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2月5日电(记者王磊)春节临近,程卫东没有买年货,也懒得在工作室挂灯笼。 这几天,他一直奔向码头,关注着新运营的“智慧零碳”码头管控系统的“一举一动”。
天津港新一代智能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于今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 作为产业工人,程卫东也参与其中。
在天津港第一口岸,程卫东指挥拖车。 新华社记者孙凡月摄。
19岁进入天津港当工人的程卫东,万万没想到自己40多岁就能从事这样的高科技工作。 “你必须到处注意,走稳。 身穿蓝色工作服,中等身材的程卫东笑着说道。
天津港每天都有大量的货物进出,其中很多货物都经过程卫东和其他拖车司机的手。
1998年,从学校毕业后,程卫东来到天津港,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身份:拖车司机。 当时,天津港几乎所有的大小货物都依靠拖车在货轮和港区之间转运。 程卫东随身拎包,放了几本参考书,一有时间就翻几页,随时学习拖车等机械设备的构造和应用。
在天津港第一口岸,程卫东(左二)向同事们讲解智慧港口的发展情况。 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过去,港口地区各种货物、车辆和人员都人口稠密,路况复杂。 拖车长20米,转弯倒车时驾驶员视野受限。
为了尽快熟悉拖车,程卫东曾主动邀请应勇到车队维修队锻炼,他在拖车上上下下钻,经常浑身油腻,加班是家常便饭。
爱思考的程卫东,十几年前就研究过“数据化”。 他将一个拖车运行周期分解成40多个动作元素,需要几个档位、几个刹车、几个头等,一个个元素一个个研究,逐渐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数据库”。
拖车行驶倒车频率高,操作难度大。 为了更好地倒车,他计划在用右脚驾驶多年后改用左脚。 他的队友劝他,贸然换脚可能会增加开车的风险,“这相当于清空经验,从头开始学习! ”
但是,用大型拖车左脚驾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头部旋转角度可以从原来的最大180度增加到270度左右,视野更宽。 程卫东训练了半年,强迫自己成为“左撇子”。
通过不断探索,程卫东对钻挂工作“玩花”,总结出“快速”、“准确”、“稳定”的工作方法,提高了作业效率167%,他也成为天津港最年轻的高级技师,成为大家口中的“拖车王”。
凭借精湛的工艺,2022年,经过24年的努力,程卫东将迎来他的第二个身份: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年度大国工匠”。
程卫东在天津港第一口岸开着拖车。 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天津港加快了向智慧港的转型。 2021年,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天津港投入运营。 在码头,旧的拖车被平稳运行的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所取代。
依托5G、卫星等技术,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可以自动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但在入职的头几年,还需要一位师傅“帮马送它兜风”。
我们如何优化这些机器人的转弯路径? 如何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在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投入使用之前,程卫东还有另外一个身份:AI大师。
在天津港的第一口岸,程卫东在一辆正在修理的拖拉机上授课。 新华社记者孙凡月摄。
程卫东将自己脑海中积攒了20多年的“大数据”提供给程序员,程序员将这些数据翻译和编程到程序中,并编写指令。 通过反复测试结合现场场景,程卫东不断训练这批新“徒弟”的驾驶技术。
如今,攻克16个行业难题的智能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远超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的管理难度。 “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们必须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不断磨练新技能。 程卫东抬起眼镜,眼神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