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枣山
文字:牛永超。
农历二十三日过后,新年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浓重。 我心中突然浮现出童年的民歌:“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切肉; 二十七、杀公鸡; 第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去买酒......”
蒸枣花是我们的民俗风俗。 枣花是一种枣包。 枣包的形状不同,名称也不同,如枣花、枣山、枣卷、枣圆等,但主要有枣山和枣花两种。 枣子是新正的特产,所以枣花包子也是老家必做的年头。
家乡的枣花包法似乎并不复杂:将发酵好的小麦面擀成圆形切片,用刀从中间切开,对着切口的两个半圆,用筷子从中间夹住,就会出一朵四瓣面条花。 然后在每片花瓣上插入红色的枣子,它就变成了一个精致的枣花包。
蒸枣山的方法有很多种。 在郑州地区,人们把红枣包子叠在一个大面饼上,从下到上,顺序逐渐变小,摆成山形的红枣包子,红白相间,非常漂亮。 而在新乡,就是把好面条揉成长条,夹在两面之间夹大枣,擀成“万字如意”的形状,然后一一配对,基底做成大圆花或山形枣糕,取其形状“万字不到尾”和“如意”的意思。 河南北部林县枣山下有个底盘,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箱。 小的直径约半英尺,重五磅。 大直径超过一尺,重十多斤。 当地的枣花大多呈莲花形,中间有一朵红枣,有单莲花和双莲花(双层)。
在我的记忆中,蒸枣山是祖母送给十二岁以下的孙子(女儿)的一种新年祝福。 每个孩子出生后,从一岁到十二岁,奶奶都会在过年时为他(她)蒸一座枣山,希望孙子背靠枣山茁壮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枣山也越来越大。
家里有四个妈妈和姐姐,每家都有两三个孩子,所以奶奶要在年前蒸好几笼枣山。 小时候去奶奶家拜年,午饭后,碗筷一收拾好,奶奶就让舅舅拿出大小不一的枣山,按照每个孙子的年龄分给大家。 那些被分配到枣山的人应该迅速放入自己的篮子里。
枣山很冷,如果在吃前在锅里蒸馏,它会变软。 孩子们很奇怪:他们不喜欢吃生枣,他们喜欢用包子包起来。 我奶奶给的枣山我吃的不多,我只是摘下上面的枣吃。
十二岁以后,奶奶就不再为我蒸枣山了,过年的时候我就吃了弟弟妹妹的。 有时不知为何,惹恼弟弟时,他跟在我身后,追着要我“付钱”给他的早山。
以前家里没有冰箱,早山经常放在外面的桌子上,没过几天它就开始咧嘴笑了。 有时因为天气炎热,有霉斑,只好遗憾地扔掉。
我母亲蒸枣山的技巧是从我祖母那里学来的。 由于阿姨生了表妹和表妹,我们家过年的时候也会给他们蒸枣山。 但是我的祖母不会怎么做镶木地板,所以我妈妈为我做了。
我的蒸锅是老式的,可以在一个锅里蒸。
第三和第四个炉排需要不断地在炉子里装满木柴。 有一年,妈妈在蒸枣山的时候,我帮忙点火,在一旁**。
奶奶在板上做了一盘面条,拉成小面团反复揉捏。 母亲把面团擀成长条或薄片,有时把枣平放在长面的一端,包成一个圆圈,最后又竖起来,就变成了一朵有枣的花。 有时她将面团盘成S形,两组对在一起,中间和两端插入枣子,就像一朵大花。 有些面团上没有枣子,妈妈就把它们揉成U形,用筷子压成十字形。
蒸笼里的水沸腾了,母亲把它排列在炉排上,形成一座枣山:花纹形的放在中间,S形的放在周围,两个U形的放在上下两端,一个是正的,一个是反的。
你怎么知道藏王山的人的年龄? “我问了母亲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一直困惑了很长时间。 她笑着解释道:枣山整体是圆的,看起来像一个人形。 如果没有枣子,则放在上面代表手,脚倒置。 其他的都上面放着枣子,一朵花代表一岁。 如果你查一下中间有多少朵花,你不知道它们有多大吗?
笼子里出的枣山一定要平放,给孩子吃之前不准折断,否则就倒霉了。
我和姐姐生孩子的时候,妈妈忙着给两个孙子蒸枣山。 弟弟加了一个女儿,她蒸了孙女。 我儿子也和我小时候一样,爱吃上面的枣子,不怎么吃包子。 他说,枣山上的红枣特别甜。 但他从来不吃我煮成粥的红枣。 这两年,他已经过了十二岁,一看到表哥只有他一个人吃了枣山,就想吃奶奶的蒸枣山。
我家附近的蛋糕店卖大枣糕,据说是煮熟捣碎成面粉的。 红枣饼的颜色与红枣汁相似,几乎是棕褐色的。 口感柔软甜甜,估计加了不少糖,有大枣的味道。 我偶尔能吃到压碎的枣核,这减少了我对它是否含有枣成分的怀疑。
有一天,我听说有人在街上卖大枣包子,就想买几个。 可是走到前面,只见对方说的枣包子外面和里面都没有枣子包子,只是包子的颜色是暗黄色的,闻起来像枣子。 我担心它混入了枣精,所以最终放弃了。
妈妈说,现在村里能蒸枣山的人少了,尤其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妇女,很多人都不知道蒸。 表哥生了一个孩子,元年春节的时候,阿姨带了一锅面条和一碗大枣,让妈妈帮忙蒸。 第二年很麻烦,当她看到有人在市场上卖它时,她干脆给孙子买了它。
去年年底,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同事石磊在晾晒馒头。 她的枣包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非常别致,让我羡慕不已。 我想:当人们在馒头里放大枣子时,他们自然希望它们一年比一年好。 枣子是甜的,吃枣包子会更甜。
今天,我的祖母已经去世了20年。 一想到奶奶的蒸枣山,心里就甜了。 如果奶奶的枣山还能吃,我一定会不吃剩菜。 不幸的是,这是一个奢侈的希望。
写于2018年2月13日)。
作者简介】牛永超,女,河南新正人,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副教授。 他从教20余年,专注于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偶尔跳舞写作,在文字中寻找温暖,在暗语中培养修身,在文字的开闭中让心灵清晰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