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宣布关闭! 这个消息是在春节前十天传出的,今天是大润发在湖北省黄冈市的最后一天。
距离除夕只有三天了,这应该是超市行业赚钱的最佳时期。 一般来说,除非被迫这样做,否则没有大卖场会选择在这段时间提前关闭。
可以看出,大润发2023年的经营可谓低迷。 根据母公司太阳艺术零售去年11月发布的半年度业绩报告,该公司2024财年营收不到360亿元,同比下降119%。
更令人担忧的是,净利润更差,亏损高达3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35次。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还没有计算第四季度的数据。
回首去年,大润发郑州大学路正通路店在10月关门,随后在11月底,湖北省宜昌市唯一一家门店也被宣布关闭,11年的经营历史最终以惨淡收场。
虽然年底相关数据尚未公布,但按照目前的走势,大润发上一年整体亏损预计超过40亿。
事实上,大润发在内地市场的下滑早在八年前就已经很明显了。
自1997年4月进入大陆市场以来,台湾大润发在超市行业创造了一个神话。 19年来,他们从未关闭过一家门店,展现了自己的实力。 然而,在2016年,这个不败的神话终于被打破了。 同年10月,山东潍坊大润发微一广场结束了七年的经营历史,成为大陆市场第一家倒闭的大润发门店。 这一事件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正如家里的老人所说,一旦发现第一只蟑螂,就意味着家里长了一窝蟑螂。 自2016年以来,关店潮的到来也意味着大润发已经到了多事之秋,难以继续隐瞒事实。 直到2017年,大润发终于等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阿里巴巴集团数倍增持,最终成为大润发的绝对控股股东。 随着阿里巴巴投资超过400亿元,陷入危机的大润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然而,这个故事听起来并不像是正确的。 当大润发回过神来时,他们一定很惊讶:“你这个电商巨头,本来就是我传统线下零售的死敌,你为什么要花大价钱来救我? 中国有句老话说“无利不利为时过早”,阿里为什么愿意花大价钱来拯救大润发?
众所周知,商人重视利润。 我们先想一想,当时大润发有什么优势吸引阿里? 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品牌相比,大润发的模式尤为特殊。 因为当大润发在90年代末进入内地市场时,它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超市品牌。 很少有人知道,大润发,前身为台湾润泰集团,其实是从纺织行业起步的。 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加上海外巨头为了争夺市场而进行低价竞争,台湾本土纺织业受到严重打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为了自救,润泰集团开始积极寻求转型,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大众化超市。 1997年,润泰集团高管黄明端接到命令,来到地价相对实惠的台北隔壁桃园县督导工地建设,在他的全程跟踪督导下,第一家大润发超市迅速建成。 大润发采用欧仓超市的经营模式,注重平价路线,提供全面的产品。 人们可以在超市里高效、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体验远远领先于传统的小超市,所以很受欢迎。 看到第一家大润发的成功,并得到市场的认可,黄明端和润泰的领导尹彦良做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决定:不再观望,立即进军大陆市场,因为那里有更大的市场蛋糕! 大润发成立不到一年,在台湾的根基还没有打定,那么现在真的有胆量去拓展大陆市场吗?
但不可否认,90年代的商业游戏规则是,胆小的人会饿死,大胆的人会被大摇大摆地死去。 1997年底,黄明端又接到指示,要紧急去上海选址,最终确定了闸北的一块地。 正如黄明端所预料的那样,闸北店的建设进展非常顺利。 1998年,中国大陆第一家大润发店正式向公众开放。
相较早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家乐福和沃尔玛,大润发进入稍晚,要想在这些强大的海外巨头中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 你不能只是狠狠地打,你必须在战略上竞争。
为了能够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与第一家企业进行谈判,大润发敢于确定更短的账户期限,从而帮助第一家企业缓解资金周转压力,这对双方都有利。 此外,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大润发建立了多种激励制度,并拥有完整的员工分红制度。 在这种模式下,员工生产越多,受益就越多。
2月**动态激励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内地市场的绝对龙头,每家新超市的选址考核均由黄明端亲自领衔,确保准确把握区位优势。
得益于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起步较晚的大润发终于实现了弯道超车,2009年实现了年营收400亿元的突破,以超过50亿的绝对优势超越了家乐福和沃尔玛。
而且,当时大润发在内地市场只有121家超市,但单家店的平均收入高达3家34亿元,领先家乐福10亿元,几乎是沃尔玛的两倍"战斗力"强。 自2009年以来,大润发一直保持着每家门店超过3亿元的年收入,直到2014年才略有下滑,但仍远高于两大竞争对手。
拥有一支能够打胜仗的团队和一些位置优越的线下门店,可能就是阿里巴巴"密切关注"大润发是关键。 到2016年,大润发与欧尚合并成为高鑫零售,在国内市场拥有300多家线下门店,并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市值达1200亿港元,在国内线下零售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在电商的冲击下,大润发的传统优势逐渐被削弱"新零售"设想中的杰克马也在大润发开始衰落的时候抓住了这个机会"趁火而行"。2017年,阿里巴巴斥资224亿港元抢占大润发3616%的股份,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多次注资增持,成为太阳艺术零售的绝对控股股东。 在马和阿里巴巴的愿景中,大润发拥有相当完整的零售体系,这是通过其外壳实现的"新零售"设想的布局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正如我们今天从上帝的角度来看,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作为国内电商领域的绝对霸主,阿里巴巴最擅长的就是把业务变成数字化。 在接管大润发之后,阿里巴巴协助推出了“大润发有品”应用程序。 阿里巴巴系统的整个电商体系覆盖了大润发的线下门店,如淘仙达、Ele.me 等平台,为这些门店提供了大量的线上流量。 在阿里巴巴的支持下,大润发的线上销售额现在已经占到了总销售额的35%,明显高于之前。 然而,总销售额一直在下降。 近三年来,高鑫零售总收入从900亿下降到800亿,降幅近100亿,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不久前的2017年,这个数字超过了1000亿。 总之,大润发向线上的转型远远跟不上整个线下零售业的萎缩。 大润发的光彩已经褪去,根本原因是他们来不及,不够快,无法铺线。 这导致庞大的线下零售帝国无法应对电商崛起的时代,只能被动地遭受损失。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人购物习惯的改变,消费群体将越来越少。 而且,折扣店、会员店等新零售模式的出现,也会让线下零售店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或许在2017年决定冒险收购大润发时,马和整个阿里巴巴管理层都没有想到,如今线下零售的生存挑战会如此巨大。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阿里最初设想的“新零售”计划,目前仍面临崎岖不平的漫长道路。
然而,从乐观的角度来看,与以前的竞争对手相比,大润发的处境并不差。 家乐福在新世纪初曾凭借实力压制大润发,如今在亏损数十亿美元、关闭300多家门店后,已经退出中国市场。
沃尔玛也表现不佳,自2016年以来已经关闭了80多家门店,并在山东省消失了。 在海外市场,表现更是惨淡,70%的收入来自美国。
整体来看,大润发虽然仍面临加速转型的紧迫任务,但与竞争对手相比仍具有显著优势。 这不仅是因为多年前打下的坚实基础,更是因为在消费者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更是因为能够依靠阿里这棵大树来获得更多的支持。
总之,虽然加速转型仍是重中之重,但大润发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传统零售商超市中最有前途成功转型的品牌。
当时代抛弃你时,你甚至不会打招呼,但希望受够了苦难的大润发,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转型,早日走出泥潭,重回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