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在深夜刷着怀旧之情,总会有一些**年代的旧物触发记忆的切换。 彩绘木柜、下沉式真皮沙发、笨重的旧电视和“28 bar”自行车......遍布大街小巷它们共同勾勒出一个物质贫瘠但幸福感强烈的时代。
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但人们似乎总是感到外在事物的负担。 物品更换的速度极快,琳琅满目的物品被塞进了我们的生活,物流的普及让远处的物品变得触手可及,但消费的酷感仅限于点餐的那一刻,人们开始担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存放更多的物品,“挣脱”的概念很流行。
如何回归人与物的和谐关系,成为值得思考的话题。
青年学者王晓伟,中国民明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作为科技哲学教师,研究和思考人与物的关系是他的专业课题。 在他的新书《日常生活的深处》中,他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描绘了一段几代中国人共同走过的集体历史,并试图从科技哲学的角度来回答自己内心的疑惑,或许也是很多人内心的疑惑
为什么自行车似乎比汽车更能承载一个家庭的情感? 为什么柴火炉比燃气灶做饭更香? 为什么过去如此昂贵的物品,仿佛它们是一个家庭成员,现在是纯粹的商品,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
王晓伟. 王晓伟说,前世有自己独特的质感,虽然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过去,但前世的灵感可以帮助我们活得更好。
以下是根据王晓伟的叙述和稿件内容编写的。
为什么我们怀念 20 年前的生活
前段时间,我回到了我的家乡。
临走前,我在老房子里走来走去,用手机在房间里到处拍照,希望能把房间里的一切记录下来,留到晚上偷偷看一眼。
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个木头做的盥洗台。 那是我父母结婚时娘家送的嫁妆,我和我们一起搬了好几次家,但现在很旧了,其中一条木腿腐蚀严重,颜色已经从原来的鲜红色褪成了棕褐色。
我想翻新它并把它带回我现在的家。 尽管它可能与现代装饰格格不入,但它就像是通往过去时光的走廊,每次我看到它,它都会触发对过去的回忆。
这两年,我发现我和身边的很多人都开始重温怀旧和短**,对10年代的老物件表现出深厚的感情。
一方面,可能是人到了中年,眼眶变浅了,心也比较脆弱了; 另一方面,那个时代有一些值得记住的东西,虽然材料没有那么丰富,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很厚。 当然,我们不能真的回到过去,也没有人同意回到过去。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到过去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房子为例,在我的印象中,80后年轻的时候,房子还没有成为话题,因为平时作为必需品是有保障的,只要单位没问题,工作经验足够长,家里人口够大,总有住的地方, 而且一家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管楼里是很常见的。
大约从1998年开始,为了缓解住房短缺问题,中国大力进行房地产改革,逐步结束住房分配制度,实现住房的商业化和社会化。 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1978年,我国城乡人均住房面积为67 和 81平方米,到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98 和 489平方米。
房子整体上很宽敞,但还有一个属性,那就是“资产”。 很多人买房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通过房子发财,而房子作为资产主要是为了清算,所以流动性也很高。
很多资产配置专家会告诉你,一套房子最多可以住15年,之后就没什么价值了; 老房子不批准贷款,流动性差,如果不是学区房,应该尽快卖掉。 从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其实挺中肯的,但仔细想想,不禁不寒而栗。
什么是家? 家是一个锚,需要钉在一个地方,几代人都住进去后,房子已经像核桃一样出来了,开始发光了。 然而,对于那些首先将房子视为资产的人来说,他们很难将自己视为过客,在装修、个人物品的放置,甚至整体的情感投资方面。
小时候,我住在一栋被父母单位隔开的楼里,虽然人满为患,但生活条件比现在好多了。 当时,家家户户都熟悉,人际交往非常丰富。 在早期的筒仓建筑中,厨房在阳台上,每家每户做饭,每家每户闻香,每家各户吃什么,怎么吃都是公开的。 每个家庭的户主经常一起交流烹饪技巧,孩子们经常吃100顿家庭餐。 这种温暖、强烈的社区意识是用餐的最佳增味剂。
图源电视剧《金婚》现在是因为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真正做饭的人越来越少。 如果家里没有老人,夫妻俩可以点一年的外卖。 年轻夫妇更喜欢在商场吃饭。
美国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Albert Bergman)认为,传统的家庭聚餐具有重要的存在意义。 他把家庭聚餐称为焦点事物,焦点事物与消费事物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努力和体力投入产生意义感,而后者则是一种买卖关系,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空虚。
图源电视剧《我爱我的家》 买菜、选菜、做饭,甚至刷锅洗碗,都是创造和充实生活感的重要活动。 只有有人买菜才能有人选菜,只有有人选菜才能做饭,两者的分工才能感觉到对方是不可或缺的。 每天点外卖的两个人很容易分手。
我经常觉得焦虑和抑郁的对立面是日常生活。 现代人之所以如此频繁地感到痛苦,是因为失去了日常生活,生活只剩下一堆最后期限和KPI,缺乏生动的细节。 我们习惯说自己没有时间做饭、晒太阳、养鱼养花,但其实只要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重要,你就有时间。
电子产品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一门次要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分为两部分:一是科学哲学,它讨论了什么是科学、为什么科学是真理、科学发展的规律等等; 另一个是技术哲学,它研究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分析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手机、眼镜、汽车和其他物品只是我们使用和摆弄的中性工具。 事情不一定那么简单。 技术人工制品(俗称“事物”)可以微妙地改变你的感知、你的生活方式和你对世界的看法。 这一点在电子产品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我以电视为例。 80后年轻的时候,很多人家里就已经有电视了。 坦率地说,电视陪伴我们这一代人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的父母。 小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呆在家里,门从外面锁着,在我等待父母下班的时候,电视给了我很多安慰。
