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游牧主义”,蒙古艺术家Batelzolig和Nomin的双重个展。
策展人:顾振清。
制片人:吕洪荣。
开盘时间:2024年1月31日16:00
日期:2024 年 1 月 31 日至 2024 年 3 月 17 日。
地点: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蓝花路6号朱庇特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Baatarzorig Batjargal、Nomin Bold
主办单位:深圳木星美术馆。
技术支持:北京利太空。
执行策展人:朱子杰、丁新华
策展助理:刘星辰、刘宇宁。
展览执行总监:陈冠恒、凌萍。
展览执行:李锐、刘岳。
*宣传:万一琪、卢敏倩。
售票操作:卢义军、谢兆庚。
管理:肖秋霞。
2024年1月31日,Urban Nomad“Battellzolig and Nomin”双人个展在木星博物馆开幕。
2024年1月31日下午4点,备受瞩目的双人个展“城市游牧”在深圳朱庇特美术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由顾振清策展,朱庇特美术馆馆长陆洪荣监制,蒙古艺术家巴塔尔佐里格·巴贾加尔(Baatarzorig Batjargal)和诺明·博尔德(Nomin Bold)出席了此次展览。
开幕式上,策展人顾振清致辞,深入阐释了“城市游牧”这一独特主题,并介绍了木星美术馆2024年推出的首个“国际工作坊”艺术家驻留项目。 游牧的三个主要要素是牧民、畜群和草原。 在“国际工作坊”计划中,艺术家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进行短期驻留和创作,艺术家是城市的“牧羊人”。 艺术家们在现场创作的作品,是他们用心吃草的“牛群”。 各种艺术基地,如居民公寓、工作室、美术馆等,散布在不同的城市场景中,是艺术家的“草原故乡”。 在各种国际艺术村、国际艺术展览交流的背景下,城市游牧成为人类游牧精神与现代文明全球本土化的真实表达和复合体验,孕育了德勒兹式的文化根茎体系。
开幕式上,诺民在艺术家致辞中对主办方木星美术馆对2024年首届“国际工作坊”的专业运作表示感谢。 她提到,2024年1月9日,她和巴特尔佐利格从蒙古乌兰巴托来到深圳,启动为期24天的木星美术馆“国际工作坊”深圳驻留项目。 在博物馆和行政策展团队的策划、安排和协助下,他们参观了大湾区多家当地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并与深圳当地的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机构管理者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 同时,他们还在工作坊创作了多幅油画、装置和AIGC**作品,并成功安排了展览。 在《城市游牧》的开幕式上,众多观众和嘉宾被巴特尔佐利格和诺明作品中的萨满精神、“腾格里”的概念,以及都市游牧美学所传达的独特宇宙观、文化认同、异域风情和差异化魅力所感染,对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产生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共鸣和共鸣。
蒙古语中的“腾格里”是"不朽的天堂",这是蒙古文化中一个深刻的传统观念。 对于一个漫游于欧亚草原的民族来说,无边无际、无处不在的树冠“腾格里”被蒙古艺术家赋予了独特的精神意义。 强调四海合一,天人和谐。
1.人类与整个宇宙和谐相处的终极价值,其实就是“腾格”概念的正确含义。 1940年代末,蒙古画家Nyam-Osoryn Tsultem(1923-2001)开创了一种绘画风格,他将其命名为“蒙古祖拉格”。 这种风格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和镌刻了“腾格里”的文化基因,保护和突出了蒙古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 从蒙古包教育到藏传佛教寺院的文化传承,Nyamu Osorren Tsoletem挖掘和吸收了蒙古传统艺术中扎纳巴扎尔画派和ikh khüree画派的文化遗产,并试图将“蒙古祖拉格”打造成蒙古传统绘画的复兴运动,走上了一条不仅与正统的苏联油画教育体系背道而驰的艺术道路, 也不同于藏传佛教艺术。