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7月27日
梵高“开枪自杀”。
1890 年 7 月 27 日晚上,文森特·梵高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奥威尔镇。
下午,他带着所有的绘画工具离开了他临时住的拉乌尔酒店,出去写生了。 客栈和镇上的人都习惯了,他们从未见过这个孤僻的画家卖东西,但他似乎并不在意,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梵高这次回来时看起来有点奇怪:在一个明显炎热的夏日傍晚,他紧紧地扣上外套的扣子,双手放在腹部一瘸一拐地走着。
当他进入拉乌尔酒店时,梵高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径直走到阁楼上,进入了自己只有7平方米的房间。
出于谨慎考虑,店主拉乌尔跟着他上楼,进入梵高的房间,在那里他发现他蜷缩在床上,表情非常痛苦。
看到店主走了进来,梵高掀起了他的衬衫——在肋骨旁边,有一个小弹孔。
我伤害了自己。 他说。
医生和警察都赶到了酒店。
医生发现,射入梵高身体的子弹并没有穿透他的身体,而是留在他的脊椎附近。
警方担心这是不是**案,于是他问梵高:“你想自杀吗? ”
梵高回答说:“我想是的。 ”
梵高一生中最亲密的兄弟提奥,得到消息后迅速从巴黎赶了过来。 在他的床边,西奥答应他的兄弟,他会救他。
但梵高对他心爱的弟弟说:
痛苦就是生命。 ”
据说这是梵高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
7月30日,经过30多个小时的痛苦挣扎,梵高去世了。
他当时37岁。
梵高的自画像(1887年),拍摄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这是梵高之死最流行的版本。
事实上,这个版本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梵高向旅店老板拉乌尔借了一把,说要赶走麦田里的乌鸦,然后来到城外的一片麦田。 麦田里,他放下随身携带的绘画工具,举起枪,朝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 那一枪没有击中心脏,但让他失去知觉。 当他再次醒来时,已经是黄昏了,当他找不到手枪时,他只好自己蹒跚地回到客栈寻求帮助。
在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Irving Stone)的名著《渴望生命:梵高》中,这个自杀的场景在文学上得到了升华:
他把脸转向太阳。 将左边 *** 靠在你身边。 拉动螺栓。 他倒下了,他的脸埋在肥沃、辛辣的麦田的松散土壤中———一望无际的大地———回到了他母亲的子宫里。 ”
再加上1956年好莱坞改编的同名电影《向往人生》的上映,梵高悲惨却又令人震惊的人生结局,深深触动了数百万人的心。
很多人甚至觉得,没有其他结局更符合大家的想象。
因为他不是别人,正是梵高,他是天才但孤僻,甚至患有精神疾病。
梵高的故事当然已经为大家所熟悉了。
梵高的寿命并不长,大概有几点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是他生前穷困潦倒,死后享受哀悼。
梵高其实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牧师,母亲是富家女。 然而,长大后,梵高似乎没有辜负家人对他的期望,在当过牧师和艺术品经销商后,他最终选择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却陷入了贫困。 梵高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完全依靠他最亲爱的兄弟,梵高给他写了600多封信,其中相当多的信只有一个要求:“请再给我寄一些钱。 ”
梵高一生中唯一售出的画作《红色葡萄园》当时以 400 法郎的价格售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1,000 多美元。然而,就在梵高去世后,他留下的画作却大受好评,导致**飙升。 梵高的许多画作都进入了世界十大最昂贵的画作名单,他的画作已成为艺术和天价的代名词。
1890 年 6 月,梵高为他的**医生加歇博士画了一幅肖像。 100年后的1990年,“加歇博士”的肖像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不到3分钟,就被日本人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创下了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艺术品纪录。 这一纪录直到2004年才被打破。另一个是,他虽然起步较晚,但很有天赋。在当时世界上最昂贵的十幅画作中,有五幅是梵高。
梵高的绘画天赋并非始于童年。
严格来说,直到梵高去世,他才正式投身于艺术创作十年左右,是一个标准的“半路僧侣”画家。
梵高在学习绘画后不久的作品:《海边的渔夫》。 这张脸一定是被抹掉了,因为这幅画被打破了。 陈丹青很喜欢这幅画。1885年,已经取得小成就的梵高画了一幅画:《吃土豆的人》。 这可能是他早期作品中比较杰出的作品之一。 画完这幅画后,他自信满满地送给身为艺术品经销商的弟弟,看完画后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给了弟弟一个建议:“来巴黎吧! ”
“吃土豆的人”。于是,在1886年,34岁的梵高去了巴黎。
巴黎的各种艺术潮流对来自农村的梵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印象派”。
还记得梵高在《吃土豆的人》中对色彩的运用吗? 当他到达巴黎时,梵高的画作是这样的:
梵高的《播种者》最早,梵高抄袭了米勒的《播种者》,风格是这样的:
左边是米勒的《播种者》,右边是梵高的复制品。
