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振兴人才、振兴文化生态、振兴组织。 其中,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活力。
记者观察]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利用的有力举措,也是产销一体化、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的重要工程。2023年9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发布文件,公布首批63份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南通市海门区、宿迁市宿城区入选。
走进全国乡村旅游重镇南通市海门区长乐镇,张健纪念馆、益生文博公园等热门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聚集了众多游客,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如火如荼。 主城区周边的中南、宜盛、广农河、八里等村落,纷纷利用该镇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契机,打造了自己的文旅名片。
同时,海门还因地制宜打造了“鲜海门”、“海门礼品”等区域性公共品牌,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文旅服务新模式,为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空间。 去年,东不路州市民农场田园综合体、青龙港1806景区成功入选省级重点文旅项目,载乡文化、中国民潮文创杯壶研发设计、狮山文旅商业综合体、东步洲动漫创作培训基地等10个项目成为南通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2023年6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建设非遗工作坊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广泛吸收就业方面对非遗工作坊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培养优秀人才,增强创新能力,拓宽营销渠道,加强宣传推广,并于7月启动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江苏省建设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100个。
《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主要任务,包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地实际有机融合,大力发展手工业、加工制造等居家灵活就业岗位; 重点关注农村扶贫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优先吸收他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坊就业; 加强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深化产业联动,推出“非遗+”和“非遗”系列产品; 支持和鼓励非遗工作坊进入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搭建生产体验销售平台。
2023年12月13日,经过遴选推荐、材料评审、专家评审、社会宣传等,南京桂花鸭非遗工作坊、玉花茶生产技艺非遗工作坊、足糕非遗工作坊等60个项目成功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作坊。
在60个工作坊中,28个基于食品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个来自传统艺术项目,19个来自传统技能项目。 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项,省级31项,市级8项,营造出传承群体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
截至去年底,全省各地共设立市、县(市、区)级非遗工作坊563个,带动就业岗位12万人次,2023年实现销售额425亿元。
近年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人才聚集机制,培育文化品牌......结合农村文化资源的禀赋江苏乡村振兴活力不断释放,始终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2023年5月30日,本报推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题系列报道,聚焦全省各地乡村振兴实践中探索的实践和经验,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注入一流动力。
工业繁荣是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 江苏将连锁企业集团化,将个体手工艺作坊转变为生产“大作坊”,将传统工艺转化为现代产业,有效延伸了乡村文化产业链。
巧妙地“绣”出活化之路徐州小袋“火”中提到的,小袋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徐州市嘉望区马庄村,2000多平方米的老厂房已改造成小袋文化大院,集小袋研发、生产、销售、展览等为一体, 而中草药香爆棚的香囊文化大院,实现了香囊产业的闭环,加速了香囊生产从十几人的零散小作坊向产业集聚发展的演变。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长王霞说:“自麻袋产业化以来,马庄香囊年产值已达800多万元,成为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带动了全村400多名村民就业,周边3000多人就业。 ”
千禧年苏州绣花编织乡村振兴“锦绣地图”在文章中,镇湖人口近2万人,家庭收入75%以上来自刺绣,整个苏州绣城有8000多名刺绣女孩,400多家刺绣作坊和刺绣工作室,整个行业年产值近20亿元。 当地政府还设立了创业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创业咨询、项目推广、创业指导等一系列服务,并为有创业志向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刺绣技能和创业技能。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的“金钥匙”。 《江苏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地方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县级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西王村特色产业带动村里富民,一撮紫砂土实现“湖乡”的蜕变,据记载,宜兴市定树镇西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范泽峰,拥有江苏省陶艺大师、江苏省传统技艺大师等多重身份。 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的一批优秀技术人员也开始免费教徒弟。 合作社组织实施的“青澜结对工程”,促成了380对师徒结对。
“光复核雕富豪”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 光府镇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合作,注重学历与技能双修,打造“雕刻班”,打造苏州首所铃美术学院,加速培养本土工艺人才。 该镇还组织工艺人才参加研讨会、技能比赛、名师配对等活动,让骨干更快成熟,让年轻一代更快崭露头角。
探索数字化转型,江苏乡村文化产业在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中,更是擦出了火花。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江苏之路——鱼米之乡,文化铸魂凝聚力”是一面鼓,号召新业态。 文章写道,宜兴在丁树镇开通了全国首个紫砂行业抖音直播基地,这几年,入驻直播基地的商家数量从2000多家增加到8000多家。 基地负责人何海洋表示,紫沙的直播量在过去两年呈几何级数增长,《婷婷紫莎》抖音账号已经发展成为每月商品交易额超过1500万元的直播间。
同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江苏之路——鱼稻文化铸魂之乡”也为文化新模式代言。 文章称,顺应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苏州刺绣大师姚建平的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刺绣作品在蚂蚁链上线,2.4万件数字苏州刺绣在上线27秒内全部售罄。 在全国首个刺绣数字云平台——苏州刺绣小镇云上,用户可以探索苏州刺绣小镇及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周边景点,了解特色小镇、省级大师、苏州刺绣技艺、苏州刺绣故事,精选种类繁多的苏州刺绣文创产品。 苏州绣城新消费、新场景、新文旅、新生态在云端实现。
《江南时报》记者钱海英)。