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年送贫是中国民间正月初六的一种新年习俗。 其含义是祭祀穷鬼(穷神)和迎财(财神)。
送走贫穷,顾名思义,就是送走贫穷、艰辛和不幸。 这种习俗起源于古代,与炳炳之子穷鬼的传说密切相关。 可怜的鬼体弱多病,衣衫褴褛,总是穿着破烂的衣服,以粥为食。 即使他有新衣服,他也会故意剪开或烧洞穿,因此得名“可怜的鬼”。
人们相信,在农历正月初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可以将这位不受欢迎的“客人”送走,从而在新的一年里带来财富和好运。
送贫习俗起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时期,至今仍在流传,大作家韩愈的《送贫》和唐代诗人姚和的《朦胧日送贫三歌》等诗词都有相关记载。
韩愈曾经目睹过一个有趣的送贫仪式:
元和六年正月初一,主人吩咐奴仆星儿用柳条编织车,捆茅草做船,准备干粮,都是为了送走家里的可怜鬼。
只见牛被拴在轭下,帆高高挂起。 师傅向可怜的鬼们求了三遍,对他们说:“听说你们要走,我不敢问你们要走哪条路,但我暗地里为你们准备了战车和船只,还有大量的干粮。 今天是个吉日,利于出行,可以吃一顿饭,喝一杯酒,可以带上朋友和伙伴,离开旧地,去新的生活。
希望你能乘风破浪,与电争霸,再也不被任何事情拖累。 既然我已经给你提供了这些告别用品,你想去吗? ”
在唐代的长安城,送行穷人的仪式尤为隆重。 天刚蒙蒙亮,大街小巷里已经挤满了人。 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堆被扫过的灰尘和垃圾,这是“贫穷”的象征。 人们用柳条编织手推车,用草绑着小船,将灰尘和垃圾装进去。 然后,在鞭炮声中,他们把这些手推车和船只送出城外,象征着贫穷和不幸被送走。
在送贫队伍中,有人扮演“穷神”的样子,衣衫褴褛,脸上黑灰,形象搞笑,发人深省。 他们一路上表演了各种滑稽动作,引来了围观人群的笑声。 这样的笑声,不仅包含着人们对贫穷的嘲讽,更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送贫到江南水乡的仪式,就要温柔细腻一些。农历新年五大清晨,家家户户将垃圾和灰尘扫进竹篓里,然后乘小船把这些象征着“贫穷”的东西运到河边**。 在船夫的轻轻一推下,竹筐缓缓沉入水中,象征着沉入河底的贫穷和不幸。
河面上,送来穷人的小船来回穿梭,形成独特的景观。 船上的人们唱着歌或吟诵着诗歌,表达了他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送贫济困的仪式,更像是一场诗意的盛会。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送走穷人的仪式是不同的。
在太阳升起之前,每个家庭都会开始送穷人的仪式。 人们搭起炕席,清理一些炕土,然后送到田里。 在送贫的过程中,伴随着放炮、烧香、祭纸等仪式,意味着送走穷人,迎来新年的富贵和好运。
也有人用彩纸剪出**图像,孩子们把它们带到街上互相交换。 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叫“送走可怜的儿媳妇”; 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意味着“得到一个有福的人”。
送走穷人的习俗因地区而异,但总的来说,送走象征贫穷的东西或人。 具体来说,有几种方法:
清洁:人们在这一天进行大扫除,清理垃圾和废物,这意味着将贫困和厄运扫出门外。 在一些地方,垃圾也被倾倒在十字路口或河边,使穷人无处可去。
送走纸人偶:在一些地方,人们会把纸剪成小人偶(称为“穷儿媳妇”或“五个穷女人”),然后送走。 这意味着将贫困和苦难与纸上数字一起送走。 在一些地方,孩子会在街上与纸人交换,意思是送走贫穷的儿媳妇,以换取有福之物。
鞭炮:鞭炮也是送穷人的一种方式。 人们相信,鞭炮声可以吓跑可怜的鬼和厄运,迎来好运和财富。
填穷坑: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很多东西,这被称为“填穷坑”。 这意味着填饱肚子,不再遭受贫困的折磨。 同时,还有将垃圾倒入坑中掩埋的习俗,意为埋贫。
柳车草船:在古代,人们也会用柳条把车草编成船,送给可怜的鬼,让他们赶紧离开。 韩愈的《送穷》中提到了“打柳为车,为船打草”之道。
在送贫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不要把垃圾倒得太晚:虽然在穷人那天需要清理和倒垃圾,但应该不会太晚。 一般来说,最好在中午之前做,以免浪费你的财富。
不要破坏东西:在这一天破坏东西是不吉利的,因为它会毁掉财富和好运。 如果你不小心弄坏了什么东西,你应该立即说“新年平安”来解决厄运。
吵架打架不宜:送贫之日本该是和谐美日,吵架打架不宜。 这样一来,可怜的鬼就很容易趁机进入,带来厄运和不幸。
不要穿破烂的衣服:虽然穷鬼喜欢穿破烂的衣服,但在送贫的那一天,人们应该穿干净整洁的衣服,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果你穿着破烂的衣服,你可能会被可怜的鬼魂所困扰,带来贫穷和不幸。
送贫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特色习俗活动。 通过清洁、送走象征贫穷的事物或人、燃放鞭炮等方式祈求新的一年的财富和好运。
从民俗风情来看,虽然各地送贫的习俗不同,但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