巴塔佐利格和诺明在蒙古艺术与文化大学的蒙古祖拉格绘画课上由纳曼达赫·祖尔特姆(Namandakh Tsultem)教授。 她是尼亚姆的奥索伦·索莱特姆的女儿,也是“蒙古祖拉格”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2005年从蒙古文考大学毕业后,巴特尔佐利格和诺明成为“蒙古祖拉格”运动的中坚力量。 他们将中国传统彩墨画、唐卡、波斯细密画、欧洲蛋彩画的手工艺品、材料和配方融入“蒙古祖拉格”,以融合和转变范式的综合方法不断刷新创作视野。 他们结合全球反思与欧美消费主义文化批评,将“蒙古祖拉格”作为蒙古当代艺术的独特文化身份。 2015年,巴特佐利格和诺明参加了土耳其的博德鲁姆艺术双年展,此后,他们又被选入各种国际双年展,并不断在国际展览场馆输出“蒙古祖拉格”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传播语境下的视觉文化现象。 他们都参加了2015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举办的第八届亚太三年展; 2018年,第二届银川双年展、第一届广安田野艺术双年展在银川美术馆举办; 2020 曼谷双年展,波兰卢斯调解双年展,2023 年伊斯坦布尔第 10 届调解双年展,埃及萨拉丁开罗第三届 OFF 双年展。 诺明还参加了2017年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和2019年在巴西举行的第14届库里提巴国际双年展,成为蒙古最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之一,并将再次参加2024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举行的亚太三年展。 2024年4月,巴特尔佐利格将参加由蒙古艺术家联盟组织的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览,以“蒙古祖拉格”为视觉元素。
据悉,“城市游牧民族”巴特佐利格和诺明的双人个展将于2024年1月31日至2024年3月17日展出。
2024年1月31日,朱庇特美术馆“城市游牧”双联个展开幕式上,巴特尔佐利格与诺民策展人顾振清致辞。
2024年1月31日,在木星美术馆“城市游牧”双联展开幕式上,深圳木星美术馆监制、馆长吕洪荣致辞。
2024年1月31日,在木星美术馆,策展人顾振清主持了巴特尔佐利格与诺敏的“城市游牧”双人个展开幕式,艺术家诺敏致谢词。
2024年1月31日,在朱庇特美术馆,“都市游牧”巴特尔佐利格和诺敏双人个展开幕式上,参展艺术家巴特尔佐利格现场录制了视频。
2024年1月31日,在朱庇特美术馆,“城市游牧”巴特尔佐利格与诺敏双人个展开幕式上,策展人顾振清指导艺术家诺敏的油画《反平行2》。
2024年1月31日,在朱庇特美术馆,“都市游牧”巴特尔佐利格与诺敏双人个展开幕式上,策展人顾振清指导艺术家诺敏的装置作品《蛹》。
2024年1月31日,在朱庇特美术馆,在“城市游牧”巴特佐利格和诺敏双人个展开幕式上,策展人顾振清指导了艺术家巴德佐利格和诺明合作的《寻找露露龙》、《达瓦、米亚格玛、拉格瓦、普雷夫、巴桑、比安波、尼亚曼德和达瓦》和《空巢》三件**作品
2024年1月31日,在朱庇特美术馆,在“城市游牧”巴特尔佐利格与诺敏双人个展开幕式上,开幕嘉宾以艺术家诺民的装置作品《蛹》为前景,合影留念。左起:朱庇特美术馆馆长陆宏荣、艺术家诺敏、艺术家巴特·佐利格和他的次子腾格里、策展人顾振清。
2024年1月31日,在朱庇特美术馆,在“城市游牧者”巴特尔佐利格和诺民双人个展开幕式上,观众们精心欣赏了艺术家诺民的油画《反平行2》。
木星美术馆,2024年1月31日,“城市游牧者”之战佐利格与诺敏双人个展现场。
2024年1月28日,在木星美术馆,“城市游牧民族”巴特佐利格和诺明双展开幕在即,参与驻留计划的蒙古艺术家诺民正在绘制丙烯油画《幸运》。
“城市游牧,寻找人类家园”展览序言。
温策展人:顾振清。
灵魂有源头和目的地。 其实,这个起源和归宿,都来自于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和精神遗产的故乡。 元香是一个比普通家更深、更广、更形而上的精神家园。 故乡是人类文明和人文知识的源泉,也是精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最终归宿。 原国既是过去,也是未来的出口。 故乡是人类各种源头长远的文化原型的源泉,也是各种人文进步和知识生产的价值取向。 故乡犹如时间潺潺流水,流淌不息,主宰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人类文明的传承、转化、创造、更新,汇集了原故家园水的各种根茎、脉络、源头、波浪,不断演化发展。 在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蒙古艺术家经常讨论人类的故乡,现代游牧文明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当代的相遇。
