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4年,元朝十四年,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一年。
今年,“元四大家族”中的两位前辈——黄公旺跟吴震两人都去世了,两个晚辈——倪展跟王蒙逃离世界的混乱。
乱世的花朵渐渐凋谢,天地仿佛一夜之间安静了下来。
但它从来都不是安静的。
倪赞慢慢凋零,萧索平淡无奇,就像他的画一样,修炼了一双冰冷的眼睛; 王萌感受着山峦的变化,时代的动荡犹如花草树木的繁华和枯萎,触动了他的眼睛,他无法摆脱自己的热情。
许多年后,倪瓒写了一首充满劝诫的诗给王蒙:
没有野餐鱼汤,他也不会做正式的奴隶。
陶朱凡丽逃了姓,像个渔夫。
王萌不听劝,一头扎进了险恶的政治深海。 也许他是对的,在那个时代,做一个逃离世界的“烟浪渔夫”,只是倪湛的一厢情愿。
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他们注定要走向相同的目的。
王萌的肖像。 资料来源:互联网。
王蒙(1308?),吴兴人(今浙江湖州? -1385),他的家庭关系可以简要列出
外祖父:赵萌[GF]982B[GF];
外祖母:管升;
舅舅:赵勇、赵毅;
表兄弟:赵峰、赵林......
这个家族是一流的画家,被誉为“三代七画家的家族”。 取而代之的是王萌的父亲王国用具,大家都比较陌生。 但王国也不是闲人,史书上说他写诗,擅长书法,喜欢收藏古籍书画等,在83岁高龄的时候,他还把自己的几首诗送给了元代大诗人杨维珍,杨维珍读后深受震撼, 并评论道“强而清爽,语言优美方便,这雪月中的神仙也是”。。仔细想想,王国奇一定是天赋异禀,不然赵萌怎么可能[gf]982b[gf]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他呢?
在父亲和母亲家庭的教育和培养下,王萌的成长过程非常顺利,算是有才华的“诗歌、书法和绘画都有家庭法则”。
赵萌肖像 [GF] 982b [ GF]. 资料来源:互联网。
年轻时,王萌以诗歌闻名。 《明史:文渊传》记载,“年轻时给宫里的话,任和玉有仁一看,说'这唐朝也是好句',就娶了姐姐的妻子。 靠一首诗赢得婚姻,只能说有些人的才华真的是老天爷的食粮。
后来,王猛北上元朝的京城,可能是因为他想利用祖父赵蒙[gf]982b[gf]的影响力,谋求半官位。 此行被同时代的顾影形容为“阁王爷咸亲,所以名字很重要”,不过,表面上看起来很漂亮,但实际结果却不如预期。
一方面,当时赵萌[gf]982b[gf]已经去世多年,以前的同事们只是礼貌地接待和唱诗给他的孙子,但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另一方面,汉族知识分子在元朝站稳脚跟,成为官吏,无论是科举还是推荐,都比其他朝代要困难得多。
最后,王萌留下了几首《告别》的诗,回到了家乡,独自一人回到了江南
财富和荣耀像水一样漂浮。
百年转瞬即逝,白马被淹死。
我又累又担心。
但捧着酒,昼夜互相劝说。
因此,山上到处都是月桂树,叶子茂密,枝条已经变粗。
如果你想帮忙,你还能要求什么?
