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培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青年记者》,2023年第12期。
导语:我们真的要“放下储备,跟上互联网”,把自己变成追逐网络空间热点的奸商吗? 答案很明显,不,不!
近日,在与人民网新闻评论员的谈话中,我对人民网推出的评论栏目“三评”系列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评》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敏锐的眼光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尖锐评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批判“俄罗斯套娃成员”、“盲盒营销”、“种草笔记”等不正当商业营利行为,以“一问三论”的气势创新性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使观点得到深化。 从这里“三评”作者的眼中,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他们为被认可而感到自豪。 但一位评论员的问题让我深思:“在人人都沉浸在短期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还有人关注我们引以为傲的理性评论吗? ”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问题,但也很现实。 一方面,“三点评”的价值不局限于理性点评! 其勇于担负社会责任、保护公众的初心,生动地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中“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精髓; 另一方面,严肃而专业的传统**不断被新**冲击,似乎正在失去自己的观众群,社交**的点击量被超越,网友的焦点似乎已经滑向了那些模糊不清、价值观混乱的碎片化内容。
大多数传统**记者都接受过专业的新闻培训,具备新闻报道的实用技能,并获得了身份认同。 但一旦他们安顿在新的**平台,与“自我**”竞争,他们似乎就被束缚住了,无法表现。 同时,新时代要求专业记者“讲好中国故事”,新闻单位也热切期待“10万+”的热播,但稀疏的点击量和期待已久的“一键三连”,让专业记者失去了信心。 这不是我们独有的问题,而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和全世界共同的心脏病:传统上坚持新闻业的专业精神和道德还有意义吗?
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新平台的势头如虹,传统人群能否通过提升“全**沟通技巧”重生,在网络空间中游刃有余?还是我们真的想“放下储备,跟上互联网的步伐”,把自己变成追逐网络空间热点的奸商? 答案很明显,不,不!
既然如此,我们需要改变寻找答案的方向。 当下,正是需要有更多宏观引导的参与者进入市场的时候,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有责任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当下传统人群的生存困境,给坚持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传统人群新的生存资源和更广阔的内容生产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信息供给,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专业记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本文引用引文格式:
曹培新. 关爱专业记者发展空间[J].青年记者, 202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