艺术家诺明·博尔德(Nomin Boulder)和巴特佐利格·巴特贾加尔(Batterzolig Batjagar)曾在蒙古草原上唯一的现代城市乌拉巴托尔(Ulabaatar)生活过,他们也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质疑和寻找人类的家园。 蒙古艺术家善于以沉稳、慢节奏、大尺度的格局来应对现代性快速发展的紧迫问题。 对他们来说,在欲望猖獗的消费社会中,每个人都要不断反思和反省自己,不断地回到人类的原地。 如何? 它取决于如何挖掘和梳理自己的根本文化基因和文化诉求,正视和认识既有文明发展的包容性和可塑性。 蒙古艺术家诺明·博尔德(Nomin Boulder)和巴特尔佐利格·巴特贾加尔(Battelzolig Batjagar)认为,通过艺术创作的实践,我们可以追溯人类的起源,我们可以回到游牧文明的精神家园,即我们可以不断寻求和探索天人合一。
1.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的终极人类价值。 蒙古艺术家善于在作品中自由运用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象征性文本和隐喻语义。 他们往往将形式语言的创新与迭代视为一种文化意识,着力于唤醒和整合欧亚大陆萨满文化基因的国际根茎系统,振兴和拓展游牧文明传统的符号学图腾与当代艺术谱系的交汇点,持续参与博伊斯等国际艺术家开展的当代艺术实践, 理查德·朗、蔡国强、黄永平等,对当代艺术文本的本土语境进行刷新和改造。源自人类精神故乡的各种符号学谱系,引导着人类想象力的不断拓展和认知结构的不断升级。 从本质上讲,无非是人类思想的不断解放和知识生产的不断革新,而不是保守不完全的思想行为规范造成的各种思想壁垒和审美惰性。 对全球多元文化主义及其符号学谱系的挪用、借用、消化和整合,使蒙古艺术家不仅继承和超越了自己的传统,而且在梳理和整合人类文明的各种知识体系中,拥有了他们所体验到的深刻的文化自信。
参展作品:
Nomin Boulder,《运输》,2024,布面丙烯,200 x 200厘米。
在诺敏的油画《幸运》中,借助蒙古族传统的生死轮回观念,骷髅船和彩云衬托的欢乐骷髅舞,表达了平行宇宙的景象。 在艺术家的意识深处,萨满附身仪式的思维惯性和藏传佛教的生死观依然被继承下来,似乎图像文本延续着一种源自自身经验和知识模式的真色输出。 生活在当前地球村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总是遭受着自身感知系统、迁徙范围、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认知局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知识不足和信息过载的困境。 艺术家Nomin也不例外。 由于人类的智慧和认知能力远远没有穷尽世界上存在的事物的总量,所以所谓的良知和真知也是有限的。 事实上,在不同社会、国家、社区、不同时代的圈子里,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也存在着不同的有限边界。
Battelzolig Batjagar,《大闪电》,2023,布面丙烯,300 x 200 厘米。
Battelzolig Batjagar的细节,《大闪电的细节》,2023年,布面丙烯,300 x 200厘米。
