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2月6日电(记者宋睿)从三脚领奖台到产研前沿,从“开拓”荒地到见证企业“联合成长”,从“北漂”到“新天津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十年中,铁科宗衡(天津)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于军跟随“京津冀走上正轨”,成为这一国家战略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我很荣幸能够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产生同等共振。 53岁的俞军兴奋地说。 他很高兴自己在十年前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让他实现了更大的价值。
2014年,因妻子换工作,于军辞去兰州交通大学教师工作,加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以下简称“铁道科学研究院”)。变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对轨道交通领域的热情。 “俞军说。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升为国家战略。 铁道科学研究院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决定将部分业务迁出北京,瞄准工业化发展新轨道谋求新发展。 经过几轮选址研究,铁道科学研究院最终决定“落户”天津武清区,成立铁客宗衡,主要生产轨道交通制动系统和牵引系统。
对于军方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在中国铁路的发展中,必须有人能够在关键时刻'扑上'。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我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我愿意接受新的挑战。 “俞军说。
2月4日,铁科宗衡(天津)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于军在生产车间视察安全生产情况。 新华社.
从2014年底公司注册,到2016年底一期生产项目竣工,再到2018年产值过8亿元,......身穿灰色工作服的余军感慨地看着公司的第一面墙,墙上记载着公司武清区“千层高楼拔地出”的历史,也承载着余军参与公司选址和厂区规划设计的辛勤付出的回忆。
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优质营商环境,铁科宗衡的建设、审批和投产速度特别快。 “在2016年4月项目一期开工之前,我们只用了93天就完成了手续,打破了当时武清区审批项目的记录。 “俞军说。 从2016年底项目一期落地到2022年底铁科金华公司六期投产,武清区铁道科学院产业化发展始终走在快车道上。
走进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着,各种夹具从生产线上运来,平均每天从这里运来300多套制动卡钳和牵引变流器,然后装上复兴号、和谐高铁,确保列车安全运行。
俞军自豪地介绍:“以复兴号为例,一列时速350公里的列车,通过我们的产品,可以在133秒内完成制动。 ”
此外,为服务“京津冀上轨”发展,铁科宗恒不仅深度参与天津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和智慧城市轨道交通改造工程,还将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至京冀。 “生产夹具的原材料来自河北,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地铁。 “俞军说。
铁科的发展也吸引了一批从事制造、表面处理、维护检测、仓储等轨道交通领域的配套企业来到武清。 俞军认为,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企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链韧性更强。 2023年,公司产值达到123亿元,预计2024年稳步推进。
2月4日,铁科宗衡(天津)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于军在生产车间视察生产培训内容。 新华社.
随着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员工像余军一样选择落户武清。 “乘坐京津城际高铁,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京津,探亲访友或休闲旅游都非常方便。 “俞军说。
展望未来,余军希望在京津冀这片热土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实力”,助力“京津冀上轨”的快速发展,继续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供稿人:孙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