梵高经常提到自己的作品《阿尔勒的卧室》。 这是他自己的卧室,简单的布置通过色彩的渲染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照片拍摄于芝加哥艺术学院)。梵高的绘画风格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色彩鲜艳,污迹浓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还有一个,自然是性格孤僻,精神异常。
梵高作为家里的长子(哥哥早逝),其实颇受宠爱和期待。 然而,梵高的性格始终无法应对这样的压力,最终导致了人格扭曲甚至精神障碍(梵高的人生故事仅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
关于他疯癫最著名的故事无疑是,在与他的密友高更吵架后,他用刀割下了他的耳朵,把它打包并送给了一个。
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关于梵高为什么要割掉耳朵,有几种说法,有人说他割掉耳朵是因为他画自己的时候觉得耳朵不好看,也有人说,他是在收到哥哥提奥结婚的信后,一怒之下割掉了耳朵。 但无论如何,看到这幅自画像是在耳朵被割掉一个月后画的,我相信梵高自己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了。梵高曾两次精神崩溃住院**,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大众更愿意相信,精神和情感的波动更有利于创作出普通人无法实现的作品。
1890 年 6 月,梵高第二次精神崩溃,在医院休养,创作了他的杰作之一:《星夜》。 就在他去世前一个月。因此,纵观梵高的一生,很多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自杀可能是他唯一的归宿。
事实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梵高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和传教士,总是反对自杀——他总是说自杀是“道德上的懦弱”和“不诚实的人的行为”。
等等,这有什么问题吗?
梵高真的是自杀死的吗?
现在,让我们回到梵高自杀的那一天——1890 年 7 月 27 日。
关于梵高自杀的说法,其实存在一系列疑问:
首先,医生确定枪是从离身体很远的地方发射的,而不是从很近的距离发射的——那么梵高是如何自杀的呢?
其次,警察随后去了梵高提到的麦田,所有的绘画工具,包括手枪,都没有找到——如果是自杀,那些东西应该在那里。
第三,当警察问梵高是否自杀时,他一直含糊其辞:“不要指责任何人,我自己想自杀”——仿佛试图隐瞒什么。
第四,至少有两名目击者作证说,有人看到梵高去了Chapenval村,该村与梵高说他自杀的麦田有两个相反的方向。
第五,梵高没有留下遗书,在他“自杀”前不久写给哥哥的信中,他也描述了自己对未来的计划和计划——他看起来不像一个想自杀的人。
那么,面对这些疑问,梵高真的自杀了吗?
梵高的画作《麦田里的乌鸦》。 这幅画于 1890 年 7 月,同月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整幅画由金色和蓝色两种主色调组成,但给人一种难以形容的压迫感,因此一度被传出是他自杀前画的最后一幅画。梵高有可能死于凶杀。
这是史蒂文·奈菲(Steven Naifey)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Gregory White Smith)合著的梵高传记中提出的一个观点。
1956年,好莱坞电影《生命的欲望》上映的同一年,一位名叫勒内·萨克里顿的82岁法国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他说,当他16岁时,他住在奥威尔小镇,认识了一个奇怪的画家梵高。
可能是梵高最早为公众所知的作品:《花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 这幅画在1987年以39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被日本人收购,现在被东京东乡精工美术馆收藏。 梵高一生都对日本浮世绘非常着迷,日本人对收藏梵高的画作也有着强烈的愿望。雷内是一位富有的药剂师的儿子,他不担心衣食无忧。根据他的回忆,他通过他 18 岁的弟弟加斯顿认识了梵高,加斯顿也喜欢画画,并认为他领先于他的时代。
与他的哥哥不同,雷内更喜欢恶作剧。 他会在梵高的咖啡里放盐,在梵高的颜料盒里放蛇,在梵高的画笔上涂抹红辣椒——因为梵高经常在绘画和沉思时用舌头舔他的笔。
尽管如此,梵高仍与兄弟俩保持联系。 一方面是梵高喜欢和哥哥加斯顿讨论艺术,另一方面,兄弟俩经常会为梵高的酒吧账单买单。
雷内回忆中的一个重要细节是,他曾经从旅店老板拉乌尔那里买了一把破旧的 38 口径手枪,并随身携带。
关于 1890 年 7 月 27 日发生的事情,勒内暗示梵高从他的包里偷走了手枪。 这种说法与拉乌尔的说法相矛盾,因为店主说梵高从他那里借了一把手枪。 而且,这与雷内后来的叙述相矛盾:他说他与装枪的帆布袋形影不离,但他也说他后来发现他的手枪在他到达诺曼底时不见了。
不过,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在梵高开火的那天,加斯顿和雷内兄弟离开了小镇,飞走了。
出于这个原因,梵高的传记中提出了一个推断的假设:
7 月 27 日下午,外出写生的梵高在前往 Chapenval 村的路上(这条路恰好经过他和勒内兄弟经常光顾的酒吧),遇到了勒内和他的朋友们。 不知为何,双方发生了争吵——本来可能是又一个恶作剧,但这次看来笑话太大了,雷内的手**打在了梵高身上。
惊慌失措的梵高捂着伤口,一瘸一拐地回到旅馆,而同样惊恐万分的兄弟们收起了梵高的绘画工具,包括手枪,飞走了。
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么上面提到的五个“疑惑”就可以完美地解释。
除了还有一件看似不合理的事情:
为什么梵高后来坚持说他是自杀的?
