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二斌”频频冲上热搜,全国各地的文旅部门轮番现身,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领,以不同的方式为家乡文旅代言,甚至不少网友成了“监理”,喊着家乡文旅部门“抄作业”, 而当地文旅部门则纷纷在网上“翻书”,绞尽脑汁策划内容,想尽办法花式“出圈”。
诚然,当地文旅总监在网上“背书”家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当地文旅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交通吸引更多游客,拉动当地经济,增加第三产业收入。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有一些“翻车”的案例,不仅没有吸引游客,反而引发了网友的“吐槽”。
如果你不能通过网络障碍,你就不能通过时代障碍。 各地文旅部门纷纷试图揉搓互联网“热点”、吸流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学习互联网,研究网民,充分发挥官台优势,在追求流量的同时,把好玩性、时效性、权威性、严肃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地方文化旅游背书要“滚”出层次,“滚出”效果,做到“量”和程度。
首先,文化旅游的代言不一定非要出镜。 文旅厅厅长背书,可以发挥官方权威,更容易吸引流量,也更容易“出圈”。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文旅导演都适合拍戏,有些文旅导演有自己的“主播”特点,主动出镜放文旅作品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有的文旅导演追鸭子上架,镜头前看着别人,觉得自己不能落后,虽然提前规划设计好了,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些文旅导演不适合拍戏,又因为工作和工作的压力,拍出了一些牵强附会、传播不畅的作品,适得其反。
二是文旅背书要注重真实性、诚意性、诚意性。 一些文旅代言过于夸张,注重表面的努力,看似很厉害,实则是虚假宣传; 有的文旅代言过于生硬,套路程序痕迹明显,没有特色,缺乏特色,抓不到消费者,达不到促进文旅的效果; 有些文旅代言并没有真正挖苦,只是搞一些“土”的作品,敷衍了事,敷衍了事。
三是文化旅游背书要建立在做好内功的基础上。 在一些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不丰富,基础设施跟不上,接待能力有限,而仅仅为了刺激经济,在互联网上散布谣言,设置“人性化设计”是非常危险的。 有些地方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每年游客数量相对固定,但网络突如其来的“大火”后,游客数量猛增,变得人满为患,一方面破坏了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超出了当地的接待能力。
毋庸置疑,文旅背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必须“量”、要有分寸,我们期待更多充满真情实感、实物的文旅代言作品的出现,从而更好地吸引群众的目光,推动各地文旅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段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