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线进步”打破辅导员职称晋升的困境。
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树立德、培养人的时代使命。 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提出高校辅导员实行校(院)双领导。 修订后的《规定》进一步指出,落实专职辅导员“双线”晋升要求,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条例》的出台,有效缓解了高校辅导员晋升不了、人员“留不住”的困境,但由于专业角色模糊、考核标准缺失、发展平台有限等问题,辅导员仍面临职称晋升困难的现实困境。
对辅导员职称的评价仍然存在障碍。
首先,专业角色模糊不清。 辅导员职称的晋升被“老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所困,导致其职称晋升缺乏内在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大多数辅导员不仅需要处理“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学习作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等学生工作,还要承担日常教学、科研等专业工作。 根据山东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和思想政治培训中心办公室2020年开展的全国问卷调查,“在教育部大力提升辅导员学历的背景下,近一半的辅导员学历仍处于本科及以下水平。 这意味着高校辅导员可能不仅会纠缠于学生繁琐的工作,还会因为学历低而缺乏教学核心竞争力和科研能力,从而降低他们在职称晋升方面的自信心和有效感。 由此可见,双重身份虽然为辅导员提供了一条双轨,但如果对待不当,也可能成为他们向上发展道路上的“路障”。
二是考核标准脱节。 辅导员职称的晋升受制于“软实力”和“硬指标”的双重要求,导致其工作重点不明确。 受双重身份影响,辅导员晋升职称指标也有“双重要求”:除了学生工作年限、学位学历、工作表现等“软实力”外,**出版和项目主持也是重要的“硬指标”。 因此,一些高校辅导员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产出,从而产生了“科研重学生、重项目审批轻项目完成、重成果量轻成果质量”等一系列问题。 晋升“失重”职称的考核标准,不仅会增加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还会造成许多与其主要职责、工作特点和专业背景不符的矛盾,导致“一个照顾一个,另丢一个”的现实。
最后,开发平台有限。 辅导员职称的晋升面临“每次换都优”和“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不利于辅导员在教学、行政、科研等岗位上形成动态均衡的流动机制。 高校作为辅导员的选拔和录用单位,承担着为其提供职业发展平台的责任。 然而,与定位明确的专职教师相比,辅导员的角色更加模糊,这导致了职称晋升道路上的诸多障碍。 因此,能够达到晋升标准的辅导员更倾向于转为全职教师,以寻求更光明的职业前景。 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的一项调查,“当被问及是否愿意留任时,当被问及是否有机会调职时,32.6%的人表示他们不会继续担任辅导员,而这一比例为22%1%的人会说他们会再次选择这个职业,只有不到9%的全职辅导员愿意长期从事这个职业。 “将辅导员视为职业发展的过渡或求职的跳板的现实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劳动力的专业性和连续性。
提升竞争力,细化规章制度,谋求突破。
如何突破辅导员职称晋升的现实困境?
首先,锚定双重角色定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岗后教育服务体系,提升辅导员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汇聚“部、省、校”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积极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开发精品课程,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同时,鼓励辅导员提升学历,巩固教学科研能力,赋能辅导员发挥“教师”角色。 另一方面,邀请经验丰富、感性强的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对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传授辅导员岗位特有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提高学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提高辅导员角色的效率。
二是不断完善和细化职称晋升规章制度,制定符合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考核标准,为辅导员职称晋升提供科学依据。 一方面要坚持“健全为先,精为后”的原则,提高辅导员晋升考核标准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在此基础上,鼓励辅导员产生具有“学生工作”特征的学术成果,打破辅导员与专职教师晋升标准对比的“一刀切”做法,为其职称晋升创造更多机会。 另一方面,在尊重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和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应给予辅导员一定程度的政策偏好。 例如,要合理界定学生工作和科研成果在考核标准中的比例,适度降低对科研成果的要求,重点放在辅导员工作成效的考核上,减少职称晋升过程中“缺心”的负面情绪。
最后,优化发展平台,拓宽职称晋升深度渠道,为辅导员打造更广阔的职业发展路径。 在横向方面,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组建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团队”,引导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充分发挥“1+1>2”的团队优势,为辅导员提供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高校也要为辅导员提供专门的职业规划,切实精简辅导员工作类别,避免“抓眉抓胡子”。 在纵向方面,高校应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制定涵盖多个职级和职称的辅导员专业评分体系,为其划定清晰的晋升路径,努力打破辅导员晋升的“天花板”。 总之,高校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双线”核心关键词,在遵循“一校一议”和“双线齐头并进”原则的基础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价方法,确保辅导员“具备工作条件”。 为官员提供平台、有保障的待遇和发展空间”。
朱文辉、徐佳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