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最伟大的思想家》:胡塞尔首先介绍了胡塞尔的生平经历,以方便读者了解其思想的形成过程,然后从“意图分析”、“现象学方法”和“先验现象学”等不同角度全面介绍胡塞尔的理论体系,以帮助读者系统地理解胡塞尔的思想。
关于作者
杨福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著有《现代西方哲学》,翻译了怀特海的《过程与现实》等。
精彩的书评
《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一本入门书,供学生和哲学爱好者进入人类智慧的殿堂。 它不仅简要描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而且紧跟思想家的原著,结合当下现实,介绍他们最具启发性和包容性的思想和主张,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产生新思想,进一步阅读原著。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是一本学术和通俗书籍的合集,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过他所剖析的哲学家的知名学者,在为这套丛书写作时,为了普及和介绍的目的,他以概括的方式介绍了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不烦人,不笼统地谈论, 特点突出,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不论其优缺点,不引引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都附有哲学家著作和重要二次研究著作的参考书目。供有兴趣的读者继续阅读。因为这些优点,这套丛书是哲学界难得的畅销书,不仅是一本哲学教科书,也是很多哲学爱好者的必读之作。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如果世界想要快速了解一些最重要的西方哲学家,那么《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系列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学者,在短篇幅内清晰勾勒出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让没有专业基础的有兴趣的读者也能领悟其中的要点,赢得一个可以继续的起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西方必须相遇、摩擦和融合的时代。 为了深刻理解和转化我们自己祖先的哲学,就必须对属于“他者”的哲学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希望这套丛书能在东西方的新交汇点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张相龙(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千年后,如果人类还活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仍然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中介绍的哲学家思想的塑造作用。 这也许是你应该通过这个系列进入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世界的最重要原因。
刘庆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像一座精神殿堂。 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一个好的指南来欣赏和欣赏神秘和美丽。 这位主持人需要向初学者展示全貌,而不是肤浅的。 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关于思想史的章节由于篇幅有限而过于简短。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用简单的语言写作,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勾勒出每位思想家的精神轮廓,引人入胜。 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您都会发现阅读这些丛书是有益的。
郝长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著名思想家的生平、著作和思想的集合,有客观公正的传记评论,对经典的全面解读,对思想的深入介绍。 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体的杰作。 普通读者不会认为它是晦涩难懂的,专业研究人员也不会认为它是肤浅的。 这是人类最伟大思想的全景图。
袁银川(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就像一本思想指南,通过一系列简单的“小书”,带领读者走进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展开一场独特的、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它是一本小书,只是从装订的体积上看,就其学术深度而言,它绝不是一本小书。 总之,套用《论语》中的一句话:(这本书)虽小,又怎么可能大呢?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了解各大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扫除传统思想家传记中晦涩冗长的毛病,以简洁明了、直接具体的风格吸引人们,是化繁为简、化厚为薄的典范。
周伟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序列。 1 哲学发展。
1.成长。
2.逻辑主义时期。
3.现象学的成熟。
4.胡塞尔哲学的最后阶段。
5.现象学思想。
2 意图分析。
1.介绍。
2.算术哲学。
3.对唯心主义和纯粹逻辑的批判。
4.意向性治疗分析。
3 现象学方法。
1.现象学基础:排除假设。
2.精华还原。