蒙古艺术家巴特尔佐利格的油画《大闪电》的名字让人想起成吉思汗指挥的蒙古骑兵横扫中亚国家的征服战争。 当时,蒙古骑兵驰骋在欧亚草原上,速度快如闪电,突然像天兵、天将一样降临,让人心惊胆战,故被称为“大闪电”。 在他的作品中,巴特佐利格将一种跨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了当代的“蒙古祖拉格”绘画体系。 他以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方式继承了蒙古的传统文化DNA,代表了蒙古艺术家在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艺术家不仅要解决自身文化环境中的矛盾和冲突,更要完成从过去的蒙古绘画到当代蒙古祖拉格绘画的过渡。 在巴特尔佐利格的作品中,传统栩栩如生。 他经常以平面视角描绘蒙古山地景观、传统图案和丰富的意象,让人想起蒙古著名艺术史学家巴尔杜金·沙尔(Baldugiin Shar,1869-1939)委托创作的两件作品,《冬宫》和《蒙古的一天:秋天》。 巴特尔佐利格的画作描绘了萨满教和佛教的神灵、圣人、英雄、武士、牧民和各种马匹,但场景中也有许多看似陌生的元素,类似于外国入侵者。 比如米老鼠、打领带的捕食者、宇航员、小丑、艺术家等等。 巴特尔佐利格笔下的米老鼠看起来很可怕,有着疯狂的眼睛和调皮的表情,经常在画中占据佛教神灵的位置。 他将米老鼠视为在世界各地传播西方文化的使者。 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米老鼠了解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米老鼠的出现,让全球消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的不平等竞争和消费社会流行文化的压力,巴特尔佐利格用独特的传统叙事,讲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故事。 通过“蒙古祖拉格”画作,他试图重新审视文化根源,恢复在蒙古社会中扎根的古老而基本的哲学思想,并在它们永远消失之前将其传递给下一代。
Battelzolig Batjagar,X Space,2024,布面丙烯,80 x 100 厘米。
巴特尔佐利格的“X-Space”就是在油画的平面上创造一个二维和三维的视觉错觉空间。 一些金色的物体从上帝的角度叠加在前景中,形成了观察世界的窗框。 在窗户内,只有一组抽象的几何结构。 或许,这幅画的纯黑色背景暗示着一种黑洞的事件视界,一切都出现在虚无之前,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形成了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方法。 最终,一切都将回到熵增宇宙的虚无主义终结。
Nomin Boulder,群组,2024,布面丙烯,80 x 100 厘米。
描述:在诺民油画《群》的画面上,一个多维结构由20个正方形模块组成。 在广场之间,有许多无序的、没有方向的电线杆、天线桅杆和无数相互牵连的平行线。 这些细长的线条,代表着网络,更重要的是代表着社会人际关系,几乎是乱七八糟的。 它们向外倾斜,时而稀疏,时而密集,就像一张四面八方相连的人造蜘蛛网,缺乏标准化,覆盖了整个画面。 没有人知道信息和能量来自哪里或来自哪条线路。 在前景中,一些长着翅膀的红色条纹精灵似乎悬浮在所有方块之上,格格不入,上下起伏,没有界限。 Nomin的象征性视觉文本中提到的模块化、程式化、同质化的现代世界,无疑是反乌托邦的视觉隐喻。 正是这个生存模块的数字再现和海量衍生,不断屏蔽着自然资源,吞噬着世界的烟火,让许多有着游牧基因、向往草原般自然生存环境的都市人都成为了狭小空间牢笼中的精神孤岛。
Nomin Boulder,Anti-Parallel 2,2023,布面丙烯,200 x 150 厘米。
诺敏的“反平行”系列油画,利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女神**万物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再用代表十二生肖的孩子来代表人的生命和繁衍中血与运的相互关系。 五行、十二生肖,尤其是遮住女神天眼的神秘黑蝴蝶,这些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化传统根源符号,在诺敏油画意象文字的逻辑演绎中反复出现。 其实,这是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对与自身文化身份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基因进行分析、解构和重构。 她用一系列虚构的女神形象,在自我镜像的反射中不断再现和演化,对蒙古腾格里概念和藏传佛教二元体系的各种符号和概念体系进行替换、指涉和关联,从而从蒙古传统绘画的源头对一系列经典形象和图式进行刷新、延伸和重新定义。
Nomin Boulder,盒子,2023,布面丙烯,50 x 50 厘米。