在这首诗中,他明明有一双看穿荣华富贵的“慧眼”,只求在山里游历,却不知道他是否拥有同样超然的“智慧”。
元代的文人和医生基本上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主和隐藏的选择。王猛的外祖父赵萌[gf]982b[gf]经历了宋元革命,从元朝出来后被视为人生的污点,需要面对社会的冷嘲热讽。 等到王蒙和倪甪出生在元朝统治下的时候,他们长大后对这个朝代的抵抗和反抗已经减弱了不少,但相反,作为外来统治者,对这些江南文人的歧视和剥削却有增无减——这无疑让这些“新元人”产生了强烈的分离感, 而他们想要融入主流社会,却根本就不被允许进入,结果只能想办法退路。
说白了,绝大多数隐士,最初的决定是被动的,无奈的。
在“四元家族”中,长子黄公旺中年担任元朝小官,后来被诬陷入狱。 吴镇曾在乡村学校任教,后来通过儒家、道家和佛教学习《易经》。 出身富贵的倪湛承受不住朝廷的税收压力,干脆分散家家财,在太湖周围漂流,完全划船穿江湖。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在北京心灰意冷的王蒙也收拾好行李,逃到了黄鹤山。
王蒙画上的题词称自己为“黄鹤山人”。 资料来源:互联网。
据当地史料记载,杭州北部有高亭、黄鹤、桐口三座山。 三座山连山,峰峦叠嶂,郁郁葱葱,绵延数十里。 以黄鹤为最高峰,山峰陡峭,森林深邃,泉水藏在石崖中,云雾缭绕,犹如守守杭北门的勇士。 传说仙王安骑着黄鹤路过这座山,仙鹤鸣叫了几声,天上轰鸣,山峰应声,无穷无尽,故得名黄鹤山。
大约从致正元年(1341年)开始,王蒙迁至黄鹤山隐居,并在那里居住“黄鹤山在白云之中,使者愿意......在百花楼,他是个酒鬼,铁笛很小。生命。
他在山顶上建造了“虎河尼姑庵”,从此自称“黄鹤山”,以外来山人的姿态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 在山上,他临檑史迹,朗诵诗画画,有时请朋友来欣赏画作,有时下山参加文人聚会,生活显得相当自满。
然而,当他在黄鹤山迎接日出日落时,他的内心其实并不平静。
王萌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画画,但主题可以归结为简单的两个字:隐居。无论是《钓鱼隐图》《高隐图》,还是《山居图》《隐居图》《迁徙图》,都指向了这个主题。 在绘画史上,隐居之于王萌,就像隐居之于诗史上的陶渊明一样。
问题是,无论是陶渊明还是王萌,隐居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事实,是一种日常生活——不像官场和世俗界的一些文人、医生,需要不断写隐居的主题,把梦想寄托在上面——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费心用文字和笔墨描绘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也许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他们的心太躁动,要以隐居为主题,强化塑造自己的状态。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是陶渊明或王萌的镇静剂。
据说王蒙一生中多次画过葛洪迁徙到罗浮山,我们至今还能看到其中的两幅,一幅名为《《葛之川迁徙地图》。,另一个标题“渡川的迁徙地图”。以显示差异。
两幅画的共同特点是,画中的葛洪不是牵鹿就是骑着牛,穿着仙女般的超凡形象,但背后却是一大群家人在搬运和拖着家人,不仅是他的妻子和孩子,还有扛着担子把生活必需品搬上山的仆人。 一路到山峦,瀑布和泉水,茅草屋覆盖了群山,提前到达的仆人已经完成了洒水和清扫,等待着主人的到来。 相较于传统的隐居画,王萌的两幅画蕴含了太多的“多余信息”,不该画的妻子、孩子、仆人、杂物,似乎在一点一点地蚕食着隐居的意义。
王萌,《葛之川迁徙图》(局部)。 资料来源:互联网。
王萌的《知川迁徙地图》(局部)。 资料来源:互联网。
王萌为什么会这样画?
