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促进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要继续做好创新,加快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中国实际,把握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放眼长远,放眼形势,谋划谋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刻理解中共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设,不难发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 发人深省的是,在发展高质量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逻辑链条中,形成和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生产力理论的深刻变革。
新质量生产力是新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核心标志和指标。 “手推式磨坊产生了封建领主的社会,蒸汽磨坊产生了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社会生产力是在人与人对自然的改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能力、改造能力、创新能力和控制能力。
马克思把“人民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看作是社会状况的决定性因素,列宁把“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把“生产力的状况”归结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生产力不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表明了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生产力的不同性质、形式和水平,决定和标志着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生产力新素质是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素质,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道路,具有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特点。 并符合新的发展理念。它诞生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以劳动者、劳动材料、劳动对象及其最优组合的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为核心标志,以创新为特征,关键是高质量, 其本质是先进的生产力。
新的质量生产力符合时代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催生了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 当前,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生产力的质变,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在前沿科技上取得创新突破。 与过去的传统生产力思维不同,新质的生产力拓展了过去的传统生产力理论,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的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 并以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为特征,符合质量先进生产力的新发展理念。新质性生产理论是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理论,是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而形成的生产力理论的新形式,是表现生产力质变的新范畴。
生产力新素质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生产力发展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是新时代生产力创新发展的逻辑叙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发展状况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指标。 作为新时代生产力的一种形式,新质量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的生产力的飞跃,是新时代社会进步的标志。 立足当前形势,只有认清和深刻把握质量新生产力在社会进步中的象征地位,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发源地在中国,但其理论视野是整个世界,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评价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新的标准。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即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将改变他们的一切社会关系。 随着人类活动空间从传统物理空间的时空锁定状态向时空扩展的虚拟世界转变,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社会形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社会的线性关系向科技社会的非线性关系转变。 从历史上看,我们主要指的是“物质生产力”,但在当今时代,我们所指的生产力更多地体现在生产力的新质量上。 新的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作为生产力的新质态,必然导致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总书记强调:“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突破制约质量新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利向质量新生产力发展方向流动。 同时,要在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为发展高质量生产力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体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复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科技生产力和虚拟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生产关系的改革成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迫切命题。
质量新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科技时代和科技社会。 传统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新素质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力的新素质存在一定的矛盾。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科技的现代化,更是不断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素质的现代化进程。 如果生产关系符合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能够有效地促进新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新生产力的发展。 新素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上要求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特别是完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 更好地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需要解放人才,人才是根本生产力。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全人类的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的劳动。 换言之,最基本的生产力是人本身,是生产力体系中最有决定性和最积极的推动者。 新质量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的质量,创新驱动力本质上是人才驱动。 **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型素质生产力的要求,顺畅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要顺应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发展新素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急需的人才。 “只有解放人才的根本生产力,才能充分迸发人才的创新创造,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充分发挥人才效率,从而不断为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注入澎湃的人才动能,实现新的跨越。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需要拉近科技、教育、人才、经济的时空距离。 要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努力突破制约人才的障碍,促进新型优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形成有形有形的生产力。特别是要加快人事管理职能和方式的转变,把权力下放到用人主体,让各领域人才各得其所、尽其所能、施展特长。 充分发挥多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加强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调整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明确人才成长的政治要求和价值取向,坚持为党和国家育人,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大局教育人的政治使命。 按照加快形成新素质生产力的新标准、新要求,开创产学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加快培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和急需人才。 顺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引进全球优质教学资源,拓宽国际交流渠道,让高层次、交叉学科人才充分流动。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需要营造适合人才培养、成长、发挥的优质人文生态环境。 凤凰会来,花蝶会来。 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容不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构建公平包容、诚信的科技创新生态文化,倡导学术民主、百家争霸、充满活力、敢于发明创造的学术氛围,以求真求是、求真求是的科学精神,推动新型优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只有人才发展环境好,人文生态干净正直,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才能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潜力,才能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焦点。
(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中国现代化研究院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