在那些日子里,电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电器,它还代表着一种身份,一种美丽和现代生活的象征。 在很多人家里,电视被摆在八仙的桌子上,福禄、苏溪四神放在一起,电视就成了“科技之神”。
过去,一个家庭通常只有一台电视机,全家人一起看电视,抢遥控器的情况并不少见,看电视成为全家人聚在一起的家庭活动。 而现在,家里每个房间都有一台电视,甚至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台——网络电视的终端大量涌现,手机、电脑、ipad都可以变成电视。 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的场景,可能仅限于每年看春晚。
当所有的电子产品都试图挤压人们的注意力时,许多人变得过度依赖它们。
我曾经试图戒掉手机,因为我觉得刷手机占用了我太多的时间。 当然,最后它失败了。 早期,手机只是一种通讯工具,但现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平行世界的生产机器。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内容都被数字化了,手机甚至变成了身份证,动不动就展示给人们,变得不可避免。
手机技术的发展确实让我们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便利。 但危险在于,手机的逻辑会让我们认为虚拟现实比物理现实更真实——虽然你可以用手机点外卖、买杂货、看风景,但做饭、去超市、远足可以被视为需要丢弃的麻烦。 劳动和辛勤工作恰恰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沉浸在虚拟现实中,会让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想象和感受越来越贫乏。
我想逃避手机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每天上网时,总觉得自己被某种特别强烈的消费逻辑所支配。
我喜欢下棋,以前上网看别人分享棋艺,真的是纯粹的分享,大家建个小社群,都在谈论下棋的乐趣。 现在刷小红书,昨天还有人在说下棋,今天就开始带货了。 宇宙的尽头成了背负,短**、直播、电视节目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卖货,我们的生活被广告笼罩在无处不在的广告中。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曾经说过,个人作为消费者是自由的,但不仅仅是作为消费者的自由。 在消费社会中,所有人的欲望都被经济化了,每个人的生活都在不断寻找新货,喜欢新恨旧成为一种美德。 我们将成为只懂得消费的人,人们将成为消费社会的工具,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你如何接受事物会对别人产生影响
我记得小时候,每当家里添了什么东西,全家人都兴高采烈。 在过去,物品是如此珍贵,以至于它们就像一个家庭成员。
而现在,到处都是东西,随时可以得到,广告商不断制造虚假需求,这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不再愿意在物件上投入强烈的情感,事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退化为简单的商品,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人们总觉得被外物累赘,“脱节”的概念开始流行。
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与我们父母那一代人截然不同。 老人爱囤积东西,家里每个角落都堆满了旧物,瓶罐罐,购物后舍不得扔掉的塑料袋。 我对这种囤积感到不满,因为这会让本来就很小的房子更加拥挤和凌乱。
后来,我看到了一个叫“充分利用事物”的展览,艺术家宋冬展出了他母亲一生收集的各种物品,满屋子的物品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那幅画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忽然觉得,一个人的人生就是由这些琐碎、复杂、无关紧要的细节组成的,所有的人生痕迹都在这些物件里。
宋冬的“把东西做到最好”展览表明,老一辈人特别珍惜事物。 在他们心里,现在用的东西一定要留着,旧的东西不能丢。 一方面是因为旧物依附于他们的辛勤工作和重要的生活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看作有前途的人,正如老人常说的,“不要扔掉这些东西,它们以后还能用”。
作为一个中年人,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你就会明白,“脱离”是无法维持家庭生活的。 三代同堂生活,房子势必会继续种植瓶子、罐头、罐头和塑料袋。 一开始可以打架,过一会儿就会觉得很无力,因为是真实的生活场景,生活多姿多彩,混乱不堪,没有那么整齐,你只能接受。
自从接受了家里的瓶子和罐子后,我和父母的关系也改善了很多。 有时候我想,每次妈妈都会拿出一个隐藏的塑料袋去买菜,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精神活动,就像她和爸爸每天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只是为了买两毛钱的廉价食物,是他们珍惜的人生经历,没有必要批评和阻挠, 他们感到高兴,这不可以吗?
中国人常说他们对待人和事物,接受事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待人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对物的态度粗暴,一被召唤就来来去去,很难看清事物和思想,从不保留任何过去的记忆,这个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冷漠的人,精神世界会很贫瘠。
因此,我建议人们重新审视物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东西。 你要学会感受事物,珍惜事物,重视事物对你生命的干预,接受事物的指引。 比如,可以把几件有共同记忆的旧家具放在家中,有意识地保留重要的票根,外出玩耍时注意物品给予的灵感,能够看到时间是如何在石头上留下痕迹的。
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至少不要毫无保留地拥抱现代科技,认为科技进步都是积极的,不加任何检讨。
未来的科技将呈现给世界一个近在咫尺、永远无法企及的理想生活,但真正的幸福属于触手可及的每一刻。 好在,对于中国人来说,想要回归人与物的和谐关系,只需要回到三四十年前,就能获得很多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