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一个古老而古老的节日

小夏 社会 更新 2024-02-05

农历新年期间挂灯笼是南方地区的习俗,红灯笼衬托出春节的喜庆祥和气氛。 摄影:Li Yun Bright**。

2024年“紫禁城春节”数字文化节吉祥物龙包 李云亮摄**。

图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妲己葫芦挂屏,是清宫春节期间使用的。 摄影:Li Yun Bright**。

五大祝福即将到来。 春节期间,书写和粘贴祝福字是一种传统习俗。 图为清朝五皇所写的福字。 摄影:Li Yun Bright**。

百节年是第一,四季春是第一。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新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独创文化,但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 早在隋唐时期,春节就已经传遍了东亚国家。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影响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爱上了春节,庆祝春节,甚至将春节列为自己的法定假日。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定为联合国假日。 这不仅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造福人类,也为春节的延续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1.从“农历新年”到“春节”。

1912年建国之初,为了与西方接轨,采用了公历时代,从那时起,中国就有了两个新年。 公历1月1日是新年,正月初一也是新年。 1914年,袁世凯对传统节日进行了重组,将农历元旦、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分别改名为春节、夏节、秋冬节,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完整节序。 100多年来,四大节日一直沿承下来,但在四个新的节日名称中,只有“春节”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成为农历新年的标准名称。

农历新年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它有时仅指农历正月初一,是标志着新年到来的节日,历史上有很多谚语,如“元旦”、“正旦”、“正日”、“元正”、“元旦”、“元旦”、“三元”、“正潮”、“元辰”等。但更多时候,春节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新年”和“新年”,是以年末年初为中心的一系列节日的总和,围绕年周期的转换而形成。 “一夜是两年,五更分成两年。 “新年被农历除夕划分,包括年末和年初。 年终活动以繁忙的一年为主题,年初以迎新年为主题,主要包括小年、除夕、新年(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等,是告别旧迎新、欢新喜庆的节日, 所有家庭团聚,欢乐与和平。

2.来自历史的深处。

春节作为一年正年初,与“年”概念的形成息息相关,而“年”概念的形成与历法的进步密不可分。

作为年、月、日的排列方法,天文意义上的历法有三种类型,即阳历、阴历和阴阳历。 简单地说,太阳历是基于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用现代术语来说大约是365年2422天)是基本周期,正常年份为365天,闰年为366天,与现行公历相同。农历是以朔望月(月相变化的周期)为基本周期的月份,12个月变成一年,354或355天,目前阿拉伯国家采用的是农历。 早在夏商三朝之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同时考虑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历。 据《尚书》记载,尧帝任命习和家的有德之人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掌握其规律,赐给百姓时间,“三百六十天有六天,闰月四时定。 由此可见,当时一年366天是可以确定的,可以通过设置闰月来调整阴阳,使每个月都对应月亮的盈亏变化,每年都符合春夏秋冬的变化。

在夏商周及以前,“年”有不同的称谓。 《二丫世天》记载:“夏说年,商说礼,周说年,唐煜说。 “年”的原意是庄稼的收成,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类后露的象形文字。 “说”云:“年,蛊成熟了。 “一旦谷物在一年中成熟,人们就使用谷物成熟的周期作为时间单位,称为一年。 有了“年”的概念,也可以确定一年的开始。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时间的开始,认为它对秩序的建设具有根本意义。 夏朝、商朝、周分别以建音月(夏历一月)、剑州月(夏历十二月)和建子月(夏历十一月)为“年初”,为新年习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缺乏文献记载,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夏商时期之前人们做了什么。 到了周,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新年习俗。 周人在夏历十一月初一开始新年,正月的年终祭祀、庆典和吉祥行为构成了当时新年的基本内容。