3.现象学还原。
4 先验现象学。
1.先验还原。
2.心理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意的活动和有意的客体。
3.意图活动和意图对象结构中的内在性和先验性。
4.对象的现象学构成概念。
5.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
6.关于自我的理论:自我理论。
7.唯我论和主体间性。
8.生活世界。
书目。 精彩的书籍摘录
对唯心主义和纯粹逻辑的批判。
《逻辑研究》(1900年)第一卷的副标题是“纯逻辑导论”,其目的是介绍纯逻辑科学,通过它,哲学可以独立于任何心理学和任何自然科学获得自己的研究领域。 基于这种考虑,《逻辑学杂志》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捍卫逻辑。 大多数反心理学的证明都基于两个观点:(1)任何否认真正客观知识可能性的理论都无法避免相对主义; 而相对主义是怀疑主义的一种形式; (2)逻辑学和心理学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这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意向性活动)和意向性对象之间的区别来证明。
3 1 反心理主义。
这项研究的起源,以及逻辑研究的大部分灵感,都来自对逻辑心理主义的拒绝或否定。 这种否定将为科学或纯逻辑的一般理论以及有意的分析扫清道路(逻辑研究的第二部分)。 对于胡塞尔来说,“逻辑唯心主义”一词是指认为逻辑定律起源于心灵定律,并将逻辑与具有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混为一谈的学说。 在这种混淆中,唯心主义把逻辑看作是“思维的法则”,于是逻辑法则就成了支配我们思维的自然法则。
胡塞尔天才地发现,唯心主义所犯的主要混淆错误是“metabasis eis allo genos”(希腊语,意思是“种类的转变”,或者如莱尔所说,“范畴错误”)。 心智主义对范畴或范畴的转化,就是把观念的规律(逻辑)转化为现实的规律(物理规律或精神规律),把规范的规律转化为因果调整,把逻辑的必然性转化为现实的必然性。 这种混淆的后果是,唯心主义不能被用作绝对必然性逻辑定律的基础,从而导致怀疑主义。 胡塞尔提供了几个论据来证明唯心主义的这一普遍错误。
1)逻辑定律具有绝对的精确性,而自然定律只有偶然的精确性。心理规律是对经验的模糊概括,它们是关于事实共存或连续性的最大规律性的断言。 这种模糊性是所有自然法则所共有的。 心灵的法则,就像自然法则一样,并不比任何偶然性更精确。 这是由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 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客观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而这些因果联系依赖于经验材料的归纳概括。 这意味着心灵定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是绝对精确的,或者心理学充其量不能排除其定律可能具有的虚假性。 相反,逻辑定律要求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绝对的精确性,换句话说,它们不依赖于任何事实条件。 例如,矛盾法则声称它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绝对有效的,而不受矛盾法则的支配是不可思议的。
2)逻辑定律不是心理思维的原因。逻辑定律不像自然法则调节自然现象(或者,具体地说,心理定律,调节心理过程)那样支配或调节心灵的心理过程。 逻辑规律规范着我们的思维,但它们不会使我们的思维像心理规律一样。
逻辑定律本质上是绝对的。 也就是说,它们在任何时候、对每个了解它们的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有效的。 逻辑之所以具有这种绝对性,是因为逻辑不涉及客观事实,也不是对客观事实的归纳概括。 自然法则是经验的归纳概括,它们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效。 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客观事实,因此,逻辑定律不像心理定律那样属于思维定律。
胡塞尔在逻辑和计算机之间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 诚然,思维过程的心理功能与计算机功能的物理功能具有某些共同之处。 在计算机中,计算结果的机械生产直接受物理定律的调节,即自然定律(在自然界中是可能的)以与算术定律相吻合的方式调节。 在这一点上,胡塞尔正确地指出:“为了用物理术语来解释计算机的功能,没有人会抱怨与机械定律不同的算术定律。 人们可以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思维的心理过程。 心智的心理功能是由心智的规律引起并受其调节的,但绝不是由逻辑规律引起的。
3)逻辑定律不依赖于人性的创造。胡塞尔称这种逻辑相对主义为关于逻辑的“狭义相对主义”,它是人类学中相对主义的形式之一。 胡塞尔的反驳论点是,对于这种相对主义来说,逻辑定律是人类特有的思想定律,因此它们可以声称根本没有永恒性或非时间性(或者,正如胡塞尔所说,没有理想的同一性)。 如果逻辑法则依赖于人性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变化可能由进化或其他种类的理性引起,就意味着逻辑法则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相对主义,就像任何其他相对主义一样,导致了激进的怀疑主义,而且它是不稳定的。 胡塞尔指出,逻辑规律的人类学基础“与一般理论可能性的不言而喻的条件相反”。 现在,一个否定这些普遍理论可能性条件的理论,其结果是“它自己的论点的意义与不可能具有实际意义的意义之间的明显矛盾,并且与任何这样的论点是分开的。
胡塞尔通过以下方式证明了这种特殊相对主义或逻辑人类学的荒谬性:(1)判断或命题的相同内容对于属于同一类的人可能是正确的,而对于属于同一类人的人来说可能是错误的。 (2)但是,判断或命题的相同内容不可能在同一意义上既是真又是假,因为“真是绝对的,本质上是真”。
总之,心理主义是逻辑规律相对于心理规律的特殊构成的相对化; 而且,由于心理定律是受可能的经验的制约和反驳的,它们不能成为逻辑定律绝对有效的来源。
前言 序言
一般前言。 赵敦华.
