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新华
地球上的人都知道“播豆取豆,种瓜得瓜”,但石潭井有一家长征餐厅,可谓是种豆得瓜。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乱世整顿,东风渐起,各式各样的废品等待重建。 经历过这场灾难的石檀京也开始进入一个难得而短暂的时代,一批有前途的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启动——长征餐厅就是其中之一。
长征餐厅以旁边的石檀京第一座桥——长征桥命名。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长征桥建成了,解决了矿井里百姓涉水过河的苦不堪言。 当时,“改革开放”二字还没有出现,流行语是“新长征”,这座桥被命名为“长征桥”。
虽然海滩河不是真正的河流,但夏天有很多污水,冬天结冰,像杂技走路和在岩石上跳跃一样涉水而行,这很烦人。 石檀京人对这座桥的盼望已久!长征大桥竣工当晚,大桥灯火通明,上千人空无一人,人潮汹涌,人群兴奋不亚于元宵节佛山人参观同济桥的盛况!
以长征桥的前脚和后脚建造,有长征餐厅。
这是一幢L形平面的三层建筑,地理位置独特。 用热门的销售广告来形容,“项目紧邻石檀交通枢纽长征桥,距离局内仅两分钟步行路程;周边设施完善:公安局、汽车站、招待所、第二小学、电影院、文化宫、酒店; 规划中的宏光市场近在咫尺,正在建设中的环城公路犹如长了翅膀的老虎:矿区有10万人次,未来升值潜力无限。 ”
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征餐厅不想红就不可能红。 然而,着火的不是餐厅,而是购物中心。 长征餐厅,原本是一楼的国营餐厅,在寒冷中迅速在鞍马面前关闭。 整栋建筑已改建为商场,生意日趋兴盛,**在十世纪,它就像石潭井的“王府井”和“天河城”。
长征酒楼开业后,石潭井的商业重心不断向北移动,原有的东方红商场(照相馆南侧)日趋萧条,与长征酒楼同时建的邮局旁边的商场也一直不温不火。 这两个商场都只有一层,商业区小,商品种类少,吸引力也小。
L型长征餐厅两面面向街道,拐角处是商场大门,进门后左右各有大型商场,一楼左侧卖糖果糖果,右边是文具店。 这些都是吸引孩子的东西,我们放学后经常去那里,额头抵在柜台玻璃上,欣赏糖果、钢笔、香喷喷的橡皮擦等,我们的小手滑过冰冷的柜台,但我们的心却是温暖和欢快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能通过它,这是快乐的。
在一楼,有一种卖牛奶糖的,特别好吃,好像叫“公用奶糖”,一毛钱四块钱,一毛糖八块钱。 还有一种用滴蛋羹做成的小圆饼干,由于它的形状,我称之为“纽扣饼干”。 那些糖水红烧牛肉、橘子等罐头食品,小朋友怎么买得起? 你只能看贪婪。
一楼中间有一个弧形楼梯,上二楼就对着一个带眼镜的柜台,店主是个南方人。 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我的眼睛近视,所以我在他家买了一副变色近视眼镜,镜片的颜色会随着光线的强度而变化。
我不记得二楼和三楼卖什么,我想我也不是特别感兴趣。 我记得卖皮鞋和衣服的时候,就是在这里买了我婚礼穿的皮鞋,叫“贵派”皮鞋,婚礼的床上用品也是在这里买的,不过那是九十年代末,酒楼把空间租给了几个南方商人。
二楼还有五金配件,我去买东西修自行车:轮胎修胶、辐条、踏板、鞍座(总是被偷)。 我还看到柜台上放着一把大锤和铲头,我心想,哪个傻瓜会买这东西,从矿井里拿一把到家里用? 柜台上的玻璃刀我也多次佩服过,惊叹于它的高**,仿佛八十年代初要二三十块钱一把,大家都说刀头上的钻石值不少。
餐厅内自然很好玩,冬天冲进大堂,再掀开厚厚的棉帘,一阵暖风吹在脸上,空气中夹杂着各种商品的独特气味。 在放学的路上,在食堂徘徊一会儿,可以暖和一下冰冻的身体。
餐厅周围也有很多丰富的企业和无限的乐趣。 在长征桥东端,有一座与桥同时建的房子,门楣上用水泥模制了四个大字,书法很强,不知道是谁写的。
最后两个字无疑是“零食”,但前两个字,我们是一群认不出来的小学生,有些人可以随便说说猜,各种各样的东西。 长大后,我才意识到这是“桥头”这个词的繁体字。 桥头堡点心还没开,已经半死不活了。 一个瘸腿的师傅在旁边建了一间小铁皮房,专门做钢笔和钥匙,生意一直不错。
餐厅对面,有一家餐厅,门楣也是水泥做的,上面有三个大字“另一个村(村)”,可能是一个人拿着“桥头小吃”的手。 这是一家真正的餐厅,生意曾经很红火。 不用说,小学生还不知道这个词,他们都把它读成“另一个屯”,也有人把它读成“再吃一顿”,并用力地解释:“里面的食物很好吃,吃完饭就想来吃一顿饭”——从这个角度来看,另一个村子是优雅的, 再吃一顿饭就更现实了。
这里曾经有一家冷饮厂,一个中年男人带着一群小女孩做冰棒和冰淇淋卖。 据说有一年夏天,在水源匮乏的时候,他带着姑娘们去海边打水,用明矾澄清,煮成绿豆汤,做成豆沙冰棒,被卫防疫部门查到,罚款。
不过,这是石檀京第一家卖自制冰淇淋的店,两毛钱两毛钱五个小球,奶香浓郁,四姐给我买了一个,我只吃了一次,味道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之后再也没有冰淇淋能吃到那种味道了。
也有人在餐厅的基地摆摊做点生意,还有两三个修鞋工和自行车修工。 那时候皮鞋很珍贵,怕穿坏了,还得找两三只铁掌钉在鞋上修好,穿上后走路咔嚓一声。
餐厅周围有两样东西最吸引孩子们,一个汽水摊和一个图画书摊——这是人们最能负担得起的两样东西。
餐厅门口有个老太太在卖苏打水,苏打水是用冷开水做的,里面有香精、色素、糖精,今天没钱就没人喝,但当时却是上学和放学路上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 一个小杯子一分钱,一个中等杯子两分钱,一个罐装瓶子五分钱。 杯子的边缘放置一个小方形玻璃杯以显示卫生。 实际上,如果你喝我喝的东西,杯子根本不卫生。 可是,石檀京六代、七代的子弟,谁没喝过这种苏打水呢?
绘本摊,我不用多说吧? 七八十年代,没去过画书摊看绘本的石坛京小朋友,请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