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上出现了一位与张爱玲同级别的女作家,她就是苏青。 苏青,原名冯和义,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西镇神佛乡。
她的家庭背景极为显赫,祖父是晚清人,父亲是庚子赔款的美国学生,母亲是教育家,可谓书香世家。 苏青从小就很聪明,深受师生的喜爱。
中学读书时,她在当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业,得到中文老师的高度评价:“不仅是宁中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
1935年,她的第一部作品《生育与育儿》发表在《论语》杂志上,受到主编林玉堂的赞赏和鼓励。 此后,她不断在《玉凤》《论语》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引起上海文坛的广泛关注。
上中学的时候,苏青认识了自己的同学李某,李某长相英俊,英语说得不错,苏青的英语成绩也很好。
他们一起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艺术展,排练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苏青扮演朱丽叶,李扮演罗密欧,于是他们走得更近了。
进入青春期的苏晴很动人,但她被称为“黑美人”,因为她比较黑。 她才华横溢又貌美,高中毕业后,李家佗请媒人求婚。 苏青的母亲见到李氏后,点头表示同意,苏青也很高兴。
但李家急于让她结婚,但苏青却想上大学,这让她犹豫不决。 为了平衡双方,苏青的母亲提议先订婚,大学毕业后再结婚。
李家人同意了。 第二年的夏天,苏青和李某一起去南京申请**大学。 结果大白,苏青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李某却被命名为孙山,反而被苏州苏州大学法律系录取。
年轻貌美的苏青在**大学里受到广泛关注,被誉为“宁波皇后”,追她的信件如雪花般飞舞。 但她向每个追求者明确表示:“我已经订婚了,不会食言。 ”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李家,他们心里不安,李家更担心苏青会改变主意。 李家人再次提出尽快结婚,结婚后继续学业。
然而,在母亲的劝说下,苏青在20岁时回到了宁波,嫁给了李某,但她也结束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宁波沦陷,苏青只好逃往奉化山。
不久之后,他们搬到了上海,李开始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但他过着花钱如流水的生活,经常入不敷出。
没钱的时候还是会赊账去餐厅,还经常有人让苏青讨债,这让她觉得很尴尬,很尴尬。
李氏经常对苏青说,那些讨债的人不应该被忽视,如果他们再来,他们就会被赶出去。 因此,两人经常因为经济问题发生激烈的争吵。 李氏性情暴躁,经常向苏青和孩子发泄不满,但苏青一直忍着。
1941年的一天,画家黄天业来找苏青商量插画,刚谈完工作,他就下楼碰到了要回家的李某。 他一把抓住黄某的衣服,怒气冲冲地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 ”
黄回答说:“和冯小姐讨论插图。 李氏依旧恶狠狠地问:“你知道我是她老公吗? 黄某已经听说他脾气不好,便推开他,匆匆下楼。
当着亲戚和保姆的面,李某不问就给了苏青两巴掌。 苏晴忍受丈夫的虐待已经很久了,再也忍受不了了。
于是当天下午,她就离家到朋友家暂时住,和李离婚了。 两个年幼的孩子由李氏抚养长大,大儿子由苏青抚养长大。 离婚后,苏青一直惦记着和李某一起住的两个孩子,经常趁着李某不在家的时候去看望他们。
有一次,保姆告诉她,李某经常骂他们,甚至殴打他们,苏晴听了很伤心,于是就把两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带了过来。
苏青:从家庭主妇到独立作家的转变 苏青以前以写文章为消遣,但离婚后,她开始依靠写作来养活一家五口。
她在上海创办了天地出版社,独自主持《天地月刊》和《小天地月刊》,忙着编稿、催稿、出钱整理、校对、经营印刷厂,还要自己奔波联系纸张、出书、分发和收款。
尽管生活忙碌,她仍坚持写作,出版了**《结婚十年》《续婚十年》《误入歧途的美人》和散文集《沈装饰集》《道》《吃男女》《过水集》《鱼水欢》《傅小菊》等。
其中,《结婚十年》一书印刷了6个版本,这在当时是一个奇迹。 苏青在40年代成为上海炙手可热的女作家,但这也给她带来了一些麻烦。
有人怀疑她可能加入了法西斯文人的行列,为虎而战,因为她从未写过赞美敌人、领导敌人的文字,而是描写了日本侵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
但这些猜测和怀疑一直笼罩在她头上,这本书被禁了,苏青的名字也从报纸上消失了。 然而,当上海沦为“孤岛”时,女作家张爱玲和苏青的关系却更加亲密。
他们经常来来去去,甚至交换衣服和衣服,从不分开。 苏青散文集《道》中的《苏青与张爱凌对话》和小册子《苏青与张爱凌》都说明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据苏青的小女儿说,她的母亲和张爱玲经常一起交流写作经验,互相鼓励。 尽管人生充满挑战和困难,苏青仍然坚定地走上了独立作家的道路,用自己的才华和勇气书写了传奇的人生。
苏青,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想为家赚钱,全身心地投入到戏曲艺术的创作中,改名为冯云庄。
她与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合作,共同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一炮而红。
后来,她开始写历史剧《司马迁》。
然而,多亏了一封信,她被关押在上海的提栏桥监狱,一年后才重获自由。
尽管入不敷出,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坐月子期间,姐姐继续以姐姐的名义每月汇出生活费,以免年迈的母亲知道。
她最终于 1982 年去世,享年 69 岁。 虽然她的作品在她去世后不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但后来,人们重新发现了她的才华和贡献,尤其是她的散文,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即使是现在,她的话语仍然清晰而原始,以及她对人类自由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