抗日战争期间,何林先生写道:“西方哲学传播到中国为时已晚! 中国哲学界缺乏远见和远见,无法及早认清西方哲学的真面目,批判性地将其引入中国,这让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是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由何林先生主持的“西方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介绍西方哲学,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学术经典汉译本》“哲学”政治学“丛书主要翻译和介绍西方哲学名著。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出版社、上海翻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西方现代哲学著作,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使将西方哲学的翻译著作翻译成中文,初学者也很难理解或接受。 王国伟先生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不可信,可信不可爱”,很多读者至今都有这样的体会。 例如,一位读者在网络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创作品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作品应该是最重要的地方。 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通俗作品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要避免误会,尤其是自以为是的误会。 只是这样的书还是太少了,尤其是国产的。 这些话表达了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研究与普及的差距,中华图书公司引进并翻译了国际知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圣智学习集团)的《沃兹沃斯哲学家》(Wadsworthphilosophers)。 《华兹华斯丛书》是一系列类别齐全的高等教育教材,《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哲学丛书”,迄今已出版88册。 本系列丛书是学术与通俗的合集,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讨论的哲学家的知名学者,发表过专业学术著作和**,在撰写本系列丛书时以普及和介绍为目的,以总结哲学家的主要思想,说不烦, 不笼统,特点和重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又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权利和损失,或引入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都附有哲学家著作的参考书目和重要的二次研究著作,供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因为这些优点,这套丛书是哲学界难得的畅销书,不仅是一本哲学教科书,也是很多哲学爱好者的必读之作。
华兹华斯哲学家系列“包括耶稣和佛陀等宗教创始人,沃斯通克拉夫特和艾因兰德等文学人物,以及老子和庄子等中国思想家。 在这套丛书中,中华书店挑选了中国人急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加缪等哲学作家和思想家,更名为“世界思想家翻译丛书”进行翻译出版。 中华书店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经典著称,此次介绍和翻译这套西方丛书具有中西思想融合的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思想和文化交流频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西方研究的基本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阅读一些西方哲学书籍是青年学生的必修课,成为各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新时尚。 中华图书公司的出版物,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引领时代风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称赞和支持。
本丛书主编由张世英先生担任,他一向坚强而精力充沛,认真负责地挑选译者,审校译文。 张老师是我尊敬的前辈,多年来听他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本系列译者均为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具有深厚的知识和翻译经验,译文可靠可靠,保持了原著清晰简洁、可读的特点。
这本 45 卷的系列丛书分两卷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好评。 网上看到一些这样的评论:“简明扼要,流利通俗,通俗易懂,即使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 “这本书的脉络很清楚,是一本通俗的入门书”; “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用一百页的篇幅清楚地概述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就是这样做的。 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种概述是很有意义的,简单明了的描述往往可以解决阅读原著时很多误解和困惑“等等。
这些评论使我感到安慰,因为我知道哲学的一般阅读比专业论文更难写。 当我在中学学习几何时,我了解到,最困难和最有趣的智力训练不是满足于找到一个问题的证明,而是用最少的步骤找到证明。 没想到,在学习哲学多年后,我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历:从简单到复杂,难于简化。 仅从这个角度来看,柏拉图学校门楣上的铭文“不懂几何的人不要进这扇门”是正确的。 我写了十几本书,其中最厚的有1万字,但影响最大的只有两本30多万字的教科书。 我编辑过七八本书,其中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最大的是这个系列的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 如今,学术界把专著的研究看作是研究,是论文的时尚。 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个性化的教科书,用简洁的思想和流畅的文字,驱散西方哲学著作中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的分析和论证。 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构想。 我知道“西方的中国群众哲学还不是现实,而是实际目标”。 我实践的第一步是用中文清晰明了地解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 我很高兴听到中华图书公司将修订和再版这一系列的译本,并更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一本书都是对思想家深刻哲学的清晰解释。 我相信,这套丛书将在中国公众中更广泛地传播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能够融入当代中国思想。
2013年10月,他在北京大学蓝旗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