梵高的《鸢尾花》创作于1889年,即他去世前一年。 1988年,这幅画以530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最可能的原因是梵高的个性。
一方面,与其说梵高当时与兄弟们达成了某种协议,不如说是梵高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性格——他想保护兄弟们免受麻烦。 这也是他当时向警方强调“不要起诉任何人”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梵高自己对死亡的渴望。
这与梵高反对自杀的态度并不矛盾。 梵高自己曾经写过一句话:
我不寻求死亡,但当它来临时,我不会逃避它。 ”
对于37岁的梵高来说,精神上的折磨、身体上的痛苦、事业上的困难,以及心爱的弟弟的婚姻,在多重打击下,如果突然有机会得到解脱而不自杀,梵高真的能抗拒吗?
当然,一切都只是一个推论。 但就像梵高的自杀声明一样——一切都只是他自己的陈述,没有任何人类证据或物证。
除非有时间机器,否则很难确切地找出梵高是如何遭受那一枪的。
但有一件事更清楚:
对于大众来说,自杀无疑比梵高留给后人的光环更耀眼。
我曾经在一次读者会上举了一个例子,大意是:有时,有些人认为一个伟大的天才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子?
首先,他应该是穷人,如果他坐在豪华游艇上,拿着价值上亿元的专利,肯定会失去很多品味; 其次,他最好有一些怪癖,比如吃饭的时候只吃单点米粒,酒店的房号必须能被3整除; 如果他能愤世嫉俗,与世隔绝,最后孤独地死去,只是为了让后人从他的手稿中发现一项伟大的发明,造福全人类,那就完美了。
其实,我们的大众媒体也了解大众的心理和需求,在报道和塑造典型人物的时候,也尽量朝着这些方向前进,哪怕是加了一点想像力或夸张。
不仅是科学家,还有艺术家。
梵高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例子:才华横溢、一贫如洗、孤僻、抑郁,死于自杀。
多年来,梵高已经成为一个献身于艺术、梦想和真理的形象,而在这个形象中,“自杀”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使故事可能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结束。
在我个人看来,可能的替代版本可能比自杀更曲折,更能揭示梵高的性格——当然,这只能停留在推论的层面。
其实,不管是贫穷还是艰辛,梵高都不是历史上最值得书写的艺术家,但他在被忽视和冷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这是最令人感动的。
没错,其实我们都知道,就梵高的一生和他的才华而言,没有必要再加一个“自杀”来增加他的人生故事的分量。
在英剧《神秘博士》第五季第十集中,梵高于2010年被带到巴黎奥赛博物馆。 他被带到一个展厅,惊讶地发现他所有的作品都在展出。
然后,从策展人的口中,他听到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我认为梵高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画家,没有人。 绝对是任何时期最知名、最伟大和最受尊敬的画家。 他对色彩的掌握无与伦比,他将生活中的痛苦磨难转化为画布上的激情之美。 痛苦是容易表达的,但如何融合激情与痛苦,表达世间的激情、喜悦与壮丽,他从未有过,也许以后也没人会来。 ”
那一刻,一生中从未得到肯定的梵高哭得像个孩子。
那一刻,坐在屏幕前,我也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