年终祭祀是蜡祭、蜡祭等一系列仪式,既报答各神,又怀念和赏识祖先。

关于蜡祭,在《礼与祭》中有详细记载。 蜡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报答神仙的保佑,即所谓的“古君子,让他得到报答”。 祭祀对象主要包括:仙寺(即神农)、司司(即后记)、白谷(即白谷的种子)、侬(管理农业和传授农业技术的农业官员)、邮表(即监督耕种的田间官员的临时行政办公室和田间标志)、飞禽走兽(如猫、虎等)、方(即 堤岸)、水雍(即水沟)等,体现了古人的原始信仰和朴素而深刻的感恩之情。在前秦时期,蜡祭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礼记》中记载的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可以很好地反映这一点:“子公看了看蜡,孔子说:'给它,就快乐? 他说:“一个国家的人民疯了,他们不快乐。 自贡虽然无法理解蜡的“喜悦”,但“一国人人都疯了”的场景,足以说明蜡祭祭对百姓的重大意义。

蜡祭也是年末,祭祀的对象是五祭的祖先和神灵。 五礼指门、家、井、炉、中光,人们崇拜它们,感谢它们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蜡像节和蜡像节的举办标志着农业生产的结束,具有标志着一年中生活转变的意义。 之后,人们会举行盛宴和喝酒庆祝。 《诗经风七月》最后一章诗句之间所描绘的,是宴饮、欢庆、热闹祥和、欢享新春的场面。

在周,过年的日子大多被称为“正月吉日”,在宫廷里举行盛大的仪式,王公官会见天子,天子举行宴会活动,表彰和奖励王公官的功绩。

农历正月的吉月,也是颁布政令、法律、教育人民的日子。 政府会把百姓需要知道10天的各种政策和法令挂在天子和诸侯宫门外的高楼上,让百姓看到。 地方官员向社会基层传播各种法塔玛,以便每个人都可以相互检查。 周元年,更多的是利用新年开年、新年更新的机会,颁布法令,推动灌输,以保证新年全社会的有序运作。

毫无疑问,过年习俗早在周就已经形成,春节至少经历了3000年的生命。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了“太初历”,将建音月(夏历一月)重新定为正月,使夏历正月初一成为一年的第一天,年终活动也相应移到了新的时间。 2000多年来,农历新年基本上是从夏历一月初一开始的,今天仍然如此。

3.为什么它会持续数千年?

14500年前,南朝人宗义在《荆初年纪》中描述了当时的“春节”习俗和活动:“农历正月初一是三元日,也是......“历史记录”称为月底。 公鸡打鸣,鞭炮和草在院前燃放,以驱邪。 年长和最小的都穿好衣服并受到祝贺。 喝胡椒和柏树酒和桃子汤。 进入吐苏酒,胶牙胶。 下五鑫板。 进入敷布散去,但服用了鬼丸。 每只输入一只鸡。 做桃板建家,叫仙木。 喝酒的人从小就开始喝酒。 文中提到的最流行的习俗和活动,如入椒柏酒、喝桃子汤、入土苏酒、胶牙饺子、放下五进鑫盘、进内穿衣、端上鬼丸、挂桃木板等,都是当时最流行的习俗和活动,但在今天的春节生活中却看不到。 至于鞭炮,虽然今天还在使用,但形状却大不相同,燃放鞭炮的目的也不再是“辟邪”。 这种古今的明显差异,清晰地揭示了春节期间的时代变迁。

其实,只要我们看一下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就不难发现,春节是一脉不断的。 不仅节日的习俗在变化,而且节日的持续时间、空间和名称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然而,尽管发生了种种变化,春节却从未消失。 事实上,春节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超越了时空,从先秦时期到现在,成为一种永恒的、源源不断的文化传统。

春节持续下去,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

一、春节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是中华民族的原有文化,而历经5000年、以国家形式发展的中华文明,是春节继续存在的基础。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树,那么春节就是这棵树带来的美丽花朵。 树木生长旺盛,鲜花盛开。

其次,历法的长期稳定和放假制度的建立,为春节的传承提供了保障。 节日是附在历法上的,如前所述,三代人以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阴阳历,既考虑了回归年,也考虑了朔望月。 虽然历法的计算越来越复杂,但编制历法的原理却长期稳定,这也为春节的继续存在提供了条件。 此外,假期制度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汉代和汉代时期,我国建立了完善的放假制度,给各级官员各种法定假日,放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节假日制度较为完善,农历新年成为放假时间最长的节日; 晋、袁都遵循中原王朝的放假制度,过年平均休息3天; 清朝比较重视过年,以印章和印章为标志,节日持续了近一个月。 放假制度的实施,不仅给了官员庆祝新年的时间,也加强了官方对这个节日的认可,引导社会各界传承和践行这个节日。

