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领域的儿童精神病学家约翰提出的。 鲍尔比的定义是“个人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人形成强烈情感纽带的倾向,为个人提供安全和安慰”,通俗地说,它是孩子和他的照顾者之间稳定而强烈的情感纽带。
我们可以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安全连接。 这类孩子把母亲当成“安全基地”和“避风港”,主动以母亲为中心探索环境。 这样的孩子,在妈妈的陪伴下,可以完全放飞自我,情绪积极稳定,母亲短暂缺席带来的焦虑也会因为妈妈的归来而一扫而空; 而他们的母亲总是用钦佩和爱的眼光看着自己的孩子,她们不会主动干涉孩子的行为,而是更多的陪伴和倾听。 当孩子处于危险之中,需要帮助,或者有需要安慰的情绪反应时,他们能够迅速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帮助。
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恋。 这样的孩子总是对母亲有一种冷漠的态度,他们激活了内心的自我保护机制,将自己对母亲的期望完全隔离开来。 因为母亲对孩子不耐烦,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迟钝,经常对孩子的错误失去控制,下意识地责骂和抱怨孩子,甚至有过激行为。 而当孩子期待与母亲互动时,往往会表现出心不在焉、负面反馈,甚至完全无视。 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对母亲怀有最大的渴望和期待,却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冷漠的回应。
第三种是焦虑矛盾的依恋。 这类孩子非常在意妈妈的一举一动,似乎格外警惕,头脑观察力强,想和妈妈接触,又抗拒接触,很难融入陌生的环境。 这类孩子的母亲往往会误解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情绪不稳定; 有时兴高采烈,对孩子非常积极; 有时消极和沮丧,忽视孩子; 他们不是按照孩子的需要来照顾孩子,而是按照自己所谓的想法强迫孩子顺从他们,从来不在乎孩子是否愿意。
实践发现,童年时期的依恋与成年期的依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具有安全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会积极地与他人互动,并轻松地与他人建立基于信任的关系;
有回避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对他人产生怀疑和愤怒,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患有焦虑矛盾依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对他人的关系过度紧张,表现出过度的贪婪和依赖他人。
也就是说,依恋关系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童年时期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会成为他们心理和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像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发芽、发展、结出果实。
如果我们播下爱的种子,我们的孩子就会在心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中成长。 如果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那么收获的将是恐惧和不安全感。 让我们做“足够好的父母”,给孩子积极的回应,为孩子的精神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给他们足够的信心去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