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个人修行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获得三种认知。
第一个认知是无常,这意味着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第二个认知是“苦”,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的,“苦”来自“不满”。
第三种认知是“无私”,这意味着你不存在。 也许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程序中,也许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幻觉。 我可能正在产生幻觉。 第一部记载这一思想的佛经称为《五蕴空性经》。
《五贱空藏经》记载了佛陀与五僧的对话。 当佛陀偶然遇到五位僧人时,佛陀用逻辑推理引导五僧思考哲学问题,让他们意识到构成“自我”的五蕴都是虚幻的。 这五位僧人领悟了佛陀的教诲后,立刻从普通僧人变成了阿罗汉,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那么五蕴是什么呢? 五蕴是构成自我的五件事
1.颜色聚合体是人体;
2.接收五蕴是人类的基本感受,如痛苦、快乐、忧虑等;
3.思维是人的基本感知,如视觉、听觉、嗅觉;
4.五蕴是指我们的心理形态,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包括一些复杂的思想,一些习惯和行为倾向。
5.认知是指人类的意识。
佛陀一般从事哲学思辨启发式教学。 佛陀问第一位僧人,你认为你的身体是你的吗? 僧侣回答说,是的,身体是我的一部分。 佛陀说,如果某样东西是你的,那么你应该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和控制它。 例如,如果你的身体生病了,你能说它会被治愈吗? 如果你看起来不好看,你能马上让自己看起来好看吗? 僧侣回答说他不能。 佛陀说,既然身体不在你的控制之下,它就不是你的一部分。
佛陀对第二位僧侣说,我们的基本感受不受我们的控制。 当我们痛苦时,如果我们不想,我们就做不到。 所以感觉只是影响你的东西,而不是你的一部分。 通过类比,佛陀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一个五蕴是自我。 只有你能控制的才是你自己的。 如果这样理解,佛陀的这些教诲也是非常接地气的,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深不可测。
既然佛陀说“我”不是五蕴,那我是什么呢? “我”存在与否? “我”是五蕴以外的东西,还是五蕴(即意识)的第五蕴? 意识是与其他事物相连的,但其他事物并不构成自我,真正的自我是其他五蕴与意识的分离,剩下的一点点东西就是自我? ......你如何理解“我不存在”这句话? 也许是佛经的翻译或其他问题,后世还没有明确表述。
因此,单靠学佛是无法真正理解佛法的,必须通过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真正领会佛陀的意思。 每个人的经历、经验、环境、身体状况等等都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修行者也有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我们所知道的是,“我”确实不是我们自己的“国王”。
无私的心理学
对于一些脑部疾病,医生会切开患者大脑左右两侧的胼胝体,使患者的左右脑无法交换信息,这为科学家研究大脑提供了机会。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左脑控制着身体的右半部分,右脑控制着身体的左半部分。 如果你让病人的左眼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请现在出去散步”,他会站起来这样做。 请注意,只有他的右脑知道这个命令,而不是左半球。 负责语言的区域在左半球。 现在他出门的时候,你走过去问他,为什么要出去? 猜猜他会怎么回答? 左脑负责回答问题,但左脑看不到音符,也不与右脑交流,所以左脑不知道“自我”为什么要出去,对吧? 患者的正确回答应该是“我不知道”。 因此,左脑方法是当场为你编造一个答案,例如,“我要买一罐可乐喝。 左脑确信它编造的答案,左脑认为它已经做出了出门的决定。
一系列这样的实验已经得到证明不是我们的意识在做决定,而是已经做出了决定,意识来寻找决定的理由。 是一个自我做出决定,另一个自我找到原因。 那么哪个“自我”算数呢?
这样一来,我们大脑所表现的“叙事自我”,根本就不是“王者”,更像是王者的代言人。 军队已经打完了,当记者来问为什么要打仗时,国王的发言人不得不找一个更好的理由来解释——真正做出决定的不是这个“发言人”。
如果负责与外界对话的自我根本没有决策权,它为什么要寻找合理的解释? 这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被赋予我们的功能。 “凡事都有解释,凡事都有跌倒,凡事都有回声”,做这些事,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靠谱的人,否则如果你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反正我做到了”,那么你在别人眼里就会越来越靠谱。 此外,你必须相信你是一个可靠的人,你觉得你是有条理的,你知道你在做什么,你不是一个随便的人——这样你才能与自己和谐相处!
大脑有时会故意忘记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只记得自己的亮点。 大脑甚至会高估我们自己的水平。 也就是说,与世界进行精确交流并不是大脑所擅长的大脑更喜欢做的是欺骗自己,然后欺骗世界。 因此,在某些方面,“自我”是一种幻觉,我们至少可以说我们没有一个单一的自我。
没有自我,没有人,没有众生。 季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