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寒潮相比,龙年第一波寒潮降温较大,低温持续时间更长,冻雨影响范围更广,南方降雨较强。 许多地方对供暖和供电的需求有所上升。 煤炭、电力、天然气等能源行业积极应对,昼夜不停地集约化生产,确保做到最好。
稳定可靠的电源**。
1月23日,福建省漳州市南京县高岗村,国网南京县供电公司川长镇供电站工作人员用红外测温仪检测设备状况。 (赖伟峰 摄) 黄海之滨,山东海阳核电站,近千名员工为保障海阳核电机组和“暖河一号”核能供热工程安全运行,已经坚守岗位数日。目前,海洋核电站200万千瓦机组发电量已超过1000亿千瓦时,为供暖增添“绿色”。
电力是保暖和安全的“生命线”。 预计2月20日至26日,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将出现电力线路结冰。 国家电网表示,业务区域电力总体稳定、安全可靠。
2月20日晚,新疆塔城受强寒潮影响,最低气温降至零下35摄氏度。 国网塔城供电公司组织工作人员在暴风雪中走访,检查变压器油温、油位,检查设备故障隐患。
国网湖北电力利用可视化设备对78条线路进行监控,对变电站进行红外线一般检测,组织1000余支应急小组、1300多辆应急车辆、1500多台发电机随时待命,为应急抢修做准备。
南方电网状况良好。 受新一轮寒潮影响,南方气温由北向南将下降14至20摄氏度。 南方电网发布低温、雨雪、冰雪黄色预警,防灾救灾。
预计南方电网最大负荷将达到171亿千瓦,同比增长8%。 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张强表示,南方电网将及时调整电力平衡和用电策略,密切关注煤炭产量和动力煤实时动态,确保火电机组能够承受用电高峰。
煤炭生产如火如荼。
这是1月30日拍摄的襄阳北站编组场。 今年春节以来,襄阳北站日运煤炭40多万吨。 新华社记者 吴志尊摄 2月20日晚,甘肃省兰州市华能西谷热电厂,刚刚处理完煤样机故障的员工孙凯不久后回到宿舍,**再次响起。
2号翻斗车不能翻转,速度会被处理。 “*有一项新任务来自另一端。
孙凯放下手里还没来得及吃的饺子,立刻穿上工作服,背着工具包赶往现场。 检查图纸,检查路线......孙凯不停地在配电室和手术室之间来回穿梭。 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故障被排除,一卡车的煤炭成功转入煤斗。
作为甘肃省最大的电力、热力生产企业,为保障电力和热力供应,华能甘肃公司20台供热机组全部投入运行,日发电量约1台45亿千瓦时,日供热量近30万吉焦耳,动力煤库存超过20天。 公司加强关键设备的检查,提前做好燃料储备和设备,确保主辅设备的峰值容量。
为了保暖和供应,煤炭是“压舱石”。 煤炭是燃煤发电和供热机组的“配给”,需要燃煤发电来保证冬季能源消费高峰。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神东上湾煤矿的全机械化开采工作面,锋利的镐头刺入煤层,80厘米厚的硬煤如土般落下,生产的煤炭将用煤炭输送带装上火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在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调度指挥中心,所有值班调度人员值班,确保24小时不间断生产。 在他们的指挥调度下,采采剥离计划不断优化,采煤、洗选加工、装运等各个环节齐心协力,确保集团旗下两座煤矿日产煤炭近18万吨,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
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2月10日至20日,中国能源集团自产煤炭产量达到1850辆30,000吨。 在国家层面,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截至2月20日,电厂煤炭库存可用天数为20天,煤炭储备充足。
巩固清洁热源。
2023年12月29日,工人在国家管网唐山联络压缩机站工作。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中石油多措增产保供,站好岗位,供应好气。
资源端处于全速状态。 中石油长庆油田靖边、榆林、苏利格等主要气田2万余口气井满负荷运转。 各产气单位加强24小时值班调度监控,确保陕京线及周边地区大型管网天然气安全、稳定、充足供应。
塔里木油田作为西气东输管道天然气的主要来源,日均产天然气9750万立方米,3万余名干部员工驻守沙漠戈壁,确保上下游产销平衡,安全生产。
调整侧不断优化。 中石油新疆油田虎图壁气库提前做好设备保温和应急预案工作,通过精细化管理一口井、一策等措施,提升调峰、保障气库能力。
辽河油田储气集团肩负着保障京津冀等7省供应的重要任务,继续发挥天然气调峰供应作用。
2月19日以来,中石化按照“保民生、保公用、保重点”的原则,全力应对河北、河南、山东等重点地区市场需求变化,新增北方六省天然气供应2900多万立方米, 优先满足供水地区居民的供暖和生活用气需求。
国家管网组对油气输送设备设施进行巡查,加强生产、调度、应急值班联动,面对风雪对油气管道进行巡查,加强站内和管道结冰防堵措施,全力确保油气管道安全稳定运行,能源可靠。 记者 戴晓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