三是政民特点造就了一大批春节传承人。 中国大量的传统节日不是简单的民间节日,而是具有政府和人民共有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在农历新年期间。 政府与人民的共享,不仅意味着统治阶级将像老百姓一样亲自参与节日的各种习俗和活动; 此外,官方还将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活动,使节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时间和空间。 农历新年的特征早在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元正王朝将是典型的表现。 秦汉之后,元正王朝将代代相传。 当时,一方面,京城的文武官员、皇帝的亲戚、全国各地的官员、外国使节向皇帝表示祝贺,并献上礼物; 另一方面,皇帝通过礼品和宴席回馈官僚和大臣,从而确立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君臣和尚之间和谐温馨的关系,维护国家的大团结。 节日的生存取决于庆祝节日的人,庆祝节日的人越多,节日的生命力就越强。 春节历来是政府和人民共同的节日,庆祝春节的人很多。 丰富多彩的祭典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春节多重功能。 通过长期的积累,春节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习俗和活动,如祭祀炉灶、拜祖、扫房、忙年、贺年、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参观庙会、赏灯、踩高跷、划船、宴饮会、舞狮、舞狮、 等。 其中,不仅有礼仪、饮食、衣着,还有社交互动和娱乐活动。 这些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尊敬、感恩、睦邻友好、阖家团聚、社会和谐,承载着世界平等的价值观和理想。 人们参与其中,是为了协调天人关系,更新社会关系,调节个人的身心关系,使春节具有加强个人与家庭、家乡、地方和国家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社区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功能,从而深深植根于社会结构中,成为一种文化传统。社会成员不能抛弃。

四是不断更新、开放包容的春节文化,不断赋能春节的传承。 春节不是一个僵化封闭的文化体系,它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纵观历史,不同朝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时代特点,发展出与时俱进的习俗和活动。 南朝人民放鞭炮辟邪山,当代人则用火药鞭炮来表达对新年到来的喜悦和祝福。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喜欢发送新年贺卡,而今天的人们在微信上表达新年祝福是时尚的。 放眼全国,各地人民总是充分利用本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活动。

新的一年如火如荼。 春节文化蕴含着物质富足、社会和谐、精神繁荣等人类共同生活的理想,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它能够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 而对世界来说,春节必然会在文化交流和互鉴中传承和发展。

作者: 张波, 研究员,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研究院

相似文章

    春节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

    让亿万中国儿女欢欣鼓舞 欢庆团圆的春节,如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熠熠生辉地熠熠生辉。那么,这个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 民族情怀的节日,是何时何地起源的,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俗称 新年 新年 新年 等。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元年,是集除旧穿新 祭祀神祖 祈福辟邪 亲友...

    一个古老的节日如何在年轻人眼中焕发活力?

    旧年的味道是除夕的家庭聚会吗?是全家在街上买年货吗?是收到满怀期待的年钱吗?这些是我们一年的味道。春节期间,舞龙舞狮 唱歌剧等传统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有消失的趋势,过年等传统习俗似乎正在衰落。乡村过年活动的丰富性与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其自身独特的内涵和魅力正在逐渐消退,那么过年的味道如何才能引起年轻...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团聚和庆祝的时刻。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 鞭炮 春联 团圆饭等。人们会穿上新衣,探亲访友,互相发红包,祝愿彼此在新的一年里事业顺利 身体健康 阖家幸福。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旧迎新。人们也崇拜他们的祖先,并祈求家人...

    重阳节的由来,详细诠释了这个古老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

    重阳节又称 升天节 和 老人节 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九举行。这一节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起源和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重阳节的起源。关于重阳节在历史上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中阳节...

    2024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平遥中国年”启动

    月日,以 龙腾新时代,生机勃勃的中国年 为主题,年 我们的节日,春节 平遥中国年 在山西平遥有建会议中心正式启动,平遥IP同时发布。年平遥农历年活动从月日 农历日 开始,到月日 农历正月日 结束,为期天。活动期间,将举办 龙翔丰瑞 迎新年 龙跃凤舞新年 和 龙章丰彩 祝贺 新年 三个板块的项活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