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康,男,1971年5月出生于四川江阁,2006年7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江苏海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冯大康曾在纽约、科隆、渥太华、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深圳等地举办过个展,或参加艺博会、艺术沙龙等团体艺术活动,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或收藏家广泛收藏。 近年来潜心油画创作研究,完成了《故乡》等系列油画300余部,《黄海日出》等山水油画素描200余部,举办个人油画展4次,在《艺术观察》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艺术大观》《艺术圈》,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持完成“江苏艺术**艺术创作项目”等10余项。
荒凉的诗歌
文本:墨水
冯大康是最早关注建筑废墟题材的中国画家之一,迄今为止,他已经创作了300多幅这种类型的油画。 他的画作总是描绘具有许多精致细节的人造结构,以半腐朽或毁坏的状态存在,给人一种荒凉和简单的感觉。 画家将这个系列命名为“家”,但在冰冷破碎的废墟中,却有一丝温暖和怀旧。
物质和精神是一对像影子一样生活在一起的实体。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快速积累和精神舒适相对缺乏的矛盾局面。 在冯大康看来,建筑废墟题材的艺术创作,可以成为点燃“贝壳城”中流浪者遐想的火花。 因为这些建筑废墟曾经辉煌,曾经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物质庇护所,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记忆。 当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这些陌生而熟悉的建筑废墟图像上,凝视着承载着记忆的废墟和生活碎片时,流逝的岁月和对未来的期待将瞬间交织在一起。 然而,冯大康的作品并没有过分强调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类住区的变化或丧失,而是用审美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去寻找人们精神回归的命题。
自2005年冯大康在重庆美术馆展出“红色家园”系列油画30余幅以来,他的画作逐渐摒弃了具体内容,加入了更多的符号或意象符号和中国画的意义。 他用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结合,营造出孤独、简洁、深邃、崇高的精神境界,先后推出了《灰家》和《粉红家》系列。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冯大康更痴迷于简洁纯粹的画面,他用情感丰富的油画颜料,从微观视角切入社会主题,善于利用简单的构图和优雅的色调来构建不朽的画面,对他人的同情心更是积极乐观的普世情怀, 并且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
正如歌德所说,“不朽其实是后人对逝者的记忆”,而冯大康油画中这些逝去的、悲惨的建筑废墟的形象,就是留下的记忆和记忆中的旧时光,也正是通过这些巍峨屹的建筑,只有遗体的残余留在世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