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鹭岛”厦门,眼中绿意盎然,风景无处不在。
杏林湾荡漾着蓝色的波浪,白鹭在飞舞; Catchou Creek的景色很美,鱼儿飞到浅水区; 军营村远在青翠的山峦和潺潺的河水中......山、水、产业、城市、人在这里共存,一幅幅高价值的生态图景正在慢慢展开,“外软内坚”的海湾型城市正大步向前迈进。
回首往事,这种“生态治理”始于1988年的云当湖。 当时,随着一场控湖大战的打响,云荡湖从“臭湖”变成了“最美客厅”,厦门市也迎来了一场“生态觉醒”。
30年来,厦门从云荡湖管理开始,打通了从“海域”到“河流流域”再到“全域”的生态保护修复之路,构建了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厦门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柯玉宗说。
人与水的和谐,山海的和谐,不仅是画卷,更是答题纸。
《云当治国》开启了生态变革。
云当,一种生机勃勃的直立竹子。
云当湖位于厦门西南部,原名云当港,种有青竹,港口以竹子命名。 20世纪70年代,城市向海发展,修建堤防围湖,使云荡港从天然避风港变成相对封闭的泻湖,从此更名为云荡湖。
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 高强度城市建设开工,工业区、居民区成片发展,污水排放集中,“云塘渔火”黯然失色。 “成堆的垃圾、杂草和黑色和臭水都被避免了。 云当湖畔,厦门市园林局总工程师王彦妍回忆道。
当时,一个多项选择题摆在厦门市委和市政府面前:我们是否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在厦门工作期间,经过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同志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能不能用局部破坏,在另一边进行建设? 在我个人看来,很显然,厦门不能用这个价格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
1988年3月30日,厦门市召开了“云当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 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同志主持会议。 专会后,厦门市成立云当湖管理领导小组。 **同志们创造性地提出的治湖思路,概括为“依法治湖、截留治理污染、疏浚建堤、活化水体、美化环境”的20个字方针。
云当湖的命运从此改写。
《云当湖管理办法》出台,数十家重点污染企业被关闭,疏浚湖底淤泥320万立方米,建成福建省首座污水处理厂,修建西堤闸门、导流堤27 公里 ......三年后,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实现了“湖水基本无味”的目标。 厦门市公园园林局局长蔡伟忠还记得当年,湖区迎来了一场久违的龙舟赛,人头攒动,“这是对湖控效果的最好考验。
蔡伟忠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厦门已先后开展了云当湖五期综合治理,总投资约19个9亿元,实现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治理的转变。
如今,云荡湖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 40年来,王彦彦身后的湖泊早已改变了面貌:水清澈绿岸,树影摇曳,云荡湖如一条美丽的蓝丝带,自西向东连接半个白鹭岛,为两岸居民提供“生态之美”。
系统性政策“,打造魅力海湾。
从云塘湖开始,厦门的生态修复逐渐从江湖向海洋延伸。
走在集美区杏林湾,可以看到碧海蓝天,耳边回荡着海鸥苍鹭的低的呢喃。 在海上,皮划艇正在飞驰而去; 在海湾对面的自行车道上,骑自行车的人踩着风; 岸上,大批观鸟爱好者驻足久久。
这条美丽的滨水休闲带诞生于大刀阔斧的生态管理。
21世纪初,由于长期填海造地和养殖,杏林湾生态环境脆弱,湾内水动力严重不足,水体自净能力较差,生境类型相对简单。 2010年2月,集美新城建设启动。 集美区发改局副局长林俊浩告诉记者:“集美区从一开始就把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从新城规划建设、杏林湾水污染整治、环湾景观建设等多方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
湾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加强湾区周边排污工作,开展生态疏浚整治,实施吉兴海堤开通改造,恢复红树林,弥补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加强生态补水振兴。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数以万计的鸬鹚等候鸟来到杏林湾越冬。 紫水雉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在厦门消失了144年,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厦门市观鸟协会会员黄志全说。