当这么多的人和事涌入山中时,所谓的隐居,不过是换个地方过尘世生活而已。 这正是王萌的心态,他逃进了黄鹤山,在山里,心在山外。
葛洪是金朝两时期的道士和炼丹师,早年也是书生,因军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在王蒙看来,葛洪虽然是著名的道士,但他的隐居却有一种休眠的意义。 逃到世界之外的山上,但不是世界的心脏。 这与其说是历史上的葛洪,不如说是王萌在现实中对葛洪的自我投射。
在王萌的时代,也有文人医生被迫隐居,别无选择,只能逃离世外桃源,他们有的隐藏了很久,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有的从不放弃,等待机会。 差异,有写诗画的痕迹,要看个人的气质。
王萌的朋友倪瓒喜欢在江湖上划船,朴素稀疏成为他画作的基本特征。 他的风景往往只是几棵枯树、一湾稀疏的水面和一座隐隐约约的远山,构成了画面的所有元素,甚至没有一个个人形象。 这显然不是真实的世界,却是倪湛的内心世界。 换句话说,他的画作是他脱离现实的一种方式。
倪湛的《荣膝禁食图》。 资料来源:互联网。
而王萌恰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特点是复杂而深邃,山峦沉重,密不透风。 他的山水,“被山水覆盖,山谷缠绵,森林茂密,房屋凹凸不平,仿佛绵延千里”,甚至隐居给人一种喧闹的人的感觉。 这或许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风景,甚至画中一家人的隐居也是真实事件,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画面下一颗汹涌澎湃的心,总是与现实密不可分。
王萌的《顾区林屋图》。 资料来源:互联网。
如果说文人画是画家心灵的呈现,那么王萌和倪瓒则处于动态和静止的对立面。 难怪倪瓒不停地写诗,劝说这位老朋友做个真正的“烟浪渔夫”,不要执着于名利。
致正十八年(1358年),在宣布隐居黄鹤山十多年后,王蒙在一幅“高隐图”上刻下了这样一首诗:
我在白云中,我没有忘记青山。
这座城市的奇观,我不知道如何返回。
走了的人是不能被说服的,谁来对那些来的人负责。
躺下看着鸟儿归来,山云无所事事。
过去和未来不在他的视野中,只有现在的青山白云才值得怀念。
然而,矛盾的是,就在朋友们以为他已经收敛了自己的心时,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萌准备出山了。
王萌:《顾区林房图》(局部)。 资料来源:互联网。
从致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平江路(今苏州)开始,张世成以苏州为中心发展成为分裂势力,麾下招募了大批江南文人和医生。 王萌出山的具体时间不得而知,但还是有一些线索有待发现。
致正二十一年(1361年),奇人习英珍去苏州负责凌英概念。 致政二十四年(1364年),王蒙为习应贞绘制了一幅《竹石流泉图》,题词称其为“新斋师”,有趣的是,这幅画中有两个题词,一个是后来著名的皇帝姚光孝另一个是“北国十友”之一。王兴
王萌的《竹石流泉》。 资料来源:互联网。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沟通循环。 首先,习英真融合了儒家、释义、道家,绕过了阴阳技和军事战略的数量,姚光孝跟着他学习兵法和战略; 其次“北国十友”。当时是苏州的一个文人圈子,以高奇为中心,核心成员包括徐本、张宇、王兴等人,但他们并不是纯粹的文人聚会,而是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和政治倾向,其中不少人此时成为了张世成的幕僚。
由此可见,至迟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之前,王蒙已经出山投身于才华横溢的苏州文人圈,一方面跟随习英真学习军事战略,另一方面在张世成手下担任官职。
因此,石守谦在《山谷:中国山水画史与观众》一书中说,王蒙的隐居是“在动荡中观望隐居”。隐居不是生活的目标,而是世界的准备。 看着世间隐居的局势,他也思考着自己未来的事业方向。 这也是当时整个江南文人圈的真实心态写照,包括“北国十友”及其相关密友。
王蒙的《秋山小庙》就是在这个时期前后画的,画上有两首他的题词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边城的鼓号抱怨青丘,坐起来伤心不已。
