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缺乏商业经验的人,有时也会觉得很累,无法解释投资的底层逻辑。 有些事情他在口头上同意,但在实践中他会犯错误。
而且由于缺乏基本的商业经验,他很容易被外界人为构建的一些肤浅的、似是而非的逻辑所误导。
有时候我很惊讶,为什么一个看似不傻的人,在关键时刻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却不反复改呢? 后来才意识到,他的经历一直停留在表面上的金融资产分析交易上,思维模式已经无法与做生意的基本常识取得联系,没有深入体会到实业的各种瓶颈、困难,以及巨大的无力和痛苦。 要辨别一个真正好的企业的价值就更难了。
这样一来,每当有人给他画一个大饼,**就微微波动,他情不自禁地跟着潮流走,然后不断成为各个庞氏局的收割对象。
如果你看太多电影,人们很容易变得智障。
很多事物的演化路径极其复杂和迂回,大部分场景的实际感官体验都是枯燥乏味、单调乏味的,长期缺乏有效反馈和各种挫败感。
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影片必须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最具戏剧性的冲突和核心场景,所以基本没有任何无聊的余地。
因此,沉迷于影视剧的人,不理解、不尊重“漫长无聊的积累和等待才是人生的真谛”这一基本事实; 反之,很容易给自己添戏,在一厢情愿的假象中顽强追求,迅速消耗掉自己宝贵的资源和精力。
很久以前就观察到并意识到,我们的大部分生活都是沉闷甚至无聊的。 只有理解和接受这个客观事实,我们才能以平常的心面对生活,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碎事情。
所有你无法理解的社会现象的本质,都是因为你无法理解它们背后的资金流动和利息交换机制。
浪费大量精力和情感去争论表面现象的“荒谬与非理性”,而不深入挖掘和研究其背后的利益交换机制,简直是愚蠢的。
这一点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尤为深刻。 只有从经济利益、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看问题,解读历史,才能理解为什么战争中经常有残酷的屠杀,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北伐成功的人很少,而南伐大半可以成功。
我观察过一些朋友,在同一个地方呆了二三十年,经营方式和规模都没有本质的变化,或者遇到瓶颈卡住了,然后多年都没能取得进展。 他们的思想存在严重的误区,那就是: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建立某种可以不断积累的结构性优势。
在没有任何结构性优势的情况下,他不断幻想着自己可以依靠蛮力超越其他竞争对手,获得超额回报。 每次输了之后,你都认为自己的蛮力不够,然后下次用更多的蛮力,继续在没有明显优势的新地方下注。 最后,当我老了,疲惫了,身体健康时,我放弃了,接受了命运。
这里的关键是“结构强度”和“累积”。 每个人建立“结构性优势”的切入点都不同。 你要从自己的小兴趣和特长做起,再小,只要有优势,优势可以积累,就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上,不断积累小胜成大胜,以后会越来越容易。
那些在创业上成功的企业,一定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个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如果这个优势能够不断迭代或积累,就能形成长期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还会不断扩大。
五年多的好机会,很少有人会从你这里抢走。
首先,因为大多数人的资源都撑不了五年,各种金融投资机构的资金也等不了五年以上。 即使底层逻辑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来长期维持它,它就无法运行。
二是这种机会在短期内往往是平庸的,甚至是不好的,不能马上给你强烈的正面反馈。
第三,争夺往往会给游戏参与者带来安全感。 因为他对游戏的信心只能来自很多人的竞争,而不是简单而强大的底层逻辑。 当他没有信心时,他总是想问别人,“你觉得xxx怎么样? "以获得信心。
跨越五年以上的机会是一个大机会,你不应该对这种大机会和大目标充满热情,但你必须有韧性。
总是想增加筹码,总是害怕错失机会,总是为波动而不安,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难民心态。 当资源极度稀缺时,难民心态是合理的,但在其他情况下往往会适得其反,这种心态会导致大脑中皮质醇分泌过多,从而导致高水平的精神压力和容易失去生命。
这种心态是很多人都常见的,很多时候,只有多了经验,有了足够的经验,才能更好的应对。
当你和其他人做同样的事情时,无论你多么努力,你本质上都处于弱势地位,无法为你所生活的系统的权力垄断服务。 而且往往你越努力,你对当权者给予的就越多,你摆脱路径依赖和为自己的权力而战的能力就越弱。
权力的获得始于“如何做不同的事情,占据独特的生态位”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这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
差异化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创新本质上是差异化,只要创新的方向正确,就能大大拓展自身的双赢面貌。
当宏观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时,在微观层面上往往感觉不到,甚至感知到相反的信息。 季宪林曾在日记中写道,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后,普通德国人没有任何感觉,那天他和朋友出去野餐,接下来的几天生活很平静,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同样,当一家公司跨过了拐点,即将滑入破产的深渊时,如果你在现场观察,往往完全没有意识到,很多人会继续愉快地重复一些陈词滥调,挤在一起强化他们的误解。
要把握正确的宏观模式,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尺度反复、连续地观察宏观模式。 微观和局部的孤立细节通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了解大局中的关键节点是什么,以及节点之间的交互机制。
孜孜不倦地花费大量时间收集当地细节,只与具有相同观点的当地人一起生存,往往只是证实了自己的偏见,让自己越来越愚蠢。
同一事物的长期和短期趋势,宏观和微观状态,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大不相同,甚至在感知上完全相反。 要想弄清楚,理解它,就需要有一种方法可以全面地观察和分析它。
很多人不能快速变聪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害怕被嘲笑和暴露。 这样一来,就永远不可能发现自己的弱点,从而取得真正的进步; 或者,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你好,你好,大家,一个和谐的球,互相奉承,自我麻醉。 人工智能没有这种担忧。
学习进度可以像AI学习一样:敢于展示自己,吸收反馈,并及时进行迭代优化。
有很多选择的人,遇到障碍的第一反应,就是悄悄放弃离开(换人、换产品、换环境),而不是继续纠缠。 抱怨的声音往往来自那些没有选择,无法离开的人。 抱怨的声音越大,选择就越少。
有出路,有更多的选择,人们不会局限于当下的“困境”,人们会更加冷静和冷漠。
如果你在学校里长期做问题解决者,你会有一种错误的本能,认为一切都必须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有答案,如果你不能立即解决,你就会焦躁不安。 殊不知,世上大多数事情要么悬而未决,要么要熬夜很久,以不合意的方式结束,要么就没有结束。
长期应试教育的成长环境,会让人觉得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像试卷上的问题一样,每道题都有答案,甚至是标准答案。 但在现实社会中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