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对课堂教学有何影响?王莹.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修养、知识见识、斗志、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察,促进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 智力、体能、艺术和劳动。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科学主张,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教学大纲,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习。
《初中学业水平(高中入学考试)考试大纲》是各市教育主管部门为组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入学考试而发布的指导性文件。 一般情况下,考试大纲包括各科目的范围、命题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各科目的样题,对初中教师指导学生备考有积极作用。
然而,无论考试大纲多么完整,都不可能涵盖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所有要求,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高考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差异化,一些内容和要求过高,甚至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抵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拿考试大纲“看前瞻”,教什么,教什么,练什么,不考什么,坚决不教、不学、不练,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知识能力“欠缺”, 这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制定了明确的课程标准,因此应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和考试,检验学生是否符合初中毕业的学业要求。 没有必要各地都制定新的纲要。 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教学大纲,是对初中教育宗旨的回归,必将对初中各科的课堂教学产生有益的影响。
首先,教师要学习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许多教师从初中开始就以高中入学考试为目标,并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准备和上课。 在初中毕业复习阶段,以考试大纲为指导,复习、培训、模拟考试都围绕着考试大纲展开。 这样一来,学生或许能在高中入学考试中拿到理想的成绩,但未必有发展的潜质。
考试大纲取消后,初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要求,全面掌握课程标准,选择学习内容,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应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科目的“立体目标”分解为每本书、每个单元、每一章、每课时,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链条,并据此设计每班的教学活动、学习任务和作业训练,编制诊断性考试题目, 然后指导初中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和培训。
其次,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意见》指出,试题命题体系不仅要考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对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注重对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而不是依靠教师的强制灌输。 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习情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近期的发展领域制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完成问题和任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提高新能力。
这样一来,评价一个班级的标准就不再是老师传授了多少新知识,也不再是老师讲得有多好,而是学生学得怎么样,学习是否真的发生了,思维有多深入和广度,解决了生活中哪些具体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的学术水平考试。
第三,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学习的能力。 《意见》还指出,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应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性、记忆性试题比例,增加一流、公开、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提高试题场景设计水平。
学科综合化是未来高考、高考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所谓核心素养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真实学术能力”,既体现了学生在各学科的基本素养,又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因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教学大纲取消后,学科教师应牢固树立全面意识,打破学科教学单打独斗的现状,挖掘现有教材中综合学习的内容和因素,准备跨学科课程,引导学生有效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