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济宁、张章)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交出一份优秀成绩单。 京津冀经济总产值连续突破5万亿元,2023年三地经济总产值将达到104万亿元,也就是19次,全区整体实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蹄稳中求成。 这是记者在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北京市合作办公室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伯正表示,十年来,北京牢牢抓住非资本职能“牛鼻”,深入开展纾困整改促升级专项行动,撤出3000多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对近1000个区域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进行解围升级, 利用拆迁腾出的空间实施绿化9200余公顷,减少城乡建设用地130平方公里。北京市科技、商业、文化、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新建企业主体比例较2013年的40家有所上升2023年将增至66个,增幅为7%1%。
雄安新区绘制了一幅“未来之城”的新图景。 刘伯正表示,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92个重点项目完成总投资超过6500亿元。 “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外部骨干路网已全面建成,京雄城际站、雄安站建成投运。 首批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校区等四所高校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和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北京次中心城市框架全面启动,保持1000亿元投资密集度。 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揭牌,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和东六环改造全面加快,城市副中心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稳步提升。 北京市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完成,61家国有企业及其在京子公司落户。
协同创新、产业协同是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记者了解到,从北京到天津、冀的技术合同周转量从2013年的71个有所增加2亿元,2023年增至7.487亿元,年均增长265%。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了10000多家分公司。 北京市企业投资4家90,000次,总投资23万亿元,“京研、津、冀制造”模式加快推进,“六链五团”产业协同新格局确定,划定生物医药等六大重点产业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