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加班,没时间写。 今晚决定发疯,随便写。 异想天开,想写就写什么,不考虑可操作性、合理性和可能性,直接写出你潜意识逻辑中的想法。 这纯粹是开玩笑,经不起仔细推敲,所以请见谅。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周期规律决定了,每十年左右,我国经济总会遇到严重的困难和危机,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总有能力力挽狂澜,彻底推翻陈旧的利益格局,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新发展格局, 释放生产力发展新要素,成功开启新一轮快速发展。1978年,我们打破集体主义,开始向家庭发起包装生产,解决了广大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 1992年,我们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了人民群众致富问题。 1998年,我们打破了低效国有企业制度,将一大批低效国有企业和职工推向市场,开辟了更多的市场经济领域,同时开辟了国土经济基础设施的快速更新,通过加入WTO开辟了对外贸易的渠道。 在2008年和2015年,我们再次陷入发展困境,但这一次没能打破旧的制度和利息格局,而是选择用4万亿、数万亿,通过增加杠杆率,强行延长地方**主导的土地经济模式的寿命。 疫情特殊的三年,经济周期发展中的矛盾在红绿码下悄然积累和深化。
进入2023年,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杠杆式土地经济模式终于走到了生命周期的尽头,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改革换档的关键时期。 而且,这一次的改革换档也叠加在中美之间由合作转向竞争的转变上,外贸和出口增长停滞不前,美元进入漫长的加息周期,内部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面临诸多危机情况非常危险,很难通过部分修改来完全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的是一场彻底的改革,类似于今年的改革。 问题是,改革的大刀应该指向**? 是否存在不合时宜的旧利益模式? 新的生产要素可以在哪里释放? 最简单最简单的逻辑是,**是问题的根源,**最低效的冗余,大刀要指着**。 高房价是房地产的核心问题,而高房价背后最大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的高度依赖;
地方债务越来越多问题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无序投资、债务扩张难以抑制; 民营企业平等待遇的争议,是各地营商环境缓慢演变的无奈现实。 投资拉动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差,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已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地产生了大量的重复和低效投资。
内需不足、消费增长乏力问题的背后,是消费能力最强的数亿中产阶级,他们在未来20年里被住宅部门的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挤出了消费能力,而罪魁祸首又回到了房地产和土地销售上。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地方,一个地方。
从1998年到2022年,中国人口从124 亿增长到 14亿,同比增长13%; GPD 从 85万亿至121万亿,同比增长1423%; 国家财政支出从 11万亿增至26万亿,同比增长2363%; 地方财政支出从076亿元增至225万亿,同比增长2963%; 国民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3%上升到21%; 地方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从08%上升到185%。
或许,是时候举起大刀砍到地方了**,切到地方**效率低下、冗余浪费。
大幅减少效率低下和冗余的财政支持者。 要改变少数公务员工资不稳定、高薪,大量合同工低薪从事具体工作的状况。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大规模撤出和合并,各级公务员的大量裁减,公务员支出的大幅削减,也可以迫使公务员制度提高效率,有效解决公务员问题。
对非公益性、非国民经济和民生领域的企业活动进行全面市场化重组,大幅减少一流审批和管理职能,将精简领域推向市场。 ** 管理得少,市场增量会更大。
转换局部**函数,决心解决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问题地方政府只承担必要的社会治理和公益责任,不再承担发展经济和经营市场的问题。
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将交给自由市场和私营企业,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的主要责任将保持不变。 减去这些地方释放的经济发展新要素和新领域,是经济发展新要素和新领域的下一步增长。
大刀出击后,当地营商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有效缓解,地方政府支出大幅下降,土地出让压力得到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开始有序消除,房地产问题不再受土地出让问题的束缚, 以及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稀释和消化的机会。市场获得了增量发展领域和要素,以及大量高素质下岗劳动力,或许我们就能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
写完之后,一团糟,我想没人能理解,但我还是觉得写起来很酷,如果我觉得不对,我会随便批评一下,我会改的
-end-
全网第78篇同名文章【微颜财经】独创,用逻辑思维分析经济生活背后的规律。 下班后写不容易,觉得不错,帮忙注意一下!
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