Nomin的“盒子”系列中的骷髅代表着尸林之王。 尸林之主经常出现在唐卡中,是佛像盛乐金刚和空母的不常见**。 尸林之主向众生展示的,是生命的最终结果,是一根白骨。 尸林之主用骷髅的形象告诉众生,世间没有永恒之物,人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但众生不懂无常的缘由,执迷其中,最终导致轮回之苦。 蒙古艺术家经常以尸林领主为主题作为表现主题,以启迪人们放弃永久执着,寻求智慧和解脱。
Nomin Boulder Chrysalis,2019 年,棉布,尺寸可变,一套 14 件。
诺敏2019年的《蛹》系列是她努力研究人类感知系统的内涵和规律性,并澄清视觉实证主义在现实表现艺术中的谬误的结果。 在诺敏看来,人类的五感感知系统不是一面纯粹的镜子,它无法反映到大脑意识的外部客观世界。 由于生存本能,人类的感知系统本身总是以先天的逻辑格式处理外部信息。 光波通过视觉加工成亮度,波动通过听觉加工成声音,形式通过嗅觉和味觉加工成味道。 由于人类知觉系统的内在规定性,知觉通道的主体性总是被扭曲、变形,转化为外在事物的本质。 这种重构的知识使得我们无法触及客观世界的真相。 基于对感官经验的质疑,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家调动了意识形态和意识的精确逻辑推理能力,获得了把握和解释世界的理性概念,从而产生了西方知识社会中“眼见为实,思才信”的哲学逻辑思维模式的主导概念。 《金刚经》中有几句话代表了大乘佛教的无上智慧:“一切表象都是假的; 如果你看到彼此不一样的东西,你就会看到它们的本来面目。 这些话也是对“眼见为实”的直接感官体验的拒绝。 Nomin的“Chrysalis”系列是数十个防毒面具的集合,这些防毒面具是从自己穿的针织毛衣上拆下来的,重新编织和拼贴。 这些口罩质地柔软,主要由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混合而成,色彩丰富,风格多样,装饰有各种传统吉祥符号和民间图案,适合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使用者。 在诺敏看来,防毒面具不仅是一种防止超限战争冲突和街头冲突的装备,更是一种抵御雾霾和污染的防护装备,更是一个孤独修炼者的道具。 任何经历过它的人都戴上了像诺明的“蛹”这样的防毒面具,会立即遮住他或她裸脸的所有特征,使自己成为一个难以从外界识别的无脸人。 同时,这种面具也牢牢地阻挡和阻断了体验者自身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嘴唇等感官的部分感官通道,让人们能够更完整、更直接地面对自己,观察自己。
Nomin Boulder,Chrysalis,2019 年的细节,羊毛,棉,尺寸可变,一套 14 件。
亚洲有一种逃避现实的传统,通过与世隔绝、从墙上撤退,甚至闭上眼睛和耳朵、斋戒和清理山谷来获得启蒙。 对于Nomin来说,从业者与世隔绝的经历就像昆虫“蛹”进入了一种存在状态。 通过一个身体自我隔离的过程,他们驱使自己的意识进入一种“化蛹”状态,不再对任何外界信息和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从而获得一种极度孤立和自我存在的体验。 Nomin的作品《Chrysalis》中展示的可穿戴道具,可以帮助体验者尽可能地封闭自己的各种感知通道,否认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获得的外部世界的直接知识,放弃感官体验,纯粹向内走,感受自己的存在,而不是他人的存在。 一个人一旦感知到自己固有的规定性,感知到自己存在的内涵,就会发现他的存在与微观物质存在和宏观存在之间的关系。 腾格尔主义的天人归纳论强调,它也是天、地、人的结合。
1.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到相互联系的地步。 天人归纳理论是蒙古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将物质内涵的演化与宇宙时空的延伸和人类文明的延续联系起来,形成宇宙观与人文世界观的匹配契合。 诺敏关注人性的演化、成长和蜕变,其实就是以自身为样本,通过思想上精准的逻辑思维,把握万物的演化、成长和蜕变。 因此,诺敏试图提醒世人,只有观察和洞透人类的内涵,认识和把握人类生存的状态和处境,才能真正确立人类在自然界、宇宙空间中的位置。
Battelzolig Batjagar + Nomin Boulder、Dawa、Miagma、Lagwa、Pref、Basan、Bianbo、Nyamander 和 Dawa(d**aa、myagmar、lha**a、purev、baasan、byambo、nyamand 和 d**aa),2019 年,**单通道监视器,9 分 44 秒。
