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为什么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害怕变得“软弱”,并且害怕软弱? 需要帮助有那么可耻吗? 如何改善这种“怕弱”的心态?
陈曼:
如果你不怕向别人示弱,你才是真正的坚强。
人们有一种“害怕软弱”的心态,因为他们对“强”的定义有问题。 他们相信自己不受伤就坚强,肇事者坚强,不喊痛求救或求助就坚强,他们也相信一旦变得软弱,就会受到不好的对待,所以他们总是抱着“坚强”的伪装。
也正是因为他们也意识到了他们伪装下的软弱,所以他们更加强烈地拒绝了一切他们认为是“软弱”的表现,不忍心摆出一副弱者的姿态,哪怕只是平时向别人求助,甚至不愿意和亲密关系中的伴侣说话。
比如,为了“男子气概”,有些男人就算遇到生活中的问题,也要盲目地掩饰,哪怕做错了什么也只是小事,也要为自己找个理由去掩饰; 有些女人自称是女强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当他们遇到工作场所的玻璃天花板等困难时,对他们的伴侣
他们认为:如果我暴露自己的弱点,别人就会利用它们来对付我! ”
如果我不能自己做这些事情,我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浪费......我讨厌自己......诸如此类”
如果我连这个都做不到,需要别人的帮助,我还能被称为男人和精英女人吗?! ”
有了这些想法,他们自然会羞于说自己需要帮助,因为他们心里已经深深地印上了“一个人必须比别人强,承认自己需要帮助就意味着我比别人差”,一旦开口就等于承认自己的软弱,他们当然会闭嘴, 即使他们真的迫切希望有人帮助他们,在心里陪伴他们。
这种矛盾的情绪在婚姻关系中表现出来,当一个人既不愿意说出他或她的困难,又嘲笑他的伴侣不够关心他,对方被打中,原本体贴心的念头全部烟消云散,两人的夫妻关系无缘无故出现了裂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自我效能感表现形式太低。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来自斯坦福大学Albert Bandura教授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1997,2008; Maddux,2009)是指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有效实现目标的信念,而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期望,反映了我们对自己个人能力的判断。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应对生活挑战时,拥有更丰富的认知资源、更灵活的应对策略和更有效的执行决策。 他们不怕向别人求助,他们不怕显露自己软弱的一面,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得到四面八方的支持,需要帮助的事实并不能改变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在他们心里,能够得到各种帮助,就是证明自己足够强大。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对自己有更多的怀疑和担忧,所以即使他们知道寻求帮助是最好的策略,他们也无法下定决心这样做。
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主要受几个因素的影响: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替代性经历、情绪和生理状态。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带着问题或需求长大,这些负面经历会降低他们对寻求帮助有效性的信心,而这种怀疑会使他们更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形成恶性循环,这进一步降低了个人得到帮助的可能性,从而覆盖了过去的失败。
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来说,张嘴求助别人真的不算什么,就算对方拒绝,也无非是寻找下一个或者想别的办法,不会丢一块肉。 然而,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来说,寻求帮助会造成各种有形的痛苦,由此产生的不适感不亚于实际问题。
寻求帮助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价值感受损承认你需要帮助,就像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无能,暴露了你自己的能力不足。
寻求帮助也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确定性正在动摇。 因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太低了,他们其实并不确定自己能否维持一段牢固的关系,所以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不断承受着不确定性的压力。 至于求助,就意味着面对“不知道对方会不会答应”的恐惧,为了逃避这种恐惧,宁愿不求助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他们觉得自己只能被动地接受被要求者的回应,这也意味着放弃一些自主权如果他们的求助被拒绝,他们也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拒绝:“你一定恨我到拒绝帮助我”,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综上所述,不难理解,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同时患有上述所有疾病,他们会避免寻求帮助。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摆脱这些不可避免的痛苦呢? 不难说,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所以无论是克服障碍还是见证他人实现目标,都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当你们一起工作时,你会明白,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脆弱并不意味着失去控制或变得软弱,而是你更善于解决问题。
示弱本身不会成为人的软弱,过分害怕示弱,害怕被人认为软弱,会成为你我心中真正的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