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国共产党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寨”工程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乡”工作的第十二份文件。 **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策划和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改造”工程(以下简称“千村工程”),从改善乡村环境入手,从点到面,迭代升级,不断努力,造就了千村美村,惠及千农, 开创了推进农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千万工程”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和经验。
“千万工程”是中国式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范例,是顺应民意、惠民生、赢得民心的道德政治工程和幸福工程。 一方面,“千万工程”想农民之所想,之所急,之所急。它从农民群众强烈反感的环境问题入手,用“小切口”撬开农村大变局,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另一方面,“千万工程”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作风。 立足农村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根据山区、平原、海岛等不同地形地貌确定村庄发展方向,根据村庄情况,构建了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地图》。 推进“千万工程”,要坚持把握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并举,全景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之美。
“千万工程”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之源。 它预演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该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经验形式对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从中学到什么,变化中还有什么不变? 它的底层逻辑是所有变化中的常数,面对变化可以应用到新的变化中,并产生新的方法。 那么,“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通知》指出,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做法。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由此可见,“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和核心口令是人,而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人,必须牢牢把握农民需求的主要矛盾和实际情况,推动农民与集体关系不断演进。 “千万工程”是对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调整,是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 抓好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结合农村实际,凝聚人心。 只有当农民与集体和组织的关系发展到事业共同体的水平时,才能形成有效治理和群众参与的农村全面振兴的良好局面。
因地制宜学习和应用“千万工程”的经验。
**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要求“从浙江农村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项目建设进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 “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对“示范村”和“改造村”提出了任务要求。 随着工作的深入,对发达欠发达地区、郊区村落和传统农业区、丘陵山区、岛屿渔村等整治建设的目标和重点进一步分类细化。 现在浙江对“未来村”建设提出了“统一、三化、九景”的具体要求,每个方案还有详细的指标体系和操作指导手册,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块化推广方式。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各地也要科学把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根据农村自然条件、经济水平、资源优势,对建设重点进行分类和明确,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容,提高水平。 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典范”。
“千万工程”实施之初,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政策的科学方法,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制定“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品”和“一村一韵”, 让浙江省千万村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形成切实可行的模块化推进工作。从“千万工程”经验中学习的灵魂和本质,在于理解贯穿其中的理念和方法。 北方和南方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和观念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图画到底的结合,扎扎实长。要从“看得见”的乡村建设角度出发,如乡村环境整治、水、电、燃、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现代化打好基础,进而从“无形”乡村治理的角度出发,凝聚共识,寻求突破,从而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水平, 文化繁荣、共享繁荣、城乡深度融合互动。
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的切入点。
新闻办公室2月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负责日常工作的财政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办公室主任韩文秀表示,学习和应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关键是从实际情况中寻找正确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由于我国农村情况大相径庭,各地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发展水平、工作基础不同,不能照搬猫虎学“千万工程”经验,不能脱离实际实行“一刀切”。 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出要抓的,明确要抓的,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集中精力做好群众能感受到的几件实际工作。 不断取得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使农民群众更有充实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方面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决策、处理事务。 “千万工程”是***同志到浙江工作不久,历时118天走遍11个州市,逐村仔细考察,全面掌握省内和农业情况后作出的重大决定。 20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都是以调查研究成果为依据的。 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执行也离不开调查学习。 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加强和改进调研研究,围绕学习贯彻2024年首文精神,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改善民生福祉等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乡村振兴调查研究要坚持“农村一线工作方法”,即领导指挥在农村一线,干部在农村一线工作,了解情况在农村一线,问题在农村一线解决,工作落实在农村一线,感情和谐在农村一线, 并在农村一线测试该水平。农民群众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工作是艰巨的,紧迫的、困难的、危险的任务是第一线。 要始终坚持“俯视、沉下、下干”的方针,把工作重点放在一线、抓基层、抓发展上。 干部不“流汗”,农民群众心中就会“火”起来。 总之,要到农民群众去倾听,站在农民群众的角度思考,为农民群众的需要着想。
另一方面,要找到立足实际的突破点。 “千万工程”是一条顺应当前形势,实行“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两轮驱动、中国特色鲜明的乡村发展路径。 “千万工程”以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要出发点和切口,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还乡”进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根据文件,当前和今后两个时期,推进农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可以概括为“两保、三促、两强”。 两个“保证”是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确保不大规模返贫; 三个“改进”围绕“农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个维度,明确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各项任务提质增效提出要求; “加强”,即始终强调“加强党对'三乡'工作的全面领导”。 在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要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促进农村大循环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民增收措施。 在提高乡村建设水平方面,推进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等措施。 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坚持以农为主导,推动“村巴”、村超、村晚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2024年一号文件对“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部署。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造人,更要铸人。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基础。 在基层调研中,听说有基层干部总结好的文化环境对乡镇风情和民俗的影响,说:“多一个体育场,少一个赌场; 多看著名人物,少看争吵。 “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人为的。 切实有效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正是以“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为重要切入点的恰逢其时,也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手机成为亿万农民的“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新农户”通过新**平台展现乡村文化魅力。 借助新平台,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建乡村文化组织,自主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以怀旧为纽带,挖掘新时代新征程的乡村文化活力。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引导。 总结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及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先进模式和优秀案例,多渠道、全方位展示乡村振兴成效,唱响乡村振兴和中国经济的光明理论。
作者王克秀,湖南省委党校二级教授,王鲁曼,湖南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国青年报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