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进入了一本《玩灯笼》的书,这本书是关于陕西省关中民俗的《玩灯笼》,从画风到内容都非常地域化,北方人读起来应该会想到童年。
小时候也有赏花灯的习惯,尤其是农历正月初十五的元宵节,县城会举办元宵节,在小庙里挂灯笼猜谜语,在河边放烟花,在街上游行扬歌队和高跷队, 非常热闹。不过,绘本中提到的“射灯”,我们这边还是没有。
陕西的“打灯笼”习俗一般是叔叔送给侄女或侄女,一对灯笼,十支蜡烛,连续12年。 收到灯笼后,孩子们每天晚上都玩到农历正月十五,然后把灯笼烧掉——如果不烧掉,第二年就要继续制作旧灯笼,大叔会患上红眼病。
哈哈哈,感觉好多习俗都给舅舅准备了。
说到绘本,虽然这本书里的习俗和我们不一样,但画中的风景、人物、衣着,真的让人回到了童年。
开篇是一场大雪,天地之间有广阔的空间。
然后是新年第一天出来拜旦的人群,红衣红袄,虎帽,气球,灯笼,糖葫芦,孙悟空面具,......五颜六色的圆点点缀着白雪皑皑的风景,寒冷的冬日也变得热闹起来。
光是这张照片就把我带回了童年。 拿着烟袋和烟壶的,像我二叔的,戴着口罩玩的,像我的两个表哥,那个拿着糖葫芦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就是当年的我。
故事的主人公叫赵迪,一个带有时代印记的名字,也让我想起了很多同龄人。
农历正月初五,赵迪终于盼望着舅舅,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灯笼,然后提着灯笼去找村里的其他小姑娘一起欣赏灯笼,一起玩灯笼。
当他们玩得开心时,他们遇到了顽皮的男孩,他们故意用灯笼打女孩,然后在女孩的尖叫声中笑着跑开了。
农历正月十五,大人都出来了,玩灯笼的场面越来越壮观,招娣们也多了玩乐。 但毕竟是点灯的最后一晚,孩子们还一边转圈一边唱童谣,“灯笼会亮,灯笼会烧掉,灯笼会出去睡觉。 ”
最后,是时候触摸灯笼并点燃它了。 不知道是谁带头的,所有的灯笼都在燃烧,大家顿时安静下来,看着火焰一点一点的,把灯笼烧成一个黑洞。
故事的最后,赵迪躺在炕上,满是说不出的失落,不明白为什么过年就这样结束了。
直到眼泪朦朦胧胧,她才想起去年农历正月十五夜,她也是那么伤心,但今年是过年,也就是明年就要过年了。 想到这里,她终于笑着睡着了。
纵观全书,这本绘本除了对风俗习惯的介绍外,对环境、氛围、人物心理的描写也特别动人。
无论是文字还是插图,都像是一首散文诗,厚厚的积雪,五颜六色的棉袄和头巾,调皮的臭男孩,呼啸的寒风,一路奔跑的狗,火中燃烧的灯笼,......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如此生动,让你能闻到冬天糖葫芦的甜香,听到孩子们欢笑嬉戏的声音,感受灯笼燃烧时淡淡的热浪和光芒。
这些影像和情感如此逼真地再现了我们的童年记忆,而那些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点点滴滴,在这一刻如此清晰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绘本里的赵迪,和我们每个人一样,盼着过年,盼着玩灯笼,盼着属于孩子的淳朴和快乐。 当一切都结束时,失落和不情愿是如此真实。 但就像赵迪终于想通了一样,虽然今年已经结束了,但她明年还会回来的。
这就是这本绘本的魅力所在,我被它感动了,不仅因为它的风格和内容,还因为它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当我给宝宝读这本图画书时,我不停地告诉他:“看,这是我妈妈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