D**AA, Myagmar, LHA**A, Purev, Baasan, Byambo, Nyamand and D**AA (2019) 是 Battelzolig 和 Nomin 的合作作品,展示了蒙古传统中猎狼和萨满教崇拜的图像。 在蒙古语中,d**aa、myagmar、lha**a、purev、baasan、byambo、nyamand 的意思是一周。
一、二、三、四、五、六和日,重复一周的循环,代表一个恒定不变的时间周期和宇宙的规律。
Battelzolig Batjagar + Nomin Boulder “Empty Nest”,2019 年,**单通道监视器,4 分 52 秒。
Battellzolig 和 Nomin Boulder 的动画视频“空巢”是 60 幅描绘堕落天使各种形象的小草图的动态呈现。 图像中的60个正方形图像按照一定的模式逐渐浮现。 成群结队的堕落天使就像昆虫一样,不停地拍打着翅膀,在夏夜的纱窗上嗡嗡作响,直到它被填满。 在《空巢》的60幅图像中,门窗的意象后来出现,暗示了人与环境之间扭曲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生态困境。
Battelzolig Batjagar + Nomin Boulder,《寻找 Luu Dragon》,2019 年,AIGC**,单通道监视器,1 分 20 秒。
Battellzolig 和 Nomin 的“In Search of the Luu Dragon”是他们使用 Stable Diffusion 技术创作的第一张 AIGC 图像。 艺术家使用几张透明的石头状晶体和在草原上展示的织物恐龙装置**的特写图像来训练 AI 模型,直到 AI 生成 1 分 20 秒的虚拟图像。 在视频中,一个小型恐龙玩具的形象和水晶相互叠加和融合,就像超现实电影中恐龙蛋正在孵化的子镜头场景一样。
关于艺术家 Baatarzorig Batjargal。
巴塔尔佐里格·巴贾加尔1983年出生于乌兰巴托,在乌兰巴托蒙古文艺大学学习美术。 他是蒙古艺术家联盟的重要成员,艺术家巴特尔佐利格(Batelzolig)专注于蒙古文化遗产在不同历史变迁中的保护和丧失。 他对媒介和主题的选择反映了对1930年代蒙古根源和文化传统的割裂以及1990年代后资本主义和商品化的影响的担忧。 巴特尔佐利格从藏传佛教仪式中收集了木制和金属装饰品,这些装饰品是蒙古包中游牧家庭的传家宝,他用它们作为绘画的工具。 他通过在这些文物上绘制蒙古肖像来保护蒙古文化遗产。 巴特尔佐利格批判性地反思了蒙古经济转型期间发生的变化,讽刺地审视了传统文化与全球消费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将当代消费文化景观、符号和蒙古历史片段并置在一起。 2015年参加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举办的第八届亚太三年展; 2018 银川美术馆“第二届银川双年展”; 2020 曼谷双年展,2023 第三届开罗 OFF 双年展,埃及萨拉丁城堡。
艺术简介 Nomin Bold。
蒙古女艺术家诺敏·博尔德,1982年出生于乌兰巴托,2005年毕业于蒙古文艺大学。 受古代宗教文化基因的影响,受国家机构委托,诺敏利用蒙古和佛教艺术的当代转型和美学立场来讨论当代问题。 她接受过传统绘画方法的培训,并通过将考古发现和复杂的神灵图像融入她的艺术作品中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 她现在使用符号繁重的颜色和图形来质疑日常价值。 她通过将世俗社会中的人们置于众神的世界来研究财富、政治、自然和人际关系等主题。 她的目标是取代当前的习俗,并鼓励观众从蒙古古代历史的角度评估文化规范。 她是蒙古艺术家联盟的成员。 他被授予2015年美国Krasner-Pollock**格兰特奖。 2015年参加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举办的第八届亚太三年展; 2016年,参加日本名古屋“彩虹大篷车”爱知三年展;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德国,2017年; 2018 银川美术馆“第二届银川双年展”; 2020 曼谷双年展,2023 第三届开罗 OFF 双年展,埃及萨拉丁城堡。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