成千上万的骑手沿着海上自行车道前来行走,一边是集美村红砖燕子岭的嘉庚式建筑,另一边是新城中拔地而起的商业建筑。作为集美区的老居民,亲眼目睹了星林湾从破败荒凉到生机勃勃,集美区自行车协会会长陈明福感慨万千。
西海片区、五源湾、杏林湾、海沧湾、马銮湾......2002年以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海域综合整治工程,塑造了鲁岛海岸线曲折多变、规模多样、海陆嵌入的迷人海湾格局。
厦门的海洋生态修复不是海洋或海湾的生态修复,而是以湾区生态质量、生态韧性、生态功能和承载力、生态产品和人民福祉为重点的海洋生态修复,体现了系统治理思维和全局观。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余兴光说。
“向前推进”,改善流域环境。
海洋问题的根本原因仍然在陆地上。
以厦门岛为中心,九龙江口、西海、粤港澳大湾区东南部总面积345平方公里,承载着全市1700平方公里内集水区13个小流域的污染物输入。 近年来,厦门第一关向前迈进,率先在全国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减少陆上污染物。
2016年,同安区大头溪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轻度黑色臭水体,原因是周边有大量水产养殖、农业污水和工业废水。 为了让大头溪重回“一片绿地”,同安区从痛中吸取教训,决定控制污染源。
同安区生态环境局局长王和团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先后实施了拆除小石材加工厂,以及猪、畜禽、牛蛙的退役,完成了23个在5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建设雨水和污水引水工程,在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工业园区建设污水处理厂,组织疏浚全流域的河流、箱涵、雨水和污水管网、沟渠和池塘。
我们实施“一张嘴,一个文件”和“一张嘴,一个政策”。 同安区园林局局长杨东火表示,同安区率先在全市实施“流域环境管家”,委托第三方对流域出水口进行调查分析,立案设置卡片,监测水质。
如今,大头溪以其长而迂回的桥梁和粉红色的美味,已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2023年1月,大头河治理经验入选国家河湖长效治理典型案例,成为厦门市第三个国家江湖生态治理模式。
如今,排水管理系统也越来越“智能”。 在湘安区大寨村,湘安市水务管理运维人员李皇煌告诉记者,“排水智能管理系统”建成后,基本形成了全区“管网地图”,管网位置、施工数据、管理状况等信息在系统中清晰可见。 实施“一户一图一码”系统,当居民发现管网堵塞时,可及时扫码上传,大数据平台经过调研判断后自动分发。
截至目前,厦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已提高到876%,1216个自然村得到升级处理,全市河道口排查检测,修复河道口395个,全市黑臭水体6个,9条溪流达到100%环境功能区。
“梳山治水”,促进全域和谐。
从海域到流域再到整个区域,白鹭岛的生态图景越来越宽广,画也越来越美。
生态保护与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山、地、河、海洋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厦门始终坚持“山、河、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体化推进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促进“山、海、工、城、人”融合共生。 柯玉宗说。
军营村位于厦门第二高峰脚下。 由于山高路遥远,资源匮乏,这里的居民一度“粥里见米,甘薯当粮草”。 村民高全辉回忆说,当时唯一的生计就是种茶叶,茶叶需要柴火杀干,山上的树木被砍得光秃秃的,植被匮乏导致水土流失,茶叶收成不好。
为解决这一生态矛盾,在“戴帽上山,下山发展”的绿色理念指引下,在党的十届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军营村开始了一场恢复山林的接力赛跑。 高全辉是最早参与植树造林的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军营村保护了4100多亩公益林,种植了苏巴、杨梅、柏树等阔叶景观树,生态改造了6500多亩老茶园,在茶园内插种果树,锁住茶叶的水分和营养。
茶园生态的改善,加上高原的气候优势,使得军营村出产的浓郁香味铁观音成为高山茶叶的“拳头”产品。 看到家乡瞬息万变,留学归来的高冰玉决定回到家乡,接手父亲的茶厂。 他对这里发生的变化印象极为深刻:“在茂山林的耕种下,曾经干涸的九龙溪又流淌起来,好山好水吸引了游客,邻居家夯土房换成了水泥房,很多家庭都经营了民宿和汽车,日子越来越繁华。 ”
“一矿一策”治理废弃矿山118座,建设十条山海走廊连接生态要素,在火角岛建设中华白海豚救助繁殖基地,开辟“天堂”......对于繁华城市地区的栗喉蜂虎等鸟类放眼现在的昭路岛,万物和谐宜居的城市景观格局越来越丰富,一代又一代的厦门人正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