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 印度政治话语已经进入了婆罗多叙事的建构周期,随着**的临近,这一特征变得更加明显。 印度**更愿意在国际论坛上以婆罗多的形象出现,并较少使用印度。 印度国力增强,自信心增强,想要突出传统政治文化是正常心态; 然而,印度是相当独特的。 它是一个大国,是未来世界的潜在极点,也是一个国内多元化水平非常高的国家。 印度婆罗多叙事的潜在影响和风险要高得多。
印度婆罗多情结的兴起有其自身的客观因素。 在前殖民地国家中,印度是民主政治实践相对顺畅的国家之一。 自1947年印度宣布摆脱近200年的殖民统治独立以来,没有发生过军事政变或宪法危机。 现在,印度的经济发展也走在快车道上,年均增长率在7%左右。 当然,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处于类似发展阶段的中国等东亚经济体,但在主要经济体中却很少见。 这些都让印度有了更多的自信,包括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信心。 然而,印度婆罗多情结的加强更多是其民族心态转变的结果。 随着印度大国意识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崛起,印度的“去英国化”加速,“排斥穆斯林”的冲动也随之抬头。
大国意识的增强是当今印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大国不仅是实力的体现,更是战略自主和身份独立的体现。 追求政治和文化独立往往是一个国家谋求大国地位的必要环节。 通过从源头上将自己与西方政治和文化叙事区分开来,印度试图摆脱其作为“西方小学生”的身份,从而将印度描绘成“世界导师”。 这是印度推动的多极化进程的政治文化思想的体现,可以称为民主政治的多极化和多源。
自独立以来,“去英国化”一直是印度的一项长期事业。 独立后,印度已经“去英国化”,改名或更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0年1月,“联合省”正式更名为“北方邦”,充满“印度风情”。 2022年9月8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亲自主持了将连接**之家和印度门户的1911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统治时期建造的“国王之路”更名为“责任大道”的仪式。 将“印度”改名为“婆罗多”已成为印度一些人长期的政治事业。 一些印度政治精英认为,“印度”是殖民奴隶制的象征,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给印度起的名字,必须改变。 2020 年 6 月 3 日,印度最高法院驳回了将“印度”改为“婆罗多”或“印度斯坦”的申请。
排斥穆斯林的冲动是婆罗多叙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殖民之前,印度由穆斯林政权统治。 他们将许多印度地名改为“伊斯兰”,并成为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重要目标。 2018年11月,印度北方邦首席部长约吉·阿迪亚纳斯(Yogi Adianas)表示,阿拉哈巴德市应更名为普拉格拉吉。 也有人建议,古吉拉特邦的首府艾哈迈达巴德也应该改为印度教风格的“卡纳瓦蒂”。 穆斯林是印度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要随心所欲地改名并不容易。 英国不再是印度的宗主国,现在连GDP都被印度超越了,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一些名字也改了。
印度构建婆罗多叙事并非偶然或罕见。 日本和韩国有“正义之名运动”。 前菲律宾的杜特尔特也想将国名从“菲律宾”改为“马哈利卡共和国”,认为该国现在的名字带有殖民色彩。 土耳其已将其英文名称从土耳其改为土耳其,因为它“更好地反映了土耳其民族的文化、文明和价值观”,并已获得联合国的正式批准。 然而,就印度而言,它对婆罗多叙事的建构可能会在国内外带来更大的风险。
在国内,婆罗多叙事可能导致并加剧一元论国家叙事与多元政治现实之间的冲突。 印度人民党推动婆罗多叙事,并试图建立一个所谓的“统一印度”,垄断对婆罗多概念的解释并从中获取政治利益,但这不被反对党接受。 26个印度政党组成了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印度),以对抗婆罗多的概念。 长期在西孟加拉邦执政的西孟加拉邦基层国大党领袖班纳吉说:“我们都称自己为婆罗多,但在国际舞台上,我们的国家叫印度,为什么突然改变呢? 印度和婆罗多实际上是印度的名字,分别代表了印度的国际性和国家性,它们最初是并存并齐头并进的。 不得不用另一个取代一个可能意味着印度的开放性和开放性发生了变化。 ”
在国际上,印度根源或印度特色与西方主导的民主概念之间也存在紧张甚至矛盾。 印度强调,印度民主与西方民主不同,希望符合其大国身份,超越西方对民族和宗派冲突的看法,以对抗西方对印度国内宗教和民族问题的攻击。 印度的努力实际上破坏了民主政治概念的普遍性和完整性,也将对西方试图建立的价值联盟体系产生影响。 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印度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共识。 (作者为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教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