露珠下垂,树木洁白,星光乱糟糟的,河水潺潺流淌。
百年来,南北人空虚苍老,天下如浮。
不用急五湖归来,你想去松花看神舟。
诗中加入WTO的感情尽显,“不急五湖归来,而是去松花看神舟”的精神,仿佛两个人写下了“躺着看鸟儿归来,山云闲置”。 但这才是真正的王萌。
正是这种矛盾的性格,使他在中国文人绘画史上开辟了一条与前辈和同时代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在技法和表现力上深刻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由于家庭背景,王蒙的笔法和美学深受赵蒙[gf]982b[gf]血统的影响,追求古意,尊重唐人的风格。 黄公王曾说,王蒙“是天神,他的汉墨渗透到晋汉王朝”。 《晋汉》有点夸张,但唐朝、五代、北宋的名家都是他追求的对象,尤其是王伟。
王萌的朋友陈维音曾说,王萌的“前身一定是王马杰(王伟),黄湖溪山如沧江”。 明朝的人也说王蒙是《王伟转世》。。无论是书法还是经验,两者都有一些特殊的联系。 王维算是文人画的鼻祖,但纵观他一生的起起落落,从年轻时的野心到事业一帆风顺,中年地产在漱江,进入半官半隐的状态,再到安石起义被俘虏,被迫接受虚假的职位, 虽然事业在晚年逆势上升,但最终还是活在了忏悔和自责的情绪中。这其中的经历和心情都和王萌颇为相似,难怪他写下来的时候有一种亲切感。
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评论说:王蒙的画作都是对唐宋时期的模仿,如果董(元)、居(冉)、李(程)、范(宽)、王维,都可以相似,如果在雕刻作品上,袁姬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是相当高的,也是相当准确的。 王萌的性格矛盾体现在笔墨上,就是密密麻麻的山川,密不透风的布局,郁郁葱葱的深邃气息,处处透露着他内心的挣扎。 当别人追求画面的空虚和简单时,他创造了一个“真实”和“丰满”的世界。
王萌,《太白山》(局部)。 资料来源:互联网。
在技术上,王萌已经掌握了几十个前辈严格的法律,并将其应用到他自己的画作中。 该方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用于表现山石树皮的纹理,其中,山石的方法主要包括亚麻、雨滴、解开、牛毛、折叠带、大小斧头劈开等,树体皮法则有鳞片, 绳索、水平绳索等,以各自的形状命名。为了表现浓密而深邃的绘画,王萌在前人的亚麻布基础上创作了它揭开跟牛毛,传达出一种奇特而深邃的质感,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都属于山水画的范畴,但王萌的山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高菊涵在《山过江》中所写:“在王蒙一生的作品中,人物和建筑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样的女人总是靠在门槛上,同样的男人要么坐在渔船上,要么坐在同样的茅草屋和敞开的亭子下看书,甚至可能是同样的书, 但角色周围的景观正在酝酿着惊天动地的变化。 让王萌的画作生动可观的不是风景的点缀和装饰,而是风景本身。 ”
《青边隐居》被认为是王萌的杰作之一,应该说这幅画是王萌作品中最隐居的一幅——全画中只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拄着拐杖走在山脚下,一个坐在山坳茅草屋的床上, 所以安静的氛围确实适合隐居。然而,人物是安静的,但风景却不是。 画中主要的山景来源于王萌故乡吴兴的卞山(又称本山),但显然经过了王萌的艺术处理,以至于乍一看,山就像是一条龙脉,却充满了狰狞诡异。
王萌的《青边隐居》。 资料来源:互联网。
这种让观者心里不舒服的山水画风格,很让人想起另一幅名作,北宋郭习的《早春》。 《青边隐居》在布局和手法上确实深受《早春》的影响,甚至意图都是一样的。
郭习的《早春》。 资料来源:互联网。
