、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激光产品。 与国内单位合作,率先实现230-1390nm的可调谐激光输出,成功研发跑道视距激光探测器、气象激光雷达、激光水下探测测试系统等。 2024年,万瓦高亮度激光器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突破,平均输出功率p=13kw,光束质量17、连续工作时间大于100s。 2024年,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掺杂纳米晶激光器的新概念,并于2024年观测到激光输出。

周忠义,2024年8月6日出生于上海,信息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研究员。

周 2024年7月考入**军委技术干部学校,主修信号与信息处理2024年8月至2024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研究员2024年7月至2024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一部部长2024年6月至202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副部长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

周忠义主要从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创造性地解决了所从事专业领域关键技术课题中的技术问题,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水平和国内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

朱高峰,2024年5月27日出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人,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第一常务副院长。

朱高峰2024年至202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24年选派前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学习习2024年工学历毕业,同年回国,被分配到邮电部邮电研究所工作2024年至今任邮电部副部长、司长级高级工程师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至2024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24年任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

朱高峰长期从事电信研究工作。 从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他参与了多项通信载波传输系统的整体设计与开发,负责了我国第一套中型同轴电缆1800信道载波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该系统是我国载波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于2024年获得国家科学会议奖。特别是负责整体设计的同轴电缆4380载波通信系统,频率广,技术难度大,部分技术已达到国外万路载波系统水平。 该项目打破了国际上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于202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他发起并组织建设了全国长途自动网络,提出了网络运行可靠性的总体思路,推动了通信网络理论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组织制定了我国长途网络规划,在“八五”期间我国22条光缆干线的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庄松林,男,汉族,2024年8月14日出生,江苏溧阳人,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北方光电集团研究员, 华太极光电科技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学专家。

2024年,庄松林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2024年赴美访问研究他于2024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024年至2024年任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所长2024年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24年、2024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24年至2024年任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2024年获首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奖提名2024年,他获得了特殊津贴2024年,被授予归国人员突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松林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设计了100多种光学系统和仪器,是国内首位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人员。 主持完成国内最大的光学仪器设计软件系统,在统计检验、极值公差等总极值优化方法的非线性模型中取得了原创成果。 他在光学图像的心理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对非相干光学信息处理和彩虹全息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复杂物体的相恢复研究中提出了多种光学方法,开创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研制的CDSE(硒化镉)液晶光学阀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并在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光栅衍射矢量模式理论、高速光学多通道模数转换和新型光电容周期与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2024年与美国他人合作,提出了多通道白光信息处理系统,为现代白光信息处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彩色图像黑白编码技术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2024年重要成果之一。

优质作者名单

相似文章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系高级院士介绍(8)。

    其次是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系高级院士介绍 七 按姓氏拼音排序 姚俊嫩,男,汉族,年月日出生于上海,上海市嘉定区人,应用物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终身教授,微纳测控与低维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名誉会员,中国仪器控制学会名誉理事。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