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人民**。
系统治理,助力江湖焕生(新年基层现场点评)。
生机勃勃、热气腾腾的中国
瞪羚。 人物** 2024-02-29 版 05)。
湖泊治理不应以湖泊为基础,而应推动“一湖治理”向“流域治理”和“全域共治”转变。
漫步滇池畔,近距离眺望肥沃的田野,俯瞰西山,与海鸥共舞......春节期间,笔者到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福宝村参观,环境优美,忘了回。
福宝村466号曾是福宝造纸厂的旧址。 改革开放之初,福宝人趁着时代的东风,创办了造纸厂、铸管厂等企业。 1996年,造纸厂年产值突破亿元。 随着滇池治理的深入,位于保护区内的造纸厂于2021年被关闭并正式拆除。 这里的生态变化体现了美丽村落建设的成效,也为滇池湖的保护和管理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滇池是昆明人的母亲湖。 近年来,源头治理、污染截留、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绿化等一系列措施形成合力,扭转了滇池水质长期较差的趋势。
首先对湖泊进行处理,对河流进行先处理,对河流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污染。 改善滇池水质,尤其需要系统化治理的智慧。 滇池水源地不够稳定,自净能力较弱,因此处理必须同时进行岸上和岸外,上下游必须共同管理。 线上,大部分入云江河流依靠净水厂的再生水补充水源,为中上游生态修复腾出能源,而下游则要保护污水处理的底线,确保净水入湖。 从主城区来看,应不断疏通排水管网的“毛细管”,降低汛期雨水与污水合流造成的溢流污染风险; 湖边区域需要继续打通污水处理的“神经末梢”,实现流域内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 实践证明,湖泊治理不应以湖泊为基础,而应推动“一湖治理”向“流域治理”和“全域共治”转变。
以系统观治理生态环境,需要部门、各地区的协同推进,也离不开相关产业和配套工作的整体协调。 滇池北岸的宝丰湿地,芦苇丛生,鸟鸟林立,春节假期前来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星海、海东、望观等数十个滨海湿地串成一条链,成为改善滇池水质的“过滤器”,成为市民节假日旅游的热门去处,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相辅相成。 推进永久性基础农田生态种植,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规划建设绿道,设置物理隔断,打造休闲走廊; 以生态保护为底线,农村发展......如摄影、徒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滇池沿岸治理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文旅融合、美丽乡村建设更好地结合,能够为生态治理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老马,1963年出生,十几岁时乘大船去滇池钓鱼,渔业资源减少后,靠种韭菜为生,近年来一直在村里从事绿化清洁工作; 50多岁的志愿者李姐在春节期间自发来到岸边清理垃圾,嘴上经常说着“自己家,照顾好自己”......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 从靠天吃要,到围湖耕田征服自然,再到保护滇池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调整,越来越和谐。 如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准入感和满意感逐步提高,爱护云南的热情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只有形成改善民生和生态治理的良性循环,凝聚全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持续改善滇池水质。
今年1月,新修订的《云南滇池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滇池治理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 以最严格的生态保护体系系统推进治理工作,《大观楼长莲》所描绘的五百里滇池美景必将再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必将绽放出新的光彩。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