在《早春》中,郭习怀着强烈的不安感和感激之情摆动着这幅画,恰逢宋申宗领导的改革开始,因此这幅画被认为是帝制改革初春的象征。 王蒙的画作《青边隐图》是在致正二十六年(1366年),当时他的家乡吴兴被卷入张世成和朱元璋的军事较量中,长江以南不稳定的信号已经非常明显,此时的隐居只是一种奢侈,所以虽然叫《隐秘图》, 整个画面充满了不稳定的气氛。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董其昌称这幅画“精神抖擞,纵横交错,狮山桥(王萌)是他人生中第一个骄傲的风景”。。高菊寒也说,这是创作天赋的闪光,但不能重复,甚至王萌也不能重复。 他认为,这幅画有一种表现主义的色彩,是汹涌的、神秘的、不落俗套的、令人不安的。 这种不安,可能与正在进行的战争有关,是艺术家作品中从外部对混乱世界的投射。 摒弃山水画的既定公式,打破观众的习惯性期待,是王萌的创新。
历史资料显示,《青边隐居图》完成不到半年,边山所属的湖州路就被朱元璋收入囊中。 一年后,苏州城破,张世成自杀,王蒙逃入黄鹤山。
陈传熙在《中国山水画史》中说,王萌广泛研究了元代以前各派的画法,他接受了赵蒙[gf]982b[gf]的影响,特别是董元、居然和郭习的画法,但最终脱离了他们,形成了自己画山山的模样, 数以千计的岩石和数以千计的沟壑,复杂而阴郁。在“四元家族”中,王萌的技法最全面、最精通、最多样化。 不过,陈传熙对王蒙在石阴之间反复横跳持保留态度,对倪湛这个心无旁骛的隐士持佩服,认为王蒙的画作在技法和功劳上都比倪甗高,但影响和深刻印象却不如倪甗天赋和成就的高水平,不在于技艺的煎熬,而在于思想和感情
王萌,《关山小庙》(局部)。 资料来源:互联网。
画完《青边隐居》两年后,明朝建立,“比倪湛更豁达、更多愁善感”的王蒙准备再次迁入黄鹤山。
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王萌依旧痴迷于外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心里有一种“时间不等我”的焦虑感。 关于是否要出明朝,他的朋友杨骥、杨维珍等人都反对,但王蒙却不听劝,所以这次出山的过程很搞笑:
黄鹤不肯在意,长明转身。 陆丰铁龙君(指杨维珍),其因何。 龙钧没有停止劝说,但他居然触动了龙钧的怒火。 捧着黄鹤的衣服,醉醺醺的和黄鹤一起生活。 黄鹤不敢走,绕着三花树飞来飞去。 半夜,铁龙喝醉了,醒不来,黄鹤也无处可飞。
杨记《黄鹤之歌》(节选)。
意思是朋友劝王萌不要出门,但王萌不听,“长明转身”。 最后,杨维珍大发雷霆,用酒的力气扯了扯他的衣服,骂了他一顿,让王萌不敢动弹。 然而,到了后半夜,杨维珍已经喝醉了昏迷不醒,王萌趁机逃走了。
这一次,王蒙远离江南,北上山东泰安担任知府。 离任时间不长,按照《明画》的记载是三年,刚好够完成一部杰作——“戴宗米薛图”。
据说,王蒙在王府时,在府邸里能看到泰山,他高兴得面对泰山,在丝绸上作画,“三年就画好了”。 我的朋友陈维云(陈维音的哥哥)当时在济南当官,有一次去拜访王蒙,王蒙把这幅画给看了。 下大雪的时候,山景越来越精彩,陈维云道:“把这幅画换成雪景怎么样? 随后,陈维云“用小弓扛着粉笔玩”,粉落在丝绸上,顿时变成了雪景。 两人面面相觑,都对这次合作感到惊讶。 王萌随后为这幅画题词:大宗混血图。
陈维云临走时,王萌把画给了他。 此后,陈维云的后代将这幅画珍藏了百年,并在成化时期将其卖给了嘉兴书画家姚寿。
泰安当官三年后,史书上没有记载王蒙的下落,他很有可能回到江南。 《明史》说,王萌“尝到了胡维勇的私事,参加了郭川和智聪和尚的会面,看了这幅画”。可知,他曾经踏足南京,并以自己的画名,与胡维勇等帝国高官建立了一定的私人关系。
但随着朱元璋的统治越来越稳固,这位有政治习惯的铁血皇帝开始净化王朝的政治队伍,从一群江南文士开始,尤其是那些曾在张世成政权任职的文士。
发生的第一件事正是陈维云。史料记载比较模糊,只说“坐事被杀”,具体事情没有说,时间大约是洪武四年(1371年)。 陈维云不愧是曾经与王萌合作过的“画痴”,在行刑前“画得很平静”。 随后,被称为“武中四大师傅”和“北国十友”的那群人也陆续被招募进来高琦, 杨骥, 徐本他们都意外地死了。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在张世成政权中。 其中最尴尬的就是杨骥,他和杨维珍一起劝说王蒙不要做明朝的官员,其实他自己也曾是明朝的官员,后来回山西当使,却被诽谤抢劫,被处苦役,累死。
高琦的肖像。 资料来源:互联网。
而一直远离政治、劝说王蒙当“烟浪渔夫”的倪湛,最终也没能逃出明朝的牢狱之灾。 洪武七年(1374年)11月出狱后不久,病逝。 不知道得知噩耗的王萌当时身在何处,心情如何。 虽然野心大相径庭,画风也大相径庭,但嚣张跋扈的倪赞一直很佩服王萌,毫不吝啬地给予了最高的赞誉:
笔好右军王,满满邵文。
王爷笔能扛起三脚架,五百年来没有这样的王者。
