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是“盆牛”。
文:牛永超。
从小就听爷爷说,我们是“锅牛”的后代。 我记得我出去上大学的时候,他曾经跟我说:“我在外面碰到一个姓牛的人,问问他们是不是'在锅里'。 如果是“锅里”,我们就是一家人。 ”
下班后,我多次见到牛姓族亲,大家都说他们是“锅牛”的后人。 然而,每当有人问我“哪一个”时,我都无法告诉自己。
近日,我在牛祖搜网站上看到,在考察了我们村的墓地后,氏族的亲戚牛志行写了一篇文章《新郑牛庄牛庄牛祖访》。 看完之后,我不禁激动不已,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那些对家乡的回忆......
咱们村叫牛庄,全村没有外姓。 紧挨着村庄的西北部,有一个较高的土坡,上面覆盖着松树和柏树,周围环绕着荆棘。 那是整个村子的“老坟墓”。 几乎所有在村里成家立业后死去的男人和女人都埋葬在这里。
小时候,每年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时候,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人们会在第一天下午去墓地给祖先加坟。 我家乡的土壤是潮汐土,风一吹,沙子就随风而起。 要判断谁家族的后代最多,就要看坟墓里加了多少新土。 对于那些五代人后没有后代的人,随着风吹,别人家加坟铲土,坟墓会逐渐变成地面。 因此,没有人能说出有多少人被埋在老坟墓里。
也许是出于对逝者的崇敬,我从小就没有在老坟墓里走完。好在文中,族亲牛之行为我揭开了那个庄严之地的神秘面纱。
在我们村的大墓地里,有许多青石墓碑,其中最早的一块是牛天柱乾隆二十八年(2024年)。 另一次是乾隆五十二年(2024年)为牛千礼;第三座碑是道光二十五年(2024年)为牛祯竖立的;第四座碑为咸丰八年(2024年),为牛将波利;第五座碑立于咸丰八年牛山;第六座碑是同治六年(2024年)为百年牛建;第七座纪念碑建于光绪二十一年(2024年),为牛玉根。最早的墓碑大约有260年的历史,足以向后人证明,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生活了300多年。
在众多墓碑中,有一块祖碑,竖立于**十五年(2024年)。 上面清楚地记载着,我们的始祖是牛川,第二祖是洪、皮、超,第三祖是十八祖。 墓碑右侧刻有十八祖居之歌。
通过这块墓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是十八打锅牛氏的一个分支,老祖是三祖之一的牛羽。 《牛家谱》记载,于烨有五个儿子,长子大公、次子景春、三子本、四子邢、五子君。 嫡长子大公住在淮阳,如今是拥有数万后代的牛大家族。 二儿子和三儿子、四儿子住在下层牛群里。 吴子钧的后裔中,有一位在淮阳,一位在汝州。
碑文上刻有以下内容:君,字变美;程梅生下儿子信德;新德生下儿子金河;金和生了四个儿子,永福、永禄、永贞、永祥;长子永福生下儿子若卓。 由此可见,我们村的这个分支也是君的后裔。
在这块墓碑的左下方,记载着我们村这个墓地的面积:中间长度为71弓3尺,东边为13弓2尺,西边为13弓5寸。 按照一弓等于五尺的计算,这个墓地从北到南的长度是315张,东西宽6张5. 换算成公制单位,南北长105米,东西宽21米7米。 墓地面积为2,205平方米。
这座祖碑自2024年竖立以来,距离最早的一座(2024年)已经过去了163年,2205平方米是**时期的实际面积。 进一步推断,墓地的面积可能更大。
我曾经查过“十八打盆牛”的资料,氏族亲戚牛思勇在《十八打盆牛的由来》一文中写道:“十八打盆牛”家族是“中国牛氏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出生于元末明初,代代相传600余年。 当时,18个堂兄弟为了谋生,以锅为标志,每人拿着一块锅铁,被迫散去,后来形成了一首千古绝唱——《十八祖之歌》:
凯济园、冰洛阳,来到杭州固石鲁邑,住在郑州,泉泉在西华乡;
清乡府、剑林县、玉居密县英居湾、秦居霞地、千州堡;
彭文义、紫堰陵,园住蔡义红洞,栾住太康地,迁至观县城东。
在这首歌中,提到祖先牛羽定居在密县(今新密市)。 在新密的东边,可以想像,老祖牛君是三祖玉爷的第五个儿子,他的后代向东迁徙,最终在我们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后代。
但是,由于村里没有家谱,因此不清楚我们的分支是从哪一代人开始在这里定居的。 根据我村的铭文记载,以此为依据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按照每20年一代的计算,至少传了15代,我们村的人口已经传到了第22代,我们村的第一代定居者应该是第7代。 根据《牛家谱》记载,牛军育有一子一孙、四曾孙,更有可能是自曾孙以来东迁。 据家谱记载,牛俊之的曾孙是第七代祖先。
在三祖牛鸾后人编纂的《牛家谱》中,“锅牛”的起源是这样记载的:祖先牛川是河南卫石县人。 元太定元年,牛川考入金师,后任河南府师。 不久,他被调到山西洪东县县长,全家迁往洪东。 牛川有3个儿子,分别叫牛红、牛丕、牛超,这三个兄弟都是元朝到郑朝的金石。 老大、老二是翰林书院的编辑,老三牛超是军事功绩突出的武术家,被封为正南大将,后任满汉大将。 三兄弟各有六个儿子,总共有18个堂兄弟。 这18个堂兄弟在拆家后分道扬镳,后人称他们为“十八打锅牛”。
关于“十八打盆牛”,关于当年出锅的原因,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元末避难论”、“明初避难论”和“明初迁迁论”。 在全国“十八打盆牛”后人传承的家谱中,“明初迁徙论”最为常见:明初,洪武迁民,十八祖于洪武元年6月27日迁东。 他们走着同样的路,同一锅饭,同一家店的住处,在河南碧水县十里长廷按着告别,随行的铁锅砸碎砸碎,每根树枝各捧一块,在以后互相认得。
古往今来,在黄河中游的20多个县市,都有这样一句顺口溜的谚语:“问我老家在哪儿,山西洪东的大槐树。 “”世上牛姓一家,'锅牛'更亲切。 “在我们村子的正中心,曾经有一棵大槐树,枝条茂密,两捧厚,不知道是不是源于先民的'山西洪东大槐树群'。
如今,“锅中认亲”已经成为认识牛姓祖先的一种方式。 “是铁锅坏了,是血肉之躯不停地战斗!随着时间的流逝,象征着鲜血的“铁锅片”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却永远铸在了“锅牛”后人的心中。
写于2024年8月24日)。
作者简介】牛永超,女,河南新政人,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副教授。 他从教20余年,主要专注于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偶时跳舞写字,在文字中寻找温暖,在暗语中修身修养,在文字的开闭中让心灵清晰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