倪湛的《王书明画》。
把王萌比作书圣王羲之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作者宗兵这个评价就像黄公王说王孟“深入晋汉”,是不是太好了是另一回事,但同情是肯定的。 所以,倪湛的死,对于王萌来说,一定是永远失去熟人的痛苦。
就在老朋友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中凋零,苏州活跃的文人圈子陷入屠杀之时,王萌也走到了同样的下场。 也许他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天,但他不知道会采取什么形式。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维永因叛国罪被杀,朱元璋趁此案追杀胡党。 王萌因进入胡维勇家欣赏画作而受到牵连,**被关进监狱。 入狱五年后,他终于病死在狱中,一个时代就此终结。
晚年,王萌有一幅《华西捕鱼隐图》,河两岸桃花、渔夫捕鱼、山脚下山寨,无都是经典的隐居场景,再也没有乖张狂躁的画面。 此时,他的心境是冷漠的,但也是绝望的:
少年英雄们知道谁在那儿,白发烟浪自由自在。
永恒的荣耀如梦,笑容将蓝眼睛对沙鸥。
王萌的《华溪钓鱼的隐藏图景》。 资料来源:互联网。
王萌,《华西捕鱼的隐藏图景》(局部)。 资料来源:互联网。
中国山水画有一个从“无”到“存在”的发展过程,从北宋画家注重客观的外在物件、淡化自我的状态,逐渐转向元代画家注重绘画和情感的自我表达。 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北宋的山水是“无我之境”,元朝的山水是“我之境”。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在画作中得到了更直接的表达。 其中,“子九(黄公旺)有它的静谧,倪豫(倪湛)有它的超越,王蒙有它的精神,梅道人(吴贞)有它的精彩”。,他们四人各有各的功绩,载入史册。
王世珍明仁的《艺术园方言》云:“景地大,小李变了; 荆、管、董、菊又变了; 李成和范宽又变了; 刘、李、马、夏又变了; 大白痴和黄鹤又变了。 ”唐朝有李思训、李兆道和他的儿子,在宋初期,有景浩、关通、董元、菊然,在北宋,李成和范宽,在南宋,刘松年、李唐、马、夏贵,元代有黄公旺、王猛。 作为山水画史上的最后一个转折点,王萌的地位可见一斑。
正如郑伟在《中国画史》一书中所说:“四元派在中国画艺术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从变化的角度看,与印象派在欧洲绘画中后期的地位相当相似。 它从对真理的非常科学的追求转变为画家感情的表达,使自然美和画家的精神美融为一体。 绘画艺术的真实性不依赖于自然物体,但它也不失去物体的真实性,成为纯粹而结晶的艺术作品。 ”
1385年,王蒙去世时,黄公王和吴镇已经死了三十年,同为一代人的倪湛也已经死了十年。 “世间伤了好几次,山形还在枕着寒流”,回首往事,一辈子纠缠不清、矛盾矛盾、**的王萌,和他笔下的风景,多么像时代的挽歌,最后的声音。
引用:
明]王世珍:《艺术园的方言》,凤凰出版社,2009年。
董启昌:《画禅室随笔》,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
清朝]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陈世增:《中国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
潘天寿:《中国画史》,商务印书馆,2019年。
方温:《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
陈传喜:《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
石守谦:《山与谷:中国山水画史与观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
郑伟:《中国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年。
高菊涵:《江对岸的山:元代绘画(1279-1368)》,《生活、阅读